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促进盲生成长成才
2017-11-19刘慧敏
刘慧敏
摘 要:盲生由于自身视力残缺,成长成才尤为艰难。教师要克服急躁心理,增强自我修养,积极探索盲生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按需培养、术有专攻、亲情关怀、自信自强、科学引领等方式,引导盲生健康发展,助力盲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盲生;成长;成才
一、营造班级亲情氛围,助力盲生茁壮成长
由于视力残障,盲生对亲情需求很强烈。“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创业靠自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成长的每一步,对各类亲情的依赖不可或缺。所以教师有责任为在校盲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亲情环境。师生情、同学谊,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的盲生,弥足珍贵。营造亲情氛围,常见的时间节点有三个。
第一个,开学时。2015年开学之际,我买了三个西瓜,待家长学生都到齐了,我对家长说:“各位兄弟姊妹,很感谢你们放心地把孩子交到我这个班级,让我们像家人一样相识、相处。现在我们一家人吃西瓜,愿我们圆圆满满地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我依托学生档案和家访,走访学生所在社区和村庄,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性格,做到心中有数。师生连心,家校良性互动,是我和学生及家长交往的法宝。有了这个法宝,我跟学生相处亲密,彼此有了一种家人般的默契,满足了离家求学的盲生的亲情需求,班级氛围温馨和睦,盲生以校为家,情绪稳定,求学向上。
第二个,学期中。一次学校体检,我班学生胡某经复查诊断为乙肝携带者,她思想压力特别大,哭着非要退学。我引导她科学地看待病情,在班内科普乙肝知识,发动学生用各种方式关心她,同时和她父母一起做她的思想工作。现在胡某居校如家,班内亲情氛围也更浓了。我及时和学生家长联络,家校同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既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一天,我和一位家长在校园漫步谈心,谈起学生在校的轶事,谈起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家长感慨地说:“孩子交给学校,我非常放心!”教师留心盲生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关爱学生,就会积沙成丘,集腋成裘,点滴暖流汇成爱的港湾。用心营造亲情家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三个,放假前。亲情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感恩助力成长。每年放假前我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安排几节孝亲的课程,谈谈父母对子女的爱和生活的不易,把感恩教育融入教学。2016年放假前夕最后一个班会,我把主题命名为“爸妈我想对您说”。有的学生说到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疼爱,说着说着就眼含泪水。寒假期间我电话回访学生家长,不少家长谈起孩子放假回家后的表现,说着说着有些哽咽:“孩子仿佛忽然之间就长大了,懂事了。谢谢学校和老师。”时间节点抓得好,既可以具化教师的亲情教育理念,又容易趁热打铁,水到渠成。
二、用科学的方法引领盲生
教师劳动的独特之处,是在平凡琐细的教育中融入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管理风格,为塑造未来的人才而工作。要结合每个盲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盲生健康成长。
首先,表扬引领。一次表扬抵得过十次批评。教师要善于表扬投入到创造性的劳动实践中的学生,循序渐进地把劳动实践课深化到培养每个学生创造能力上来,促进其掌握一技之长。有不少盲生在实践劳动课的实习过程中,逐渐摸清了自己的特长,既增强了走向社会的信心,又为下一步的深造指明了方向。
其次,激励引领。激励引领的重要特点就是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面难题,完成挑战性的任务。我给所带的班级定的目标是“一个也不能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任务单采取私人定制的方式。确定目标后,我善意督导,多加提醒,着意鼓励,及时表扬,防止反复,循序渐进,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2016年“激励效应”在我班实施前后的对比表
最后,青春期心理辅导。初中阶段的盲生处于青春期,成长与困境交织,容易出现青春期的问题。对他们的教育应符合他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适当切进、情理相济。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谈话时态度要亲切,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谈话自然、和谐。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度过青春迷茫期。
三、让学生在关爱中找回自信
第一,“拉一把,走正途”。学生犯错时,我先不忙于批评和警告,而是陪學生“走”一程,用关爱使他们自醒自悟。有一次我班盲生段胜凯同学熄灯后违规到室外玩耍。当被教养员发现后,他却说自己是“拉肚子去厕所”。我回调监控录像后发觉他没说实话,我不急于批评,而是从家拿来了红糖和暖水袋让他暖肚子,并让炊事员给他做了红糖饭。我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认识到纪律既是约束,又是关爱。他坦然地向我道出实情并主动保证不犯类似错误。
第二,“拉起手,联起心”。有一次,在主题为“尊重他人”的班会上,我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你会不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你愿不愿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谢意卡,让学生学习感恩;歉意卡,让学生学习担当。先拉手,后递卡。通过两卡的写作和传递,学生的心迹得以坦露,交流得以加深,学生成长的脚步更踏实了。
第三,扬优点,改缺点。每位学生都有优点。一个优点就可能是该生立足社会的宝贵支撑。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促其发展。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又要中肯地提出不足。对于缺点,查其根源,改正弥补,使学生在自我完善中体验成长的快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身有残疾的盲生。教师要培养善于发现的眼光,发现盲生的优点并加以培养,发现盲生的缺点并加以教导,使盲生扬长补短,完善自我,奉献社会。
第四,“扶上马,送一程”。我们走访盲生按摩店,了解盲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我们回访盲生家庭,倾听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并解决思想困惑。我们热情欢迎回炉深造的盲生,手把手传授他们实践技能,并把最新的就业动态与他们分享。我们密切关注刚刚就业的盲生学员,建立校生联谊卡,让学校成为支撑盲生砥砺前行的后盾。endprint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首先,培养高尚的师德。一是教师要钻研业务,奉献教育,做业务尖兵,调研业务难题;要爱岗敬业,公平、公正地对待全体学生,尊重盲生人格,使盲生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二是教师要爱生如子,以学生的进步为喜,以学生的成才为喜,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全心全意为学生,诠释崇高的教师大爱。
其次,以生为友。温馨的师生情,不仅使师生心情舒畅,更有利于教师的谆谆教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如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可以渐达: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最后,因需施教。一是要把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机融合,让学生的成长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学校可以强化学生特长,在编班时给予兴趣爱好者不同的倾斜,优化班级教学,突出学用相长,拓展学生的成才之路。二是密切联系当代先进教学理念,教授给学生社会稀缺和急需的技能,提升学生的成才率和成功率。
五、依托社会资源,护送盲生成才成长
幫助残疾人发掘未来发展的潜能,使他们真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创造人生价值和美好未来,这需要社会各界持之以恒地加以扶持。教师、学校在激发学生内在潜力的同时要依托政府、社区、社会各方因素,共同发力,教育盲生成长成才。
一是依托政府发展好特殊教育。配合政府对教育、卫生、残联、社区等各方资源的融合措施,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个别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把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作为最根本的质量评价标准。
二是依托社区把盲生的就业做实做细。社区是盲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平台,在小的方面如保障盲道畅通,大的方面如残疾人维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教学校可以搭建社区与学校的沟通平台,为盲生的就业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如开设就业办证的绿色通道,开办报警、火灾逃生、就医常识的培训,在劳保、医疗、安全、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在盲生成家立业方面联合社区给予持续关注和后续帮助,使盲生心无旁骛地服务社区、成长成才。
三是依托社会助力盲生服务社会的同时被社会关爱。学校和教师在抓好盲生职业培训的同时,要向盲生普及残疾人就业方面的知识,如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他们步入社会的准备工作。向社会宣传助残日,关注盲人等弱势群体,营造全社会对盲人的关爱、接纳、扶助的浓厚氛围,联络社会有关部门将个别生活困难的盲人家庭及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在促进盲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大爱恒久、小处着手,既强化师生互动,又注重自我修养,从心理、教育、技能、就业、自我完善等方面对盲生的成长成才持续发力支撑,同时借助学校、家庭、政府、社会,进一步强化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努力为每一个盲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平台,使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福利,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陈宁军.论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19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