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课余体育活动对90后大专学生不良心理的矫正作用

2017-11-21赖光金

老区建设 2017年18期
关键词:课余矫正心理

赖光金

论课余体育活动对90后大专学生不良心理的矫正作用

赖光金

90后大专学生由于社会生活和高考失利等诸多消极原因造成学生不良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给学生管理和学生心理教育带来不小的困扰。如何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心理学手段很多,但效果有限。本研究认为应当跳出单一心理学范畴,采用更多有效手段解决该问题。在分析90后大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基础上,结合课余体育活动对学生良好心理的塑造功能,论述课余体育活动对大专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为大专学生心理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课余体育活动;90后大专学生;不良心理;

一、90后大专学生不良心理特点

90后大专学生成长于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物质丰富,生活条件优渥且多为独生子女。9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体空间扩张,不愿受制度约束,普遍缺乏团队精神。意志较薄弱,缺乏韧性和坚持,经受不了挫折。在品格上规则意识强,人情意识较弱。行为表现为处世独立意愿强烈,行事风格张扬,急于表现成熟,甚至学会了社会现实中的“圆滑世故”。大专学生心理和行为在诸多社会现实风气和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定扭曲表现,部分偏离应有的相对单纯的学生形象,有表述称90后大学生“表里不一”。大专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高考的“失败者”群体,历经生平第一次重大 “失败”,90后大专学生上述特点更加明显。90后大专学生心理与行为双重性特征为大专学生心理教育和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和偏差。大专学生的行为、情感、思维和认知的表里矛盾正是当前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其偏离了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对其进行必要矫正具有重大意义,关系到青年的未来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透过失真的,扭曲的学生行为表象,深入研究学生内心世界,抓住90后大专学生的心理本质,因人施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心理、性格和品质,是大学生心理管理应负之责。

心病就以心药医是大学生管理职能部门解决学生心理难题的一般思路。通常从心理学角度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和不良心理干预措施,疏导学生不良心理,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心理领域形成的研究成果数量颇多。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属于常规方法,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跳出心理范畴的桎梏,采取有别于心理学从内部入手的思路,从外部行为对内部心理活动施加积极影响,通过转移学生关注点,增加正能量,培养正确行为等途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活动是本研究力图进行论证和尝试的全新心理问题解决思路。于是有研究提出通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达到干预学生心理活动,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实践证明效果很好。通过具体活动的参与,一是能够使参与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调整其对人对事的态度,以事教育人,以事锻炼人。二是通过吸引学生参与其喜欢的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通过社团活动注入正能量,逐渐驱散学生心理中的阴霾,扩大积极心理的空间,使学生心理情绪重归正面积极。从资料查询看,研究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积极作用的成果很少,本研究拟从学生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分析和课余体育活动对心理的影响作用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不良心理的良好促进作用,以期为大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二、90后大专学生不良心理成因分析

(一)溺爱与压力

一方面,90后大专学生享受着丰富物质条件,享受着“6+1”家庭模式下六位长辈宠爱于一身,享受着社会对学生权益保护等,另一方面他们也承受了长辈的太多期望,心理压力巨大。外在行为表现自尊心强,独立,有主张,实际上这是强挫折感和高度依赖心理的逆反表现形式。大专学生特别需要成功,需要成就感和被认可,然而在学业上因基础差,学习习惯未能良好养成等主客观原因,在专业学习上难有机会打“翻身仗”,他们希望有其他表现机会,以获得认同。

(二)认知与行为

就认知能力而言,90后大专学生并不比其他层次学生差,也好于以往代际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很强的接受能力,敢爱敢憎,敢说敢做,行动力和执行力都很强。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造就了他们对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与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偏离,并且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行为上表现为对一些他们自己认定的事情倔强地坚持,甚至是不恰当地坚持,并将之作为标新立异的惊人之举。这就容易使有些学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如何将这种偏离力量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让学生自己懂得在错误路上坚持越甚,危害越大?欲通过说教更正其认知偏差效果并不明显,这一点在众多心理学研究成果中均有论及。采用合适的活动,通过正确的行为影响其认知,通过其亲身体验使其潜移默化地重新建立起正确的认知结构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情绪与性格

在种种不良心理激荡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下,90后大专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常因小事情绪失控。同班或同寝室操戈的事时有发生,校运会上动辄系际群殴等都是这种情绪管理能力差的表现。大学时期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进行必要训练而任其发展,终将形成喜怒皆形于色,极度自我,甚至飞扬跋扈等不良性格,不利于学生的成熟与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的未来社会生活。失控的情绪是一种极端不良心理的外在显现,由此带来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管理将带来巨大的影响,必须对之进行必要干预和矫正。体育活动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合法的“战争”,遵守规则的合理的“对抗”,因此其对学生处理冲突,管理情绪,遵守规则等具有积极作用,以此作为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形成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容忽视,学生管理工作应将其善加利用。

三、课余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课余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除能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外,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同样具有良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健康心理和个性形成功能

“健康第一” 是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健康包含身心两方面,在心理健康方面,体育活动能:1)给学生带来兴奋、紧张等心理体验,并学会如何调节心理活动;2)教会学生正确理解自尊、自信的关系;3)教会学生正确调控情绪;4)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5)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等。体育活动起源于社会生产活动,是社会生产劳动中抽离出来的教育内容,以体育活动为手段达到心理教育的作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是学校教育关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正确要求。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者总能表现出良好的自信,不为琐事愁眉不展,总能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并以此作为管控自己情绪的最高原则,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总能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坚持善忍耐,情绪稳定,性格平和开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少有消极的心理问题,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调控过程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过程,其作用不能在短时内显著体现,往往为人忽视,但中长期的作用无可替代,效果稳定持久,因此值得大力提倡。

(二)不良心理宣泄功能

另外,体育活动也被某些学者理解为“和平的战争”,是和平时期能够允许的对抗与冲突。参与者在规则约束范围内,合理利用规则进行对抗与冲突演练,正确对待挫折和打击等负面心理体验,在这种对抗和冲突中达到对心理的考验与训练。体育活动中经历的成败体验可为学生从事其他事业提供良好的借鉴。通过类别体验和转移,使学生反复受到心理训练,强化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减压调适能力。体育活动还有排解社会成员不良心绪等功能。

四、课余体育活动促进90后大专学生不良心理矫正设想

通过对90后大专学生主要不良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结合课余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积极作用发现:课余体育活动对90后大专学生不良心理具有对症下药的矫正作用。在利用课余体育活动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实践中应当注意两个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解决学生突出的、普遍的不良心理问题,又要能够照顾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适合不同季节和场地条件等。针对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既可选择有技术门槛的球类运动,也可选择开展拔河等团队要求的项目,通过集体参与形式,使学生融入团体,培养协作精神。针对有自闭倾向学生,可组织练习韵律操、传统武术等,使学生走出自我阴影,融入社会和自然,忘却局限和烦恼。针对自信心不强,挫折感强烈的学生,可开展健身健美等能展示自我,成功获得感强的运动,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认同,逐渐学会表现自我,建立自信。校运会是各级学校传统的体育大戏,所有学生都能身在其中活动感受参与感和成功体验,应当高度重视。

以课余体育活动为手段,从外部对学生行为加以引导,从而逐步影响学生内在心理是很好的方式,大学生心理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其对不良心理无可替代的矫正、促进和提升作用,并且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课余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锻炼功能。

[1]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3]王秀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智富时代,2015,(12).

赖光金(1979—),男,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江西南昌 330088)

朱晨光]

猜你喜欢

课余矫正心理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