养生之道
2017-11-21
养生之道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我国的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万物凋零,呈现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中医认为:冬季主藏,五行属水,五味属咸,五色属黑,五脏属肾,五志主恐,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养肾。
冬季的六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每年阳历的11月8日左右,是立冬节气,意味着冬季的来临。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史书记载,每年的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北郊设坛祭祀。中医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象征阳气潜藏,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此时节起居调养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不要过早起床晨练。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可适当多摄入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蓝莓、黑枣、桂圆、乌梅等。
小雪
阳历11月22日左右,是小雪节气,“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容易出现失眠、烦躁、悲观等一系列症状,因此这时节在调节饮食起居的同时,更应重视精神调养,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要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大雪
大雪节气常在12月7日前后到来,此时北方地区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天气开始变得更为寒冷,患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人会比平时多好几倍,因此这个时节要特别注意防寒,尤其要注意足部保暖,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有利于避免疾病的发生。大雪节气,室内气候干燥,新鲜蔬菜减少,会造成维生素B缺乏而诱发口角炎。因此,冬季应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适当多吃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葱、山药、桂圆、栗子及杏脯等性属温热的食物,可以有助于御寒。
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约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俗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便渐渐长起来。据传,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现在很多地方也仍然有冬至这一天吃饺子的风俗。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前后,天气严寒,寒气通于肾,肾病易加重,所以要注意腰部保暖。
小寒
小寒虽称小寒,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月6日左右。“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气食品,是指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等;补血食品,是指对血虚者有补益作用的,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龙眼肉、荔枝肉、菠菜、胡萝卜、海参、鱼类等;补阳食品,是指具有补益中气作用的食品,如狗肉、羊肉、鹿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等;补阴食品,是指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品,如银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这里需注意的是,冬季进补要因人而异,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切不可盲目行事。
大寒
阳历的1月20日左右,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这个时间里,我国北方地区呈现出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象,但寒极而逆,此时又隐隐可以感觉到天地万物正在做好迎来新一年节气轮回的准备。按我国的风俗,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这段时间要注意避免因摄入食物过量而引起饥饱失调,可多吃点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等,还可多喝点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偶尔因外感风寒轻度感冒时,可选用“生姜加红糖水”,会有较好疗效。
(文字整理/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