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赞比亚独立初期的农业现代化(1966—1971)

2017-11-20孙冉

卷宗 2017年30期
关键词:价格政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

摘 要:独立初期的赞比亚政府为了巩固政治独立。经过两年的经济调整,制定了第一个国家发展计划,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本文梳理了赞比亚农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并尝试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旨在为今后的农业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

關键词:农业现代化;价格政策;基础设施

1964年10月24日,赞比亚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使得国家经济呈现出一种畸形的态势,即以采矿业为主的单一的经济结构。据统计,“独立前期铜出口占到赞比亚出口总值的86.5%,其他矿业产品的出口占了8.8%。且铜矿产业的产值平均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和的46.5%左右”。[1]采矿业的发展,促使农村青壮劳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由于无法进一步开垦荒地,农业发展十分缓慢,大量的农产品基本依靠进口。而且,为了保护白人农场的利益,殖民政府很少为本地人经营的农业提供资助。所以一直以来,赞比亚的农业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独立时有很多地区都面临饥饿的威胁。

独立后,赞比亚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赞比亚政府向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粮农组织征求了建议。根据粮农组织的报告,赞比亚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是发展进口替代行业;二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报告还指出:“赞比亚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取决于其传统农业的快速现代化”[2]。之后,赞比亚政府开始重视农业,在制定第一个国家发展计划(1966-1971)时,借鉴苏联和中国农业改造的经验,对农业进行了改革。

第一个国家发展计划制定的农业目标是提高农业产值,即将农业产值从1964年的910万英镑提高到1970年的1560万英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计划在农业土地部门投资4300万英镑,用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如供水和灌溉系统、迁居计划、合作农场等。主要措施:一是开展农业合作化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针对农业劳动力及农业资本短缺的问题,政府开展农业合作化生产,对劳动力及生产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同时通过共享拖拉机资源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政府在每个县的农业中心都配备了拖拉机,农民可租用拖拉机,也可通过分期付款和申请贷款的方式购买拖拉机。而在合作化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合作化形式:第一种,即许多农民聚集在一起,共有土地和农具,集体耕种或养殖,从集体产值中分得收益。第二种,即由个别农民组成的合作社,一般不少于10人。第三种是妇女家禽合作社,然而这个合作社很少能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三种合作社都可获得政府提供的拖拉机,同时也可通过信贷机构获得其他农业设备。

二是建立专门的信贷机构,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1967年,赞比亚政府建立了赞比亚信贷组织,旨在为农民提供贷款。在这一措施中,政府共投入100万英镑。通过这一组织,合作社的农民可以单独借贷,用以购买种子及农用设备。同时该组织还给农民协会、合作团体及其他联盟农村产业放贷。“1970年,赞比亚政府又建立了农业金融公司来取代赞比亚信贷组织的作用,主要为大小型农场主提供贷款”。[3]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是提供专业的农业理论教育及技术培训。政府在多数县区设立了培训中心,农民可去这些农场机构和农民培训中心参加农事培训课程。机构的农业技术指导员会教农民如何解决耕种问题,并开展定期访问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寻求帮助或信息。“1965年,卡布韦的Keembe农场研究所设立了培训中心,这个研究所开设的每门课可以容纳32名学生”。[4]1966年,政府开始通过广播开展农业教育。农业部敦促农民每周开展农业座谈会,主要内容是听广播并讨论会上提出的问题。1967年5月,该方案在中央省进行推广,很快就在各县开展起来,但主要集中在首府卢萨卡市。

四是改善市场管理机构,提供农业补贴。1968年,卡翁达总统宣布政府已着手开展一个计划,“即在农村地区修路及提供销售机构,使小农也能进入到商品市场中”[5]。1969年,国家农业营销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涵盖铁路沿线地区的所有购买和销售机构,经营除烟叶、牛肉和奶制品外的农产品。而且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购买和销售,还为农民提供农业必需品,如种子和化肥等。同时,为保证城镇人口的食品供应及稳定粮食价格,政府对化肥、种子、机械设备以及贷款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如,“1971年,政府对化肥的补贴高达其价值的30%。且化肥进口还可以免征关税”[6]。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粮食产量得到提高,独立前,“约有14%的农户能够出售剩余玉米,到了196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0%”[7]。其次是农产品多样化的发展。棉花、烟草、咖啡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棉花种植者的人量增加了15%。同时,化肥的使用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1970年的卢萨卡地区,其化肥使用率从独立前的60%,增至90%”[8]。

然而从总体上来看,第一个国家发展计划中的农业改革是失败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下降;粮食进口量逐渐提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府价格政策的剥削性。独立初期,为稳定社会,促进工业生产,政府对农业商品市场积极干预。1969年设立的国家农业营销委员会一方面是为农民提供合法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城市的粮食价格。该委员会按照官方规定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再通过价格管制渠道在城镇出售粮食。而赚取的利润初衷是用于发展农业生产,但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是发展工业化,这些资金就被政府挪用,真正用于农业的很少。而且,为 维持城镇的粮食低价,让城镇消费者从中受益,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政府会刻意降低粮食的收购价,农民只能被迫将粮食卖给农业营销委员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收益微薄,很多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进城务工,这又增加了城市的粮食消费压力,政府又需调整农产品价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endprint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独立初期,除了白人移民在赞比亚建立的现代化农场拥有灌溉、仓储等设施外,赞比亚本地农民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独立前,仅有27%的生产者使用耕牛技术,第一个国家发展计划期间,这一数字也只达到71%,更别说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了。而且,虽然政府进口了大量的拖拉机等设备,但这些设备基本在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且服务范围较小,边远地区根本享受不到。此外,由于缺乏农业灌溉等设施,1968-1970年的大干旱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减收,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直到现在,“赞比亚有600万公顷的耕地,但只有20万公顷(3%)得到灌溉”[9]。

三是农业科研单位效率低下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欠缺。在赞比亚,这些农业研究所每年都需要对收上来的种子进行筛选,排除含有杂质及病虫害的劣质种子,来提高作物产量。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不够成熟等,筛选过程耗时较长。往往到了播种季节,筛选工作还未完成,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而且,这些研究所提供的种子,价格比价高,即使有政府的补贴,农民也不愿购买,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自留种子。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虽然政府已加大力度,但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由于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有限,很多时候无法提供较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服务。

综合以上原因,可以看出,独立初期,赞比亚政府“没有将农业和农村发展置于优先的地位,以致于农业这个关键的生产部门至今仍缺乏必需的公共部门的长期投资”。[10]

赞比亚独立初期的农业改革是其农业现代化的一次尝试,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二元化的问题,并促使政府寻找新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而真正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严磊.危机与改革:赞比亚经济改革历程探析(1975-2008)[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UN/ECA/FAO Economic Survey Missi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Zambia (Ndola, 1964), p.53.

[3]Jean M. Due.Allocation of Credit to Ujamaa Villages in Tanzania and Small Farms in Zambia[J].African Studies Review,1980,12.

[4]Maud Shimwaayi Muntemba.Expectations Unfulfilled: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Peasant Agriculture in Zambia: The Case of Kabwe Rural District, 1964-1970[J].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1978,10.

[5]转引Maud Shimwaayi Muntemba.Expectations Unfulfilled: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Peasant Agriculture in Zambia: The Case of Kabwe Rural District, 1964-1970[J].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1978,10. Republic of Zambia, Zambia's Outline for the Next Decade (Lusaka, 1968)p.28.

[6][美]罗伯特·H·贝茨.热带非洲的市场和国家:农业政策的政治基础[M].北京:北京吉版图书有限责任公司,2011,4,p.40.

[7]Jonathan Kydd. Coffee after Copper? Structural Adjustment, Liberalisation, and Agriculture in Zambia[J].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988,6.

[8]Maud Shimwaayi Muntemba.Expectations Unfulfilled: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Peasant Agriculture in Zambia: The Case of Kabwe Rural District, 1964-1970[J].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1978,10.

[9]Willem Colenbrander & Barbara van Koppen. Improving the supply chain of motor pumps to accelerate mechanized small-scale private irrigation in Zambia[J].Water International, 2013,7.

[10]轉引严磊.非洲粮食安全困境的根源与新农业改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曼迪瓦姆·巴鲁库尼.传统农业——如何提高生产率[C]//莫列齐·姆贝基.变革的拥护者:如何克服非洲的诸多挑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p229-267.

作者简介

孙冉(1993-),女,汉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格政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对黑龙江省粮食价格政策完善对策的思考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与价格政策研究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