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牵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17-11-20陈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数学

陈清

摘 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任务对于学生来讲,相当于一个催化剂,催动着学生主动思考学习。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任务,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拓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任务;数学课堂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以自我为中心,主要为学生灌输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由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促使学生有效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也会越来越抵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伊始,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1千克棉花与1000克棉花哪个更重一些呢?学生们被教师的问题吸引,对这一问题充满了好奇。在教师给出问题后,有学生认为1000克棉花比较重,有的学生认为1千克棉花重,还有学生认为可能这两者一样重。这时,学生们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有什么关系。学生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师这一问题,开始利用老师提供的称量工具进行测量,自己去探究千克与克的数量关系。有学生先利用托盘天平称量出大致1克的物品,并将其放在手上感受,随后又利用电子秤称量出1千克的物品。学生们在对“千克”与“克”有了简单的认识后,开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学生想到称量出1000克的书本,和1千克的书本,并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两者到底哪个更重一些。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到“1千克=1000克”这一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体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很好地活跃了学习氛围。

二、巧妙设置任务,激活学生思考欲望

任务的布置能够有效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间接地为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课堂任务,以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时,并没有急于将知识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们,而是直接向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这有一些不同的三角形纸片,你们探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着怎样的性质。学生们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都纷纷进入到思考中。有学生拿到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开始观察这一三角形,发现一个角的度数是90°,所以现在只需要知道剩余两个角的度数就能够算出这一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测量,经过测量大约估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在研究完直角三角形后,又开始研究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在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都有所探究后,学生们大胆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有学生直接将三个角剪下来并拼在一起,观察其是否真为一个平角。学生们就这样在活动中积极探究,主动思考,无形中学到很多知识技能。

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一些任务,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可以有更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去自主思考与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很好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巧用任务驱动,促使学生有效参与

课堂是学生的天下,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其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学习,进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推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高效率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对2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了解,现在你们猜想一下有关5的倍数的知识内容,并试着探究一下。学生们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都纷纷进入到思考探究中。这时,有学生想到类比2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来研究5的倍数。学生想到数字的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于是就大胆猜想只要个位数字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数。在得出这一猜想后,学生们开始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学生主动写出一些个位是0或者5的数,并计算这些数到底是不是5的倍数。学生们就这样主动地体验探究,无形中对这部分数学内容有了很好的了解。

任务驱动教学,凸显了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促进了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能够有机会体验学习,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借助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教学中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借助任务,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合作,共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比例”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内容有了简单的认识后,为了让其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好的巩固思考,就为学生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同学们,现在你们自己去测量一下我们校园中旗杆的高度。学生们在教师布置任务后,都很兴奋地进入到实践操作中。而学生们在思考一定时间后,主动自由结组,并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组学生想到利用课上所学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很快学生们开始分工合作,有学生负责站立在太阳底下供大家测量,有学生测量旗杆的影子,有学生测量这位同学的影子,有学生测量这位同学的身高,学生们快速地整理出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利用比例的知识计算出了旗杆的高度,高效率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通过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还间接地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高效率学习与发展。

五、巧设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机械地学习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机械,学生也只会机械记忆,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提供了几个不同年份的年历,随后,向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这有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你们自己探究一下“年、月、日”的性质内容。学生们在教师任务的刺激下,都很主动地去探究。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解决年与月的关系,他们通过观察多个年历,发现每个年份都有着相同个数的月份,每一年都有12个月。随后,学生们又开始探究“月与日”之间存在的关系,他们发现不同的月份有着不同的天数,并且其中应该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于是,学生在自己猜想的推动下,继续探究。学生们就这样主动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并适时地与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学生们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很好的体验,实现了高效率课堂学习。

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整个数学课堂中变得更加活跃、主动。这种教学方法,成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任务的牵引下,变得更加主动积极,更乐于去学习、去思考,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注重任务教学的巧妙运用,设置一些合理的任务,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添姿添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