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构建的主线课程群教学逻辑思考
——基于城乡规划专业设计
2017-11-20戴偲
戴 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能力构建的主线课程群教学逻辑思考
——基于城乡规划专业设计
戴 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愈加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的建筑学科背景为主转向了多学科背景、多类型、多层次的转变。从专注空间规划到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体现出了工程学属性向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性属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构建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能力的培养源于教学培养的各个阶段。文章基于能力构建进行的教学逻辑思考,以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六项“能力结构”( 前瞻预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专业分析能力、公正处理能力、共识建构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思考、探索、调整课程教学体系,重新梳理一条既遵循城乡规划的学科认知过程又遵循学生核心能力提升规律的教学逻辑,形成以技能逻辑、思维逻辑、专业拓展逻辑为导向的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环节逻辑,建立以渐进式能力提升的设计类课程为主线的课程群。
城乡规划;能力构建;专业设计课;课程群;教学逻辑
1 背景
1.1城乡规划学科提升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调整的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包括了6个二级学科: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规划管理。随着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调整,意味着城市规划的学科拥有了更加完整的学科体系,对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加重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在此背景下面临着转型。在新常态下,城乡规划从大规模建设的增量规划向精细化存量的渐进式发展,规划师应具备何种核心能力应对新时期的转型,成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为此2013年版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1]中列出了学生应具备的六项“能力结构”:前瞻预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专业分析能力、公正处理能力、共识建构能力、协同创新能力。这六项“能力结构”基本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作了要求[2],并确立了今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前瞻预测能力
具有对城乡发展历史规律的洞察能力,具备预测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能力,以支撑开展城乡未来健康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2)综合思维能力
能够将城乡各系统综合理解为一个整体,同时了解整体中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够打破地域、阶层和文化的制约,形成区域整体的发展愿景。
(3)专业分析能力
掌握城乡发展现状剖析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应用预测方法对规划对象的未来需求和影响进行分析推演,发现问题和特征,并提出规划建议。
(4)公正处理能力
能够在分析备选方案时考虑到不同群体所受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并寻求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
(5)共识建构能力
能够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求,广泛听取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解决城乡社会矛盾,实现和谐发展。
(6)协同创新能力
通过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宽视野,解决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难题与挑战。
1.2教学体系的调整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高等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战略。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并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或通才有专长(即有某项或几项专长的通才)的转变。由此,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在城乡规划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在学校调整校级基础教学大平台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制定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满足了2013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基本形成了通识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教育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培养方案中能力建构上的短板,如对于城市现象分析缺乏深度理解辨析,复杂利益格局无法公平公正处理等。在综合能力建构上新版培养方案构建了一个更为开放且庞杂的能力集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将综合能力结构明晰化,才能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并将其实践化,成了当前各高等院校教学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1.3本科生培养现状
城乡规划学科专业规范中将人才培养分为学士、硕士、博士3个阶段,3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学士的培养目标为“为政府管理部门、规划设计单位,建设与开发企业培养从事城乡规划的专业技术人才”,硕士层面则是“高级管理人才”,博士层面强调的是“研究部分”的培养。可知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上强调的是“专业技术型人才”,不同院校在本科生的教育上依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大致基于两大平台来构建培养方案:一类是工科模式的“建筑学”平台,强调的是微观尺度依据空间逻辑的“规划设计”。二类是理学模式的“地理学”平台,强调的是宏观尺度依据经济地理的“区域规划”。随着存量规划时期的到来,要求城乡规划教育要更加注重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城乡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两种模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也有了逐渐同化的趋势。由此环境的变化要求学校的教育也有所应对,最直观的反映即是课程体系的变化,在不增加课时条件下,调整原有课程体系,增加了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宽口径”课程,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在城乡规划专业这种知识面宽、统筹思维要求高的学科而言的确大有裨益。但从学校近期各年级的教学反馈来看,学生出现了学习负担重、学习效率低的现象,主要反映在对于课程体系缺乏全局观、对于设计类课程缺乏系统观,在每学期的课程模块中不知如何选择适时的课程,缺少设计类课程与其它配套课程的理解,将各项工作孤立,疲于应对各类课程的各项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调整上要注重设计类课程与配套课程的联系,同时要注重教学逻辑对于课程体系的影响,在课程体系逐渐充实的基础上,还应将其分类清晰化,进阶性地设立能力目标导向课程配置。
2 核心能力培养与教学体系
2.1核心能力培养框架
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广泛的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且是基于多元社会的多样性、社会及经济公平的逻辑考量,在城乡规划本科教学中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六项“能力结构”为核心,遵循专业特点、办学背景以及培养目标,构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框架。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特色为“国内一流独立学院兼有世界视野与地方特色、以应用型实践性有效教学见长的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在能力构建上以六项“能力结构”为核心,遵循我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职业规划师”的培养目标。并且以“工学背景-建筑学类基础”的办学路线,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学科平台进行了八项核心能力构建:世界视野、综合思维、专业技能、调查分析、公平公正、沟通反馈、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能力培养框架图
2.2教学体系与核心能力构建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基于“建筑学”工科模式办学,历经了“3+2”的教学模式,即“3年建筑学”+“2年城乡规划”的教学平台模式。经过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后,制定了“1+2+2”的教学模式,即“1年学科基础”+“2年专业领域”+“2年职业技能”三段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调整优化。在教学组织上根据能力建构要求,分阶段化进行核心能力匹配,建立阶段化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群构建
注:▲为重点培养目标,△为一般培养目标
3 设计类课程与能力构建的关系
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城乡规划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达到这总体目标需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各阶段各环节所培养的能力依据教学载体循序渐进至逐步完善,而在作为教学载体的课程体系建构中能够贯穿于5年的教学全过程中的规划设计类课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整个过程由设计基础-专业基础-专题类型-素质提升-执业综合5个阶段构成,依据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制订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载体和方法,并以递进的规划设计对象规模尺度加以衔接,建构起相互连贯和相互支撑的教学内容体系[3]。
3.1连接性
规划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5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中,串联起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规划设计类课程包含了基础建筑设计、类型建筑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纵向关系的连接上,从城市微观空间到中观空间再到宏观空间,依照空间逻辑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承担了学生从认知入门到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职能。横向关系的连接上,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点的串联,充实设计类课程的支撑理论课程群体系,使其涵盖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地理信息、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3.2综合性
规划设计类课程具有空间逻辑的层次性、相关学科知识连接的关联性、理论知识转化的实践性、学科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等特点。在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培养了学生在设计全过程中现状调查、现状分析、规划要求、政策分析、发展定位、规划目标、规划策略、方案构思、沟通协调、成果编制、方案汇报等的综合能力。在此全过程中,2013年版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要求的六项“能力结构”得到了综合性的培养与体现。
3.3反馈性
由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教学全过程的主线课程,成为了各相关学科培养的综合运用载体,因此在规划设计类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能力培养的不足与成效。如在改版之前的培养计划的训练中,学生在完成课题设计时常依据的是任务书所给定的现状及规划条件,缺乏对实地观察的判断及规划条件给出的潜在因子,因此在图纸的排版过程中方案设计先于现状分析及方案生成过程的表达,暴露了综合思维培养不足的问题。通过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能力构建的重点培养目标或一般培养目标,有利于在现状调查分析时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了前瞻预测能力,在方案设计中是否体现出了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关联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方案论证、可行性分析、效益评估时的专业分析能力是否得到良好展现,在敏感地段的处理上是否有公正处理、共识建构能力,及在新技术、新问题、新需求时是否具备了协同创新能力[2]。
4 构建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线的课程群教学逻辑
4.1渐进式能力提升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逻辑
鉴于规划设计类课程的主线作用,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城乡规划的学科认知过程,又要遵循学生核心能力提升的规律,形成以技能逻辑、思维逻辑、专业拓展逻辑为导向的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环节逻辑,如图2所示。
4.2双向式规划设计类主线课程群教学逻辑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出对课程体系缺乏全局观、设计类课程缺乏系统观的问题,提出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线的双向式课程群建构,即纵向式是以渐进式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空间思维逻辑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梳理不同阶段教学重点,以逐步深入、拓展、提高的纵向序列把规划设计的方法性、过程性、规范性、技术性、社会性、综合性等要点融入各教学阶段。横向式是以各阶段能力要求所展开的配套课程,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形成课程群,课程群内部围绕某一主体,将知识、方法和技能相关课程建设为三位一体的单元,在单元设置嵌套,增加课程体系的联系性。在主脉络的串联下,由专业设计类课程的串联配套课程构建课程群,知识系统和技能系统不会因为横向的划分而片段化。
图2 渐进式能力提升的教学逻辑框架图
图3 规划设计类主线课程群教学逻辑框架
4.3规划设计类主线课程群教学逻辑框架
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才能力构建与素质培养,规划设计类课程出现了多类型化的课堂形态,增加了校内外实践、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把核心能力的建构融入到设计课类课程的全过程中,从选题-调研分析-方案构思-修改完善-成果表达的过程中始终有探索有思考,既启发了专业思维、鼓励自主思考,又开拓了学生视野,提升了综合素养,各阶段的规划设计类主线课程群教学逻辑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图3所示。
一年级——设计基础:设计类课程围绕建筑学类学科基础展开,以空间的认知与表达为基础,从微型空间入手,认识空间,了解空间构成要素、空间组合方法及空间影响要素,进行形态基础的培养,掌握城市空间及其要素的设计方法及表达。
二年级——专业基础:专业基础阶段,结合设计基础进行建筑与城市的衔接训练和城市空间基础训练,同时延续空间思维与空间设计的培养,逐步体现专业性,选题以单元空间到群体空间,探讨空间功能与形式,包括人的行为、场地环境、人文地理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微型空间到宏观空间的转换[4]。
三年级——专题类型:开展规划专业性训练,采取设定类型的方法开展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城市调查研究、住宅与住区规划。培养对社会调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运用调研手段和方法,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强调规划设计的规范性、基本技术要求,使学生了解规划的方法性、过程性和规范性,初步掌握规划设计基本过程与方法。
四年级——素质提升:进入了专业拓展提升阶段,关注规划前沿理论、新技术发展以及人文社科类领域等知识拓展,重视当代城镇化的热点问题,开展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设计训练,强调多学科知识及新技术运用,关注主流价值观,重视公平、正义意识和规划的人文精神培养,进一步了解规划的技术性、社会性、综合性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5]。
五年级——执业综合:主要进入设计院实习与毕业设计两大实践环节,重点强调规划师的职业性、规划动态的了解、业务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从规划思维到成果表达的连贯专业能力,以及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工作能力。
5 结语
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广泛的知识领域与繁杂的理论架构,为本科专业教育带来了阻碍,虽然在教学计划的变更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但过于技术应用型的培养无法达到城乡规划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城乡规划的学科具有广泛的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且是基于多元社会的多样性、社会及经济公平的逻辑考量,因此在城乡规划人才能力培养上,前瞻预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专业分析能力、公正处理能力、共识建构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基础。
另外,在城乡规划的教育中,基于城乡空间的专业特点,以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核心来组织构建课程体系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学逻辑的梳理上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技能型专业技术能力及拥有综合性思维能力,以应对新时期城乡规划任务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1]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邓春凤,龚克,王万民,等.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23-28.
[3] 范霄鹏,严佳敏.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性教学内容研究[J].规划师,2011(S1):263-266.
[4] 吕静,公寒.城乡规划专业设计主线课程群知识点体系优化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4):101-104.
[5] 崔珩,赵炜.城镇化转型时期城乡规划教育的适应性改革[C]//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城乡包容性发展与规划教育——2015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9):56-63.
InvestigationOfTeachingLogicaboutSpecialMainDesignCoursesofAbilityRaise——BasedonUrbanAndRuralPlanningProfessionalDesign
DAICai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 Zhangzhou 363105)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Urban-rural Planning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pattern?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lso shifts from the background of simplex architecture toward the multidisciplinary, multi-type and multilevel background, from the attention to spatial planning toward society,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attributes of engineering attributes to multi-domain integr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building of the Urban-rural Planning students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stems from all stages of teaching.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bility construction to carry out teaching logic thinking. Guided by six ability structures (predictive ability,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analytical ability, consensus-building abil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that are the goals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of Urban-rural Planning, this paper considers, explores and adjusts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rearranges a new teaching logic which not only follows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of Urban-rural Planning discipline, but also follows the law of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forms the teaching logic of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s led by the logic of technology, think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es the main design courses with gradual capability upgrad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Ability raise;Special design course;Course group;Teaching logic
TU98
A
1004-6135(2017)10-0115-06
戴偲(1987.12- ),女,助教。
E-mail:daisy@xujc.com
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