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具开展初中数学教学

2017-11-17王平李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7期
关键词:教具初中数学多媒体

王平 李艳

摘 要 教具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具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教具制作应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具;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7-0117-02

1 前言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教具,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推理数学定理、性质[1]。学生只有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对知识点理解得更为透彻,才能充分拓展数学思维,积极探究、多看多想,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道路上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2 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自制和选用教具展示数学知识,可以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数学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在因素,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2]。

如在教学“多边形”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上的若干多边形,要求学生结合多边形特点总结定义,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剪裁边数不同的多边形,然后让学生结合多边形的边数对多边形类别进行划分。同时要指导学生利用直尺和铅笔做出正确的对角线,引导学生对多边形边数n和从多边形任意一点向其他各点作对角线数量m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总结得出m和n之间的关系为:m=n-3。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总结多边形全部对角线数量d和边数n之间的关系式,学生经过思考,最终得出:d=n(n-3)/2。

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利用教具学习的兴趣,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教具拓展课堂教学容量 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多,每节课都包含大量内容,所以时间就是成绩。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时间,尤其是学生每堂课前十几分钟的黄金记忆时间,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难以在前十几分钟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如果教师没有事先做好方格图,就会在课堂上因作图而浪费大量宝贵时间,一旦做不好,无法明确标示点的位置,将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此,教师可以在地图的背面画好方格,再用厚一点儿的白纸剪裁成方格一样宽的两条,分别作为“x”轴和“y”轴。上课时,教师只需用磁铁分别固定纸条两头,然后根据教学需要使两轴上下左右进行移动,不但可以弥补正负半轴长短不一的缺陷,而且可以节省大量课堂时间,扩充教学内容,为学生争取更多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

利用教具深入挖掘知识本质 为中学数学教学提供的教具大都属于定型教具,其功能主要在于简单诠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想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本质,深层次挖掘学生内在潜能,需要不断钻研教材内容,从中找出制作教具的有效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制作简单教具,全面呈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制作相关教具。事先让学生找来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分别长3 cm、4 cm、5 cm、9 cm、

16 cm、25 cm等。然后要求学生用3 cm、4 cm、5 cm的小木棒拼接图形,看看能拼成怎样的图形?学生动手制作后回答:“三角形。”教师提问:“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这个三

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经过测量之后回答:“直角三角

形。”教师继续提问:“请分别计算3的平方、4的平方、5

的平方是多少?”学生计算后回答:“分别为9、16、25。”

教师提出:“将9 cm和16 cm的木棒对接,并与25 cm的木棒进行比较。”通过实践,学生总结得出:32+42=52。教师再辅以适当的讲解,就能轻松推论出勾股定理。与学生一起体验定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定理内涵,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制教具时,最好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求“圆锥的侧面积”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圆锥母线长l与圆锥侧面展开图的扇形半径r是相等的”,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让学生先在纸上画出一个扇形,然后将其剪下,再将扇形卷成一个圆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立体概念,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利用教具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教具在教学方法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学教师应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具,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使之为课堂服好务,充分发挥教具的辅助教学作用,全面提升課堂教学效率。教材中配备的某些教具比较复杂,不便于操作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自主动手制作简易兼具,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教师可以找来三根木条,将其用铁钉钉起来,保证每根都能自由转动;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它想象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这样就可以构成“三线八角”。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学生可以轻松找出“三线八角”;当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形成一个三角形时,学生对“同旁内角”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一根木条拿开,学生就可以看得很明白了。通过反复练习和辨认,学生能够很快分清哪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以及哪个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endprint

同时,学生能够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充分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只要将两根平行木条中的一根进行旋转并与第三根木条相交,就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将木条固定之后,不管怎样摆弄,三角形都不会变形,始终保持稳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

利用自制教具引导实践练习 学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3]。制作数学教具可以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如设计方案、选择材料、组装加工、应用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如果采用合作实践的方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制作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例如:用玻璃刀切割玻璃时要保持直线,不能在同一个地方重复切割动作;用电烙铁焊接铁条时首先要“吃锡”,然后要教会学生几种简单的加工技术,如焊接、粘接、木工、金工等。教具安装制作完毕之后,要及时调试与改进,使其能够很好地为数学实验教学服务。

实际上,制作数学教具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与体验,是培养学生良好实践能力的基础。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围绕“实习作业”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与归纳,与学生一起将教室改变为实验室,运用废旧铁皮、三合板、硬纸板等材质制作简易的测倾器,可以一边制作一边讲解侧倾器测量斜角和水平角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当侧倾器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一人动手操作,一人记录过程,一人讲解,让学生说明侧倾器的制作材料、主要用途及使用方法。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3 制作应用数学教具时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在制作应用教具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要科学合理地制作和应用教具 教具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进行设计和制作,必须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不能盲目制作,更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制作和选用教具之前,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制作和选用教具,既反映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尤其在设计、制作、使用过程中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和应用教具 教具制作和选用时应准确反映有关数学教学内容,能够将知识简单明了地呈现出来,便于结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应用教具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与重点。因此,制作和选用教具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内容,能够准确合理地说明相关问题,否则就失去了教具的基本意义。

4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制作和应用教具,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特别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出简单方便的教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能优化教学方法,降低教学成本,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教具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爱荔.論数学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156-157.

[2]王梅.让“五彩缤纷”的教具助推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98-99.

[3]赵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具与学具的制作、应用及其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103-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具初中数学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