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2017-11-17李芝倩
李芝倩
摘 要 随着创新性研究能力日益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研究性教学模式也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阐释以研究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计量经济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框架设计。本文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计量经济学应提升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强化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研究性教学 案例教学 学期课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4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y becoming one of the goals,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pattern has been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basic technological course, Econometr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s and causes of the main problems, compar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pattern to investigate the framework of Econometrics teaching mode which is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research ability.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tha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we should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experimental and case teaching unit during learning process, and set up diversified achiev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Econometrics.
Keywords Econometrics;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case teaching; semester project
1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工具性学科基础课程(洪永淼,2007)。张益丰和周卫民(2010)、马成文和魏文华(2011)、金笙(2013)分析了计量经济学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和应用的主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高质量数据收集成本的下降和计算机的逐渐普及,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得到了系统性的发展,演化出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面板模型、非参数计量模型等。其中,VAR模型、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动态、动态GMM等面板模型都已成为经济类毕业论文中的常见实证分析方法。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应对当前主流的计量模型有所反映。如若学生在其作为毕业检验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在该项课程中得不到反映,而全靠课后自学,那么该项课程的价值和社会评价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能力包括确定研究主题、理论分析、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将实证结果转化为应用性结论的能力。在目前经管类课程中,理论分析能力依赖于各专业理论课程,实证分析及转为应用性结论的能力则需要计量经济学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分析充分但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能力的培养还较为欠缺,特别是针对于一定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的模型甄选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完成理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模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专业软件应用能力,一方面是于其他理论性课程相互协调而形成的将实证结果转化为应用性结论的能力。
1.3 教学方式更多的纳入师生互动和群组讨论
研究性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授课方式具有更强的受众主体化特征,即在课程内就思辨性的内容增加施教者与受众的讨论环节,带动受众的情境性参与,甚至可以由受众在不影响课程逻辑框架与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引导一部分思辨性单元的授课内容。
1.4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研究性教学模式带来了教学内容、环节和方法的变化,由此,也必然提出了考核方式的相应转变。针对研究性主题的教学内容,单一的闭卷考试难以完全获取学习效果的真实评价,因此,必然需要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从而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传统型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传统型教学模式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理论介绍、性质界定、单向授课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在创新性人才培养背景下,这一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但对于养成综合性的研究能力还有所欠缺。
2.1 教学模式的不足
(1)教学模式单一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可以采用二层分类法。一层是理论教学,一层是实践教学。前者主要体现为课堂讲授,后者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堂讨论等。在教学模式上,当课程以计量模型为授课内容时,难以采用课堂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还有待提高。
(2)考核方式单一化。作为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应包括考試、论文、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从而考查学生对计量模型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当前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仍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使得学生过于重视公式,但相对忽略了模型的适用性特点和研究思路分析。笔者所在课程组也尝试采用论文形式作为期末考查形式,但出现了学生抄袭、下载论文等现象,使评价难以实际反映学习情况。其原因是作为课程论文体系,缺乏论文查重系统支持。endprint
(3)实验配套内容较少。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教学内容集中于理论讲解,但是往往欠缺于相应的案例说明和实验练习,在考核内容中也就缺乏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当然,在一些高校专门开设了计量类的实验课程,约为8~16课时。但是,这些辅助性的实验课程往往只是部分专业的必修课,而并未普惠到所有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
2.2 原因分析
(1)课时设计不足。课时不足是制约计量经济学课程向研究性教学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在作为必修课时,课时一般为50课时左右;在作为选修课时,一般为30~40课时。这种课时设计往往只能满足理论部分的讲解需要,难以深入的代入前沿计量模型的应用,也难以满足进行综合性研究能力或软件独立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需要。
(2)对案例梳理工作投入不足。数据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数据整理和积累。这项工作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中完成的,由教师再进行筛选和整理。正是由于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课程对其的使用应取得数据整理者的同意和认可,这是学术科研规范性的体现之一。在现阶段,现实的情况是对数据的整理缺乏激励,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标注或说明整理者的贡献,这就造成数据提供方的建立不足。
(3)跨部门支持不足。与研究性教学模式所适应的考核方式包括实验、论文等。这一考核方式的实施需要其他部门特别是数据库部门的支持,例如,建立电子化、互动性的实验题库;建立或购买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论文查重系统等。以上跨部门支持由于投入成本巨大和激励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教学和考核的需要。
3 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框架设计
3.1 合理的课时安排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既要体现作为研究工具的前沿性,又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对于经济学类专业,合理的课时安排应在72课时。对于非经济学类专业,合理的课时安排建议为54课时。在总课时中,应安排约1/6课时为实验上机课時,其中包括4课时的综合练习课时,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3.2 提升学习过程的互动性
(1)增加课后文献阅读环节。针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各章节所提出的实证分析方法,教师推荐相应的经典文献,并以小组阅读和课堂研讨的形式加入教学过程。(2)增加讨论环节。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教师单向的授课模式。首先,在讲解过程中,应穿插启发性教学法,提出一定的问题,并提示学生进行思考,随后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在上机实验环节中,应加大学生自主操作时间,鼓励学生针对案例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证分析方法。(3)以主题研究带动实验教学。作为研究性教学模式,可在实验环节采用单项练习及导师制综合练习两项环节。在综合练习环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制定一项研究课题,采用课外时间收集数据,甄选适宜的模型,在实验课内的综合练习环节中完成估计和检验等工作并提交全组共同完成的研究报告。
3.3 强化案例库教学模块
(1)在每一章后就重点内容进行案例模块教学。案例模块教学可以选择在课堂授课、上机实验和课后阅读三个环节间融合进行。首先,教师根据理论讲解选定某一经典案例,引导学生阅读背景文献,了解研究主题和所适用的实证方法;其次,学生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数据筛选、模型估计和检验等工作;最后,学生根据实证结论进行案例结论陈述,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案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鼓励结论的创新性和研究深度。
(2)建设多专题、动态化的数据库。过于陈旧的数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计量经济学应设立多专题性、动态性的数据库建设机制,并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是做到案例库的多专题化,使学生能够在该案例库中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案例模块;其次是做到案例库的动态化,使案例库中的数据能够体现近年来的社会经济现象。
(3)建立案例库网上教学平台。在现有的课程教学平台基础上,建立网络案例教学模块,提供不同种类的、可检索的案例,包括背景材料、数据、研究范例等,并提供网上案例学习模块和评价模块,设置案例研究报告的提交要求和评价功能。
3.4 考核形式的丰富
以研究性为特征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以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应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考察方式。笔者认为,可设定平时成绩占30%、研究报告占20%、课程论文占50%的综合测定体系。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等。研究报告根据授课人数,可以分为单人完成制和分组完成制两种。其中,当授课人数较多时,可选择分组完成制,学生应按组提交研究报告。为了督促每个学生实际的参与研究工作以及真实反映学生成绩,应规定每人完成某一单项任务,并在报告中注明,并设定1课时为专门的研究报告考察环节,由教师针对每组的研究报告提出一定的问题,由涉及该任务的学生进行回答。若反映出虚假陈述,扣除该生研究报告的一定分数,以此杜绝“搭便车”现象并引导学生建立端正的学术态度。此外,应建立与数据库部门协作,建立校内课程论文数据库或者购买可支付成本范围内的商业性查重数据库系统,支持课程论文查重,对提交他人论文作为课程论文的现象判定为本课程不及格。
3.5 学期课题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以课题的形式,以学期或学年为期,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计量经济学等论证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做好这项工作,重点是在制度上使得师生双方激励相容。在教师这一方面,由于带领高年级本科生进行(下转第99页)(上接第94页)科研工作往往并不弱于带领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所花的精力,因此应将该项工作进行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学生这一方面,协助教师科研工作的难度在督促高效率学习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付出,因此应计算一定的学分。期末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和核定学分。任何一方面激励的缺失都有可能使这一学习模式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
[2] 齐亚伟,安锦.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
[3] 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4] 马成文,魏文华.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1(12).
[5] 金笙.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反思——以《经济计量方法研究》课程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2).
[6] 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2).
[7] 刘雪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