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引擎,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
2017-11-20郁健新
郁健新
摘 要:数学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动机,数学教学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原创思维,舒展学生的过程思维,引领学生的深度思维。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关键词:思维引擎;原创思维;过程思维;深度思维
从根本上说,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是严谨、有序的思维科学。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动机,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数学教学应找准学生数学思维生长的起点,把握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留足学生数学思维的空间,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展开高质量的思维甚至展开高阶思维。当下许多数学课堂,打着探究、合作旗号,却走着传授老路,究其根本,是因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缺失。因此,激活学生思维引擎就显得尤为必要,要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引导学生的过程思维,着眼于学生的深度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生长。
一、呵护学生数学“原创思维”
所谓“原创思维”,是指学生独创、首创意义的思维,体现为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向的窥测,对问题的原初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生的原创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原创思维。
1. 提倡个性化思维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数学学习是属于学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学生超越教材和他人的固化思路。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教材中的方法是沿着侧面的高剪开,将圆柱侧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一位同学在阅读中生发出自己的个性思维:为什么沿着侧面的高剪开呢?可以斜着剪开吗?个性化的思维让学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沿着高剪开能够得到长方形,斜着剪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通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能推出圆柱的侧面积。这样的独特思考让学生的数学理解不再单一、狭隘,而是走向丰富和深刻。
2.关注另类性思维
当学生的数学观点、数学思想都能够得到尊重,当学生的每一个声音都能够被倾听,学生才会迸发出另类性思维火花、思维灵感。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2册),对于“13-5”,有学生用的是“破十法”,即10-5=5,5+3=8;有学生用的是“平十法”,即13-3=10,10-2=8;还有学生用的是“算减想加法”,即8+5=13,所以13-5=8等。但对一位学生的另类算法——5-3=2,10-2=8,是“碰巧对”还是“可以这样进行计算”,学生展开了争论。通过验证,学生发现答案都是对的,为什么呢?这个另类的解法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经过交流,学生发现,个位上3减5不够减,还差2个,所以用10再减去2得8。学生依靠自己的直觉产生了突破常规、突破定式的另类思维,正是由于教师的精心呵护,学生的另类思维得以彰显、放大,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课程资源。
二、舒展学生数学“过程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一个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清晰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思维时空,充分暴露其原初思维,舒展、激活、展现其过程性思维。一方面,数学知识学习在本质上是过程性学习,因为压缩化的数学知识必须解压;另一方面,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不断咀嚼、不断消化甚至需要反刍的过程。只有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才能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1. 找准思维起点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解读教材,更要解读学生,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起点。思维起点是学生展开数学之思的前提和条件,能够明确学生思维“现在在哪里”和“能够到哪里”。只有号准了学生的思维起点,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笔者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思维盲点。通过检测,笔者发现学生的分数概念中缺少“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这一概念。为此,教学中重点向学生展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集合”,让学生对集合整体进行平均分操作。教学中,有学生认为,所谓“分数”其实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样的原创思维,超越了教师的形式化、抽象化概括,具有深刻的意义。
2. 赋予思维时空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逐步累积直至顿悟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思维的时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缓慢生长。快捷化教学往往让学生思维处于狭窄、逼仄的状态,甚至让学生无所适从。开放性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为此,教师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教学“认识负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为了凸显负数的意义——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笔者以这样的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哪一个量作为标准”,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在海拔高度上,学生认为以海平面作为标准;在物体的运进和运出上,学生认为以原有物体的数量作为标准;在温度计上,学生认为以零摄氏度作为标准等。当学生确定标准后,哪些量用正数、负数表示也就一目了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打开,有学生认为,如果我们以20摄氏度作为标准,100摄氏度就是+80 ℃,以班级身高最高的同学作为标准,其他所有同学的身高都是负数等。核心问题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3. 把脉思维方向
学生的数学思维是自然生长的,教师要顺着学生思维生长的顺序,把脉思维方向,对学生误入歧途的思维要及时纠偏,对于学生的固着思维要善于解套,对于学生的受阻思维要及时疏导。例如教学“3的倍數的特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学生由于受到了“2的倍数的特征”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思维的方向自然集中于个位上的数。笔者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举出了一些例子。学生发现,在这些例子中,有些数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却是3的倍数,有些数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但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至此,学生明白了通过个位上的数并不能判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接着,笔者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算珠、数算珠的方式,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endprint
三、导引学生数学“深度思维”
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不仅体现在思维广度上,还体现在思维深度上。思维深度体现为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某种意义上,有深度的数学思维就是一种高阶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引导学生思维跃迁。如果学生思维始终处于适应层面,始终在低层次徘徊,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浅化的、窄化的。
1. 深度反思,形成思维的批判性
对于批判性思维,有许多不同阐释。美国著名学者麦克派克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倾向和技巧”,是一种不迷信、不盲从、不轻信、不苟同、不消极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为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一种怀疑、审慎态度,其核心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品格。故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反思问题、发现问题。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化简比”,教材中分三種不同形式(分别是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让学生分别采用同时除以前项和后项最大公因数、同时乘分母最小公倍数、同时将前项和后项乘10,100,1000……等方法让学生将比化成“最简整数比”。有学生在化简比的过程中认为,这样的方法比较烦琐,花费的时间多,而且书写过程复杂,容易出错。为此,他们根据前面学的“比值意义”,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学生主动挑战教材、挑战权威、挑战自己,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2. 突破定式,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学生在头脑中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进行思维。当学生的思维遭遇定式时,这种思维就如同紧箍咒,制约学生思维触角的延伸、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思维,消解学生思维的固着状态,引导学生主动突破思维的定式,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形成看问题的新视点、新思想、新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学生依循圆面积公式S=πr2,在计算圆面积时,总是习惯性地搜寻圆的半径。为了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如图1,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那么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如图1,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还能够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按照常规思路解决问题。但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没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20,因而学生试图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半径是徒劳的。这时,他们主动调整思维方向,努力突破定式,摆脱已成思维,谋划新的思路。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无关联呢?通过深入地观察、比较、想象,部分学生发现了半径的平方就是正方形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的联结由此形成。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甚至“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能够让学生形成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技巧,也让学生形成了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范式和价值取向。激活学生思维引擎,一要创设自由的思考氛围,二要给学生适时助力,三要对学生的异想天开、盲目过错给予宽容、呵护。唯其如此,学生才能顺利地向未知出发、朝未知挺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看问题的着眼点,由此获得认识世界的“第三只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