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当代彰显

2017-11-20胡海婷

克拉玛依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春晚孝道儒家

摘 要: 人类文明不论进化到何种程度,出生、长大、衰老这个过程是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孝”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章探究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渊源与发展,以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结合时代与社会现实,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在当代的彰显。

关键词: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春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4.1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胡海婷.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当代彰显[J].克拉玛依学刊,2017(4)65-68.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儒家孝道思想一脉相传,精髓不变。不论是春秋时期的孔圣人还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他们虽然对于孝道思想有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但都坚持一贯的主旨“孝为仁之本”。儒家强调“仁”的思想,而孝是实现“仁”的基础,只有先尊敬奉养父母才能具备成为仁人君子的条件,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治世的宏伟志愿。所以,“善事父母”是成仁之本,是人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儒家重视君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其理想的社会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如何将“忠”与“孝”完美的结合、将一切伦理道德归于“孝”就成了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的义务与责任。孔门的这一思想发展经历了从“仁的人生哲学”到“孝的人生哲学”。[2]1

一、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嬗变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演变大体如下:

孔子重视孝道与忠君,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观点,但终究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孝道是在家侍奉双亲的,有一定的时空范围;忠君是尽忠君王,是成为君子后奋斗终生的目标。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3]27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孝悌的道理影响政治就是从政。可见,孔子已经意识到孝治与治世的关系,即孝治可以治世。在具体的“善事父母”做法上提出“色难”“无违”等。

孔子弟子曾参的“善事父母”孝道观见于《孝经》。《孝经》认为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4]30。在孝忠的问题上认为忠是孝的另一种形式,“扬名后世,以显父母”[4]2是最终的孝。在“善事父母”问题上认为每一阶层、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父母行孝,对君王尽忠。《孝经》对于庶人的“孝”强调得更加具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戚。”[4]53从生到死、由健康到疾病,無所不包,为后世评价一个人的孝行提供了更细致的标准。

孟子是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理论的建设者,其孝道思想在著作《孟子》中得以具体体现。[5]《孟子》之所以大量叙述整编帝王尧舜的故事,最终是为了施行“仁政”,暗示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理想。他认为治国应采用孝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6。要让老人们在晚年有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让“善事父母”成为一种社会风俗。孟子更关注家庭、亲情与“人性”。在“善事父母”问题上提出“五不孝”行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6]217

2.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演变发展的特征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自孔子提出后,经由众多的孔门弟子不断发展丰富,使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逐渐呈现精髓一致又更加细致的发展特征:

(1)“孝”与“忠”的联系更加紧密。自古忠孝难两全,儒家从最初就开始思考“孝”与“忠”的关系。孔子倡导“仁”,又将一切道德规范归于“孝”,可见孔子试图在联系孝亲与忠君的平衡关系。曾子以自身实践为基础,在尽心善事父母的同时整理《孝经》,在他看来,善事父母与忠君是合一的,“上事亲,中事君,终修身”[4]2,忠君是另一种形式的事亲,“扬名后世,以显父母”[4]2,最终也可以达到事亲的目的。在孟子看来,忠君的地位略低于事亲,孟子重民权、重人性,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 364。他主张“仁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6]6 ,不论自身是什么阶层,都是父母的孩子,而非代表独立的自身;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即使像舜一样拥有了天下也不足以欢欣。总之,从最初时孔子考虑“孝”与“忠”的关系,试图寻找两个独立思想的联系到《孝经》中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世思想,通过儒家仁人志士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使孝与忠的联系更加紧密,“孝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

(2)“善事父母”的要求更加细致。“善事父母”这一思想从最初宏观的“敬”“礼”“色”等方面逐渐落实在生活细微处。不论是《孟子》中的“五不孝”行为、还是《孝经》中对于庶民奉养父母的具体要求以及《礼记》中许多具体的做法都为后世提供了遵循的榜样,也使“善事父母”的思想得以落实在生活实际行动中。《礼记·祭义》中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5]这三点也正在后世中被层层落实,前两方面是精神上的养亲之道,后世多用力于“能养”,衍生出许多的礼仪规范,有些甚至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比如《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情节;但其实,“善事父母”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养”的层面,“能养”在前人看来是最低等级的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19 所以,后世的孝道榜样及模范更多遵循的是“诚、敬、爱”,先贤对于如何践行“善事父母”也提供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以期后世遵循。endprint

二、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当代彰显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在当代得以积极彰显,笔者结合丁酉年(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节目加以阐释和分析。

1. 体现“善事父母”的具体要求

“善事父母”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

《一个女婿半个儿》,以幽默的小品形式再现社会现象。作品以电信网络诈骗为大背景,孝顺的姑爷和儿子知道父亲上当受骗后,担心真相会让老人家无法安心过年,于是姑爷、儿子和父亲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场假装被绑架的闹剧。最终由警察将诈骗案破获,才使这位父亲最终明白了姑爷的心思,提高了防骗意识。小品所反映的“善事父母”包括:“色难”和“劝谏”。孔圣人认为善事父母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和颜悦色。沈腾扮演一位孝顺岳父的好姑爷,他事事为父亲着想,用自己的钱充当奖金让好面子的父亲先安心过年。在劝谏父亲提高防骗意识时,做到了“侍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3]55。 虽然他在劝父亲不要汇款两万元时遭到了父亲的训斥,但他并不生气,而是不断通过其他方式想办法提高其防骗意识。在父亲面前的态度一直温和,不反驳、不埋怨,真正践行“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6]185。做到诚、敬、爱、孝。

由青年相声演员高晓攀、尤宪超表演的相声《姥说》主要围绕姥姥说过的话对我们儿时以及长大后产生的影响为主线,展示优秀家风的传承。在儒家“善事父母”的孝道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做法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10 对待长辈说的话,我们要认真倾听,牢记在心,认真践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大,长辈却越来越老;我们越来越成熟,长辈却越来越小。“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3]55 我们要在实际言行中践行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在倡导一种家风。[1]传承优秀家风,善事家中长辈成了这一作品传达的最主要的正能量。

2.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忠与孝”的合一

在儒家孝道观中事亲与忠君逐渐融合,这在2017年的春晚节目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2017年的春晚是有情怀的,体现着家国与孝忠。在众多节目中,有一类节目是表彰英雄的,英雄是国家的荣耀,是国人的偶像,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对国家的忠,更是对父母的孝。因为大的家是国,小的国是家,只有富强了祖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主持人采访已经耄耋之年的老红军们,他们为中国的独立与富强鞠躬尽瘁,有位105岁的老红军写下“红军万岁”四个字送给祖国,这几个大字包含着她对大国小家深沉的爱。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我们探索外太空的航天事业也在不断发展,春晚请来了“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的11位航天员,讲述航天梦助推“中国梦”。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格局下仍然有局部的不安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保卫祖国家园的义务和责任。

强军一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中的一个必要方面,当海陆空三军军人唱着“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时,“忠”与“孝”就在高度的爱国情怀中实现了统一。

成龙与分别来自北大和清华的6位大学生一同完整演绎《国家》这首歌曲。青年学子是时代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為新时期的青年,努力学习就是报效祖国、回馈父母最好的方式。儒家“孝治天下”的理想中认为“立于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青年学子爱好学习,专心科研,报效祖国即体现了“忠”与“孝”的合一。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1]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是对我国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而个人道德层面的第一要务就是爱国,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忠”,一个爱国的人最基本的要爱父母家人,即“忠与孝”的合一。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不孝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完善养老制度,但是在一些相对落后和贫穷的地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依然难以保证。父母养活了很多儿女,却没有一个儿女可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兄弟姐妹间因为赡养问题反目成仇;父母还在世时儿女分夺家产,让老人无处可栖;有的还将老人告上法庭,等等。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19 可今日的一些儿女非但谈不上敬,连养都不愿意认真履行。

生活中的正能量一定多于负能量。春晚节目组邀请了“全国文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代表”等,表彰有孝心的晚辈,将对于父母最基本的孝心不断传递。在中国的春节习俗里“善事父母”表现在事死与事生两个方面。一直以来,在除夕的晚上有祭祖的习俗。人们会祭奠已逝的亲人、长辈,以敬重的态度表达一年的思念;而在世的晚辈会在大年初一的大清早给父母行大礼,磕头拜年,感恩一年的养育之情,为新的一年送来真心的祝福。这些看似平常的习俗传承,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对于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认同与践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整个社会强化道德意识之时,我们更应该回归传统,取其精华。《孝经》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善事父母,都有能力善事父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应当重真情、尚大义,用真情滋养我们的品德,用爱包裹我们的生活。“善事父母”在今天变得更加具体,我们只需“立身行道”即可,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热爱我们的事业,积极践行爱国与爱家。每一个人是家庭的细胞,每一个家庭是国家的细胞。让我们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同营造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善事父母开始,让小家的幸福充盈大国,让孝道的花朵开遍盛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EB/OL].http : // 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 1215/c1024-28953393.html,2016-12-15.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武汉:崇文书局,201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

[6]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春晚孝道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