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工作室指导下个别化服务计划的有效实施
2017-11-17刘敏健
刘敏健
摘 要 心理工作室指导下 的个别化服务计划(ISP)是一份覆盖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师、幼儿园等在内的多种社会元素产生影响的服务计划。文章提出在制定个别化服务计划中,应该在教材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形态和安置、成绩评估和考核等方面做适当的调整,让幼儿在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以達到知识和身心同步成长之目的。
关键词 心理工作室运作 个别化服务计划 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69
Abstract The individualized service plan (ISP) under the guidance of psychological studio is a service plan which covers many special social elements such as children, families, teachers, kindergartens and so 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ed service plan, should make th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in the 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form and placemen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 let the children learn in 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and mind synchronous growth.
Keywords psychological studio operation; ISP;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0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受各方关注,未来趋势将转向以幼儿为中心,幼儿园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2015年我园建立“幼儿园开放式心理工作室”,提出建构一种以“三级开放”为导向的幼儿园开放式心理工作室运作模式。心理工作室指导普通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师三方共同通过分层开放、主动开放的形式协助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以开放为导向的幼儿园心理工作室模式,强调儿童的需要是提供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主要标准,明确的标签和固定的障碍类型分类不是必要条件。
1 幼儿园开放式心理工作室研究背景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 -2020 年)》强调:“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实施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加强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探索专门学校教育和行为矫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保障专门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同等权利。”缪秋莎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发展趋势其中之一是: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 应关注个性、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我们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
我们首次提出在一所普通公办幼儿园建立心理工作室,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防机制为原型,建构以全体幼儿为主体,以“三级开放”为导向的心理工作室运作模式,探讨解决幼儿园中幼儿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我们对全园幼儿进行知-动能力和情绪行为的筛查,并采用spss21.0对263份有效数据进行交叉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整个幼儿园的最多的问题行为是:“不安宁或活动过多”、“易激惹、好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分析不同年龄幼儿在各项情绪内容上的符合程度,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都不存在量表所描述的情绪,且年龄越大的幼儿越不可能出现这些情绪,表现为6岁幼儿在这10项情绪内容上均不存在的人数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
2 个别化服务计划实施策略
“个别化服务计划”(ISP-Individualized service/support plan)亦称“个别化支持计划”,是自1975年美国特教法规定每位学生每年有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成年残疾人有一份“个别化健康计划”后,不断演进,整合了各阶段的“个别化转衔计划”、“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个别化书面康复计划”等。其根本意义在于,根据评估结果,产生一份符合个人条件与需求的服务内容,包括教育、训练、支持、协助等。而我国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实施ISP的数量极少且实施经验较少,基本以实施IEP,即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主。
2.1 关于目标问题
工作室把注意力从单元、孤立地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 转向以开放的态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服务资源整合和有效服务运作模式的制度化建设上来。我们认为开放式心理工作室是指由普通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师三方共同通过分层开放、主动开放的形式协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其中分层开放指普通班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分别对全体幼儿、部分幼儿和个别幼儿进行心理辅导。主动开放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以开放的态度,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问题及对幼儿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二是教师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和整合全方位能有助于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资源,对幼儿实施心理辅导。
2.2 关于内容问题
目前,我园大部分教师通常按教材或教参上的内容依次开展活动,把教材上的内容一一完成,就以为教育任务完成,而较少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发展需要出发,以及参考相关条件,选择相应的教材并优化组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的盲从状况势必影响育人的质量。为克服这种现状,我们强调教育内容的选择以教育对象为中心,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因此,在开展心理工作室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进行调查,每学期对幼儿进行情绪行为问题的筛查(康纳斯简明量表),结合分析结果再确定教育活动目标,随后选择目标得以达成的教育活动内容。endprint
(1)全面性。即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既是实现幼儿教育任务的需要,更是幼儿整体发展的需要。幼儿是一个有着生理的、安全的、情绪的、智力的、社会的多种需求的生命体。只有全面地选择具有发展作用的教育内容对幼儿实施影响,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完整的孩子。所以,我们在开展心理工作室活动时,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突出的行为问题,同时,也注意通过活动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等,注重任何一类活动对幼儿的综合影响。
(2)适切性。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注意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作用,还要考虑幼儿的身心特征,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的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思维水平低,情绪理解、控制和调节能力弱,所以教育的内容难易必须适当,如果超越了孩子的可接受性,只能使他们陷入困境。心理工作室所进行的知觉动作练习,对于脑瘫孩子和严重情绪障碍孩子来说,需要大剂量的练习,但是对于3-6岁幼儿来说,不能一味机械照搬他们的训练方法。所以,我們根据孩子的可接受程度对心理健康活动进行了筛选,根据不同年龄班和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安排适当的教育内容。实施过程中,我们针对幼儿园现阶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总结出了一套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健康课程。
2.3 关于形式问题
数据中发现:我园不同年龄段幼儿所显示的情绪问题类型、程度不尽一样,于是在个别化服务计划中,我们会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服务形式,包括:集体性心理活动、小组式心理活动和一对一心理活动。
(1)集体性心理活动主要是面向全体100%幼儿进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用《康纳斯简明量表》和《全人疗育评估表》对全园幼儿进行筛查,数据分析幼儿整体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再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至少每月一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
(2)小组式心理活动主要面向部分情绪行为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使用《康纳斯简明量表》和《全人疗育动作评估表》对全园幼儿进行筛查。筛查后约有15%儿童由工作室指导教师和各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进行至少一周一次的小组心理辅导活动,并完成个别化服务计划。服务包括:幼儿基本信息、目标行为、目标行为观察记录、功能诊断、干预目标和支持策略和成效评估等。
(3)一对一心理活动主要面向个别情绪行为特殊需要的儿童,筛查后约有5%儿童由工作室指导教师和各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进行至少每天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并完成个别化服务计划。服务包括:幼儿基本信息、目标行为、目标行为观察记录、功能诊断、干预目标和支持策略和成效评估等,另外还包括有兴趣、气质、学习态度、学习特点、全人疗育评估等调查数据。
3 结束语
笔者所在幼儿园所提出的个别化服务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经评估之后发现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某些学生的辅导效果不理想、一些幼儿存在抵触情绪等,笔者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幼儿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太成熟,其次是笔者所在幼儿园还没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法,因此还需要在后期实践中继续优化,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幼儿心理辅导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2]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3] 缪秋莎.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发展趋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3):76-78.
[4] 李槐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7):41-43.
[5] 蔡韶娜.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综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356-363.
[6] 王彩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Z1):18-19.
[7] 朱激文.全纳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心理咨询与行为训练的对策探究.浙江教育科学,2012(3):30-31.
[8] 张蕾.陪孩子成长——幼儿园设立心理咨询室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5(20):14-15.
[9] 宋雪菲,黄曦.浅析如何在社区设立幼儿心理工作室.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294-295.
[10] 尹可丽,黄希庭,付艳芬.从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看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方 法的现状.心理科学,2009(4):783-787.
[11] 叶平枝,冯晓霞.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 (11):12-15.
[12] 张鹏妮.支架型情感教育理论对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启示.考试周刊,2015 (A2):186,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