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性升压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ICU多发伤休克的临床分析

2017-11-20崔益明金守兵陈彩霞吴东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休克临床分析

崔益明+金守兵+陈彩霞+吴东梅

【摘要】 目的:分析ICU多发伤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以及控制性升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50例ICU多发伤休克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75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复苏时间、复苏后红蛋白含量(HGB)、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复苏时间、复苏后PT、复苏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复苏后HG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多发伤休克患者采用控制性升压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可有效缩短复苏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ICU多发伤; 休克; 控制性升压;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临床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4-0039-03

ICU多发伤休克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综合征,通常情况下初诊时原发伤相对严重,而且会出现严重的活动性出血症状,很难控制,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过去很多学者认为,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应尽早进行积极液体复苏,快速恢复体内有效循环,升高血压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内,并且应确保机体各器官得到有效灌注[2]。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经过临床实验及研究发现[3],虽然传统复发方法可快速回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但是患者预后不良,因此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抢救方法,且其复苏效果得到诸多学者认可。为了探讨有效的复苏抢救措施,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50例ICU多发伤休克患者采用控制性升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50例ICU多发伤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全部在16分以上,受伤至入院时间在1 h以内,同时符合临床针对ICU多发伤休克的诊断标准,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现将15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复苏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試验组中男62例,女13例;患者年龄22~70岁,平均(31.8±3.9)岁。对照组中男63例,女12例;患者年龄22~70岁,平均(31.5±4.2)岁。两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到医院就诊后,医护人员首先应快速、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呼吸道血块、分泌物等仔细清除干净,并且采取吸痰、吸氧等处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气管插管或者机械辅助通气,使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其次,应分析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密切监测两组患者心电、血压以及血氧等指标,快速建立两条以上有效静脉通道以便进行液体复苏,快速给予平衡盐溶液、胶体溶液静脉输入。根据患者的情况尽可能完善相关检查项目,明确诊断后做好备皮、备血等工作,积极控制活动性出血后尽快开展紧急手术。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控制性升压,接诊后尽快开通有效静脉通路,给予24 h心电监测,并且给予持续吸氧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后快速输入血浆、平衡液,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而且应该将患者收缩压维持在90 mm Hg以上。

试验组患者采用控制性升压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输入7.5%氯化钠溶液以及血浆溶液,患者收缩压恢复到60~70 mm Hg左右后,慢慢减慢输液速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含量(HGB)、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应统计两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所得所有数据录入EXCEL校对,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4.0,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时间及复苏后HGB、PT、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试验组患者复苏时间、复苏后PT、复苏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复苏后HG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对比

试验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10例患者死亡,试验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ICU多发伤休克患者机体功能严重受损,而且因为大量失血导致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很多患者就诊前不仅细胞代谢紊乱,而且体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组织灌注不足,大大减少了有效循环血容量[4]。ICU多发伤休克患者因为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等多方面因素,不能激活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导致凝血因子激活通道异常,这样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5]。一直以来,临床学者认为ICU多发伤休克患者到医院就诊后,应快速开通有效的静脉通道,早期快速大量补液有利于尽早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恢复各组织器官有效的血液灌注,升高血压并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挽救患者生命[6]。但是经过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分析,有学者提出以往液体复苏通常采用晶体液作为扩容液,但是短时间内快速输注晶体液会使血液中凝血因子稀释,破坏机体血小板功能,不利于纤维蛋白正常交联,使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为此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7]。有学者提出,ICU多发伤休克患者活动性出血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之前,不适合大量快速补液,也不用维持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建议手术止血后使机体基本需求得到维持,维持血压在机体基本可接受范围再充分进行复苏[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控制性升压,复苏时间、复苏后PT、复苏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复苏后HG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这和卢广轩[9]的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限制性液体复苏首先会使机体血流灌注适当得以恢复,缓解酸中毒症状,控制活动性出血,防止太过干扰机体内环境以及代偿机制,使患者休克期机体内各组织灌注、氧供得到改善,从而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控制性升压是量化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一个标准,因为每个患者补液量不一,因此维持患者收缩压60~70 mm Hg左右,可使患者存活时间延长72 h,防止患者早期死亡[10]。

综上所述,ICU多发伤休克患者采用控制性升压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更优于常规液体复苏,可有效缩短复苏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雷李美,黄增峰.参附注射液对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4):206-208.

[2]李兴革,张巧利,罗学斌,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8):2154-2156.

[3]蔡力.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科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243-244.

[4]王继文.急诊多发伤患者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8):1178-1179.

[5]谢俊然,胡旭明,赵锦宁,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与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9):1125-1130.

[6]蒋守银,巴立,杨俭新,等.多发伤合并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1):15-20.

[7]边慧敏,王虹虹,曾红,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刊,2013,48(1):36-39.

[8]王浩,张胜利.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4):293-294.

[9]卢广轩.控制性升压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ICU多发伤休克的临床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4):721-722.

[10]孙洋,张永创,赵鸿,等.严重多发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疗效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2013,23(2):132-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休克临床分析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方法
急性失血性休克该怎么办
休克的紧急处理方法有哪些?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