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负荷理论下初中地理微课设计方法分析

2017-11-17袁玉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7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资源微课

袁玉珍

摘 要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方便易学的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微课设计质量不高,应用方式仍不完善,影响其价值的体现。针对微课现状,在认知负荷理论下,设计初中地理微课,为微课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地理;认知负荷理论;微课;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7-0083-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各种新的手段、方式层出不穷。微课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在我国很多地区、学校都开展了微课教学,但目前在设计微课时比较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在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方面存在不足。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运用认知负荷理论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分配学生的认知资源,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微课特点,提出在认知负荷理论下的微课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流程主要包括分析前端、对微课要素进行整理和设计、支持教学的各种教学系统、对各种反馈信息的评价。

2 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设计微课模式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在短时间内,学生可以满负荷地学习并灵活自主地运用有价值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设计微课,情感化理念才是设计微课的新思路。在设计产品领域产生情感化理念,而情感化理念以人为本。因此,在设计微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学生在微课教学期间的情感历程,让其在学习中体验积极的情感[1]。教学主线的设计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进行指导,结合情感化设计,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

分析前端 对前端阶段进行分析,包括确定主题、获取资源和整合资源。

1)要利用微课对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设计,其课程模块要匹配学科体系,构成新型的来自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体系。

2)要收集各种相关主题的媒体资源和涉及微课相关主题的案例,参照已有的案例进行取长补短,防止资源重复而干扰学生。

3)将所有的认知资源和原理分配在九个以内的知识组块中,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

对微课要素进行整理及设计 整理微课要素和设计微课的阶段主要包括概述知识、创设情境、讲解内容、归纳总结等工作。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要注重它的艺术性。微课教学不只是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注重学生在教学期间的心理感受[2]。在设计微课时,一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对教学环节进行设置,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流程主线进行设计;二要考虑在教学期间的每个环节学生需要维持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才可以使学习效果更好,对情感主线进行预期设计;最后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主线时,要结合每个教学事件和合适的时间点,预期完成转换情感状态。

记忆理论信息加工是指重要信息通过人脑对其进行深入加工。成功设计微课的关键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对情境进行创设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相关并熟悉的案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求知欲被激发。在讲解课文内容前,提供给学生有关的概述知识和相关的知识概念图。概述是回忆、抽取、提炼主要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学前知识,减少其认知负荷,在节约某些认知资源的同时提高对应的认知负荷。

概念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学习到知识内容和图示的结构关系,提高对应的认知负荷,为学生做好学前准备,指导学生学习方向,对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减少学生外在认知压力[3]。在讲解内容时,大量使用固定画面对视频进行拍摄,稳固学生的视觉感受。在对视频进行拍摄的同时要注意对主题重点突出,去除无关的内容,减小学生的外在认知压力。在相同的界面整合相关内容并进行表述,要求在相同界面中必须动静结合,且颜色、字体必须少于三种,避免因繁杂内容使冗余效应出现,避免频繁切换界面,使学生的外在认知压力增加。讲解结束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概念图、要点、重点,提取学生的知识材料,使学生可以自主归纳,使认知负荷对应增加。

支持教学 设计成功的微课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如果没有配套的知识材料,不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所以在设计微课时,不仅需要设计教学微视频,也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工具、对应的练习测评、协作讨论平台等以支持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学习有关的知识资源,使用辅助学习工具深入研究知识内容,利用练习测评检验自身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协作讨论平台寻找学习共同体,加强沟通和协作,推动学生智能更多元化发展。

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阶段是使教和学进行反思,使资源结合促进学生思考并使其情感更积极。对于每个知识点其实只要一个优秀的微课就足够。评价教学包括评价应用的教育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评价内容包括评价学生在教学期间的自控性、主动性。各种教学系统的结合对全部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和动态评价。微课资源不尽相同,所以它的结构呈现的是网状型的,网状型的微课结构体现了微课资源的独立性,又具有关联性。对微课教学进行动态反馈评价,有利于学习资源的更新,通过相互的师生结构协作再生学习内容。

3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策略

要把握教学主线,选择性设计微课 地理课程是基础课程,它同时具有社会学科性质和自然学科性质。地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在资源、人口、环境、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有责任感,保护国家、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公民。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加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改革教学媒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以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且其承载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不利于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因此,设计地理微课教学非常必要。

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为学生生动形象地表达每个地区的人文特点和自然地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方便学习、清晰划分重难点等特点,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为了使课堂教学和微课教学深入结合,减少师资成本、增强教学效果,可以选择重难点设计微课。如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对自然、人文地理一节的教学,可以选择中国东北部的自然环境知识点设计微课教学方案。endprint

要根据情感状态设计微课 在对中国东北部的自然环境这一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时,在创设情境部分可以选择有东北文化特色的视频进行播放,选择简要的概念图对东北的自然环境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在讲述气候特征时,可以制作一个矿泉水瓶拟人化并感冒的视频,将东北气候严寒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兴趣;在矿泉水视频中利用东北地区的植被图片、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图片集合并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形象的图形了解东北地区的植被特点和地形特点;最后提供完整的概念图进行归纳总结[4]。

1)对呈现方式进行优化,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简后繁的理念,在教学前期给学生提供比较简单扼要的知识概念图,然后在教学结束部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概念图。在设计微课界面时要求简洁,将教学重点进行呈现,可以减小学生的外在认知压力。在讲述中国地图时,可以将东北地区的位置突出介绍,将东北地区的文化、地形等特点作为整个微课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更深入掌握东北地区的知识内容。

2)在对微课界面进行合理设计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其艺术性,通过黄金分割知识对画面内容进行科学安排,使其在形式上具有美感,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在设计界面时,尽量减少使用文字,可以选择图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述,更容易启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思考。加深字体颜色和重点学习区域,增强学生的记忆。颜色要协调,要动静结合显示效果。

要结合多种辅助手段设计微课 指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搜索相关的国家地理频道,开展课外学习,加深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借助QQ、论坛、贴吧、微信等平台进行协作讨论,寻找学习共同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对应的练习测评,结合客观题和主观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东北地区的地理知识点。

要进行对评价信息的反馈 利用各种教学系统对微课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记录整个地理微课的教学内容,对评价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收集,对地理微课教学方案进行动态调控和动态评价。对反馈评价结果进行反思,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案。

4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微课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在认知负荷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微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前虽然在应用上还不完善,但其应用前景广阔。在设计地理微课时,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科学客观地进行开发,使微课的功效可以充分发挥,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单畅,戴心来,崔春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地理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59-62.

[2]胡鐵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3]张同柏.认知负荷理论研究:问题挑战与融合超越[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11-20.

[4]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8-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资源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