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2017-11-17张宝来

科教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张宝来

摘 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应始终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着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36

Abstract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rovided a basic direction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distinctive political orientation, effort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eize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大学》的开篇点题之语道出了大学的真谛与本质。大学的本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回望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但凡成功的教育無不是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当了11年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时至今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指示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 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是高校办学育人的根与魂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直接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建设人才的重任,历来为国家所倚重,正可谓“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要成就有灵魂的教育,不仅要关注物质世界,更要构筑精神家园。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艺术家不仅描写罪恶与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艺术家尚且如此,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的高校,理应成为也必须成为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把党的理论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灌注于学生的头脑,使其具有鲜明的政治认同、政治立场和政治追随始终是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治校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而复杂,青年学子又是敌对势力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对此,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十分警惕。高校这块意识形态的高地如果我们不去坚守或者坚守不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就会乘虚而入,严重干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一切教学、科研等办学活动都要贯彻政治引领要求,使“立徳树人”真正落实到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树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的“人”。

2 着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重要突破口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把解决问题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审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反思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不同程度地存在呢?一是高校党委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落实是否到位,是不是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于办学育人的政治方向把握得好不好牢不牢;二是在学科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水平如何,能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在建设标准要求上是否存在重优势学科轻通用学科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在有的学科中是否“失语”、在有的教材中是否“失踪”、在一些论坛上是否“失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上是否形成了一只由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组成的高素质教育者队伍,存不存在有的教师眼中只盯着课题与论文,却忽视了立德与育人,只关注学术成果有没有影响,却忽视了应有的正确的政治立场的现象;四是在全方位育人上,有没有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否有机统一,存在不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单打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看来,是教育的不幸。他曾说过:“教育上还有个最不幸的事情,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否把继承和创新有机融合,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如何,是否能够紧贴时代发展、紧贴教育内容、紧贴学生实际。诸如上述的问题,都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并加以克服、避免的问题。endprint

3 建强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当好学生”,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作为教师,一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我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每一位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一定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是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要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要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在党的理论学习上要牢固树立跟随意识,党的理论每创新一步,学习就要跟进一步,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二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教书和育人原本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然而,曾几何时,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到了教书上,忽视淡化了育人的职责,于是乎,高校如何做到教书育人成为了教育界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1987 年5月,中宣部和国家教委在批转陕西省《关于高等学校开展教书育人活动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每个教师的崇高职责。”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传播科学真理、人生哲理和人文伦理;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学习之疑,更要帮助学生释人生之惑。为此,广大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命题,还要让学生深谙“品德决定命运”的道理,使学生的“求知”与“闻道”交融在一起,赋予知识学习和科学探究更强的道德意义。三是要把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统一起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合格的人才来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教师做学问搞研究的目的也是指导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由此而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高校教师应有的追求,应像爱因斯坦那样:“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高校教师只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谓。

4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易经》中说道:“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马克思指出:“人们创造了环境,环境也改变着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隐性的、是持续性的。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土壤,孕育着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正如弗朗兹·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一书中所言:“每一个个体都是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规则行动的。”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校园文化的影响。一是要加大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它不仅仅是学校师生员工从事教学活动的场所、日常生活的空间,它更是承载着学校办学育人的价值理念、彰显着学校的校训、校风、凝炼着学校的精神内核。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实现让每一栋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道路、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感悟,启迪内心的灵魂,陶冶道德情操。二是要不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体系。高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的开展离不开各种制度机制的保障。良好的制度机制可以起到激励约束的功能,有利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有利于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师生员工的关系。制度之所以可称之为一种文化,是因为制度本身具有的教育影响作用。高校师生员工在遵守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管理条例等各种规章制度时,会把这些规章制度视为公众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期待,并主动依规章制度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约,同时,还会因为遵守了这些规章制度内心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三是着力突出校园精神文化这一内核。文化的滋养其核心是导向的引领和价值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某种精神的形式彰显的,璀璨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杰出的中国精神。就具体某一高校而言,既有基于自身长期发展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化,又有作为高校应具备的普遍意义上的共同的精神文化。一所高校要追求长远的发展,一刻都不能离开精神文化这一灵魂,而这种精神文化也一定是集共同文化与特色文化为一体的,也是由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支撑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办学育人的目标要求,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共同与特色统一的理念,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突出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6-12-09(1).

[2] 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叶青.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 何茜.文化育人的载体:校园仪式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2(9).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