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7-11-20江晓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对比提问激励

江晓霞

摘 要: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趣美的课堂中养成专注倾听的好习惯,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提问中形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在多元的激励策略中养成踊跃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在直观对比中养成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关键词:课堂;提问;激励;对比;学习习惯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深入,身为教师的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务必要从孩子的起始年级抓起,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育目标,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笔者通过一年教学的实践探索,把关注点投入到了课堂中。高效的数学课堂,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专注于倾听,执著于思考,热衷于交流,擅长于作业”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趣美课堂,让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好习惯

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培养起倾听的学习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虽然他们还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但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不管采种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专注倾听是必要前提。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教学内容一定要先把学生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有趣的教学情境,巧妙的多媒体都是学生喜欢的,一年级的数学是智趣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孩子能不专注地去倾听么?

如教学“几和第几”时,设计从学生郊游排队开始:数一数小明排第几?他的前面有几人?学生首先就非常明确地感悟了“第5”和“5”的不同。接着从郊游去蝴蝶园开始,数出一共捉了几只蝴蝶,圈出左边的第2只和右边的2只蝴蝶,进一步运用和区分了“几和第几”的知识。练习的过程中将数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数、小动物们住在第几层等有趣的郊游情境串在一起,通过适时的多媒体动画展示出来,学生完全沉浸在游玩的快乐中,整节课专注地听,学习氛围特别好。

二、有效提问,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善思好问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如何引导他们自主地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课堂上提问清晰,有层次,让学生明白:我到底去思考什么,我应该怎么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生成,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如在“百数表”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两个有效提问,两个合理追问,有效地促进学生去主动思考。片段如下:

(学生填完百数表后师出示表1)

提问1:小朋友,请你横着选几行数,再竖着选几排数,分别读一读,你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生1:我发现了横着看(从第2行开始)第一个数字都是一样的,第二个数字越往后就依次大了1。

生2:我发现了竖着看第一个数字是越往下就依次大了1,第二个数字都是一样的。

提问2:从第2行开始,横着看前面9个数第一个数字都是一样的,第二个数字越往后就依次大了1。想一想,其实就是增大了几?

生3:横着看,每一行数越往后数就越大,每次都增大了1。

生4:竖着看,每一列数越往下数也越大,每一次都大了10。

追问1:这样的表达和刚才的是同一个意思吗?

生齐呼:是!

追问2: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生5:后面的我一听就明白了。其实第一个数字一样,第二个数字越往后依次大了1,就是增大了1。

生6:竖着看第一个数字越往下依次大了1,第二个数字一样,就是十位上大1,那么就是大了10。

师:你们真了不起!

因为问题1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学生直接奔着主题去观察、去思考了。生1和生2的回答也代表了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思考过程,因为这是最直观、最表面的规律。实际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却要思考两个数的变化——第一个数怎么变,第二个数怎么变,以至于说者说得拗口,听者听得糊涂,在课堂中费时不少。尤其是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下,他们反而害怕起来,觉得这个规律太烦。于是笔者紧跟着进行了追问1,顺势点拨“想一想,其实就是增大了几”?事实证明,学生是聪明的,在小组的交流和笔者的点拨中很快反应过来。接下来的提问2直击关键处,所以学生思考起来很投入。通过总结,学生觉得这样的表达简洁又方便,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孩子顿悟其中的规律,至此难点顺利突破。学生就是在老师环环相扣的提问中渐渐燃起思考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怎会不爱思考?

三、多元激励,促进学生养成踊跃答题的好习惯

学生善于思考了,还要乐于交流,勤于表达,这样学习的劲头才更足。让孩子在课堂上做一个喜欢回答问题的孩子,老师首先要能创设宽松、安全的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其次需要一定的奖励机制,根据一年级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一般采取贴纸、獎状、糖果、微信群公示等一系列奖励机制。再次,对于一些胆小的学生要先鼓励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自由参与”“大胆表达”“积极思考”。学生只有在课堂中获得老师和同伴的赞赏,才能向着“大胆回答问题”迈出第一步,进而养成踊跃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及班级奖励机制

1. 成立合作小组:分成4人小组,共14组。小组成员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均为不同层次,并根据层次为学生编号。1号为各方较好的孩子,即组长,依次为2号、3号、4号。

2. 小组学习要求:

(1)人人参与,组员听从组长的安排。

(2)交流时要尽可能让2,3,4号先说,1号总结或补充。

(3)组员在表达时,要求其余人认真倾听,等待别人说完了才可以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endprint

(4)如果组员不会,同组的互相帮助。

3. 小组合作习惯养成奖励机制:

(1)4人小组能做到积极参与讨论学习的,加1分。

(2)4人小组组员能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的,加1分。

(3)4人小组能主动到讲台前分享自己组成果的,加2分。交流时仪态大方,语言流畅,层次清晰的加4分。

(4)4人小组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不随意讲话的,加1分。

(5)4人小组能對别组发言做补充的,加2分。

注:根据加分情况进行个人和小组的周表彰,月表彰和学期表彰,分别采用每日贴纸,每周奖状,每月微信群公布结果及甜蜜糖果奖励,每学期“数学星级学生”评比。

四、直观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所谓的好或不好,其实是欠缺一定的判断力的。很多孩子认为:题目我做对了,就好了,就连最起码的听老师讲的欲望都没有,更别提对自己所做的练习进行对比反思了。因此,在笔者再日常的教学中,通常会出示一些思考习惯和答题习惯特别好的孩子的作业,让孩子们通过对比,感悟出认真作业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如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妈妈买了一些草莓放在3个盒子里,小明吃掉了两盒草莓,他最多吃了( )个,最少吃了( )个。

生1:最少4+6=10,最多8+6=14。

生2:最少6+4=10,最多6+8=14。

值得肯定的是,2个孩子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在每个盒子的下方写了草莓的个数,这样在选择哪两盒时就一目了然。其中生1还有个更可取的地方:求“最少吃了多少个”就从最少的那盒开始,然后是第二少的;最多他就先选择选最多的,从多到少。这样列式计算就把思路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是非常可取的。两种方法一对比,再通过孩子的表达,所有孩子自觉给予了掌声,可见好方法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哪怕只是一年级的孩子。更欣喜的是,在我们后续的练习中,孩子们此类型的题目正确率为100%。所以说,孩子的学习习惯应该在自己自主养成的前提下,在和同伴的对比、交流中自觉感悟,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师生、生生之间通力合作的过程,并且会随着不同年龄段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高效、趣美的课堂是永恒的主旋律,学生只有享受课堂,才能喜欢数学,并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比提问激励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