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3年如一日,孝顺媳妇胜—似亲闺女记“黄浦好媳妇”周艺

2017-11-17徐以立

至爱 2017年9期
关键词:阿婆媳妇婆婆

文|徐以立

23年如一日,孝顺媳妇胜—似亲闺女记“黄浦好媳妇”周艺

文|徐以立

说起中国式婆媳关系,很多人都会用剑拔弩张、硝烟四起等来描述。但是有这样一位媳妇,她用23年的时光,无怨无悔地去服侍瘫痪在床的婆婆以及她的家人;即使身体抱恙,她也用最真挚的心意、最磅礴的情怀去呵护一份份没有血缘关系的情谊。

她就是“黄浦好媳妇”周艺。

没半句怨言,孝顺媳妇胜似亲闺女

周艺阿姨的婆婆沈丽英奶奶是黄浦区组织部的一位离休老干部。年轻时的沈奶奶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加班是她的工作常态。1983年1月,终因太过劳累,她倒在工作岗位上,送医后确诊为脑溢血。在昏迷了1个月后,沈奶奶虽然捡回了一条性命,但也自此落下了半身瘫痪的后遗症。

周阿姨的丈夫是沈奶奶的大儿子。半身瘫痪后的前10年,沈奶奶在小儿子家疗养。虽然女儿尚年幼,自己家庭负担也很重,周阿姨一家还是经常去看望沈奶奶。1994年,小儿子一家移民去了国外。理所当然,周阿姨接过了服侍婆婆的重任。这一做,就是23年。

周阿姨一家住在不足60平方米的老式公房里。为了让婆婆住得更舒心,更有利于康复,周阿姨硬是把女儿周菲的房间腾了出来,用作婆婆的独立房间;而他们一家三口则住在旁边的房间里,直到女儿大学毕业。晚上,怕婆婆半夜里发生意外,连接两个房间的门从来不关,周阿姨也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只要婆婆的房间有异响,她就从床上跳起来,冲过去查看情况。这么多年,她基本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为了更好地服侍婆婆,原本是幼儿园老师的周阿姨提前退休,将生活重心完全放在家里。由于之前并没有照顾瘫痪老人的经历,细心的周阿姨就经常去向医生求教,甚至“偷师”护士、护工的护理手法和技巧。慢慢地,她也成了半个“专家”。个子不高还有点瘦弱的周阿姨经常给婆婆翻身,她骄傲地告诉记者:“卧床20多年,奶奶身上从来没有生过一次压疮。”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的自然退化。沈奶奶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糟糕,吞咽功能也越来越差,到了需要用鼻饲的程度。“一天6顿流质食物,都是我来配。”她说,“鼻饲的人不能吃大荤,但又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还要添加一些蔬菜,一点都马虎不得。”

漫漫23年,有多少个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

几年前的一天,周阿姨如往常般忙碌。突然,她感觉全身无力,紧接着眼前一黑。在丈夫的惊呼声中,她重重地倒在了客厅里,失去了知觉。等再次睁开眼睛后,周阿姨发现自己在病房里。原来常年过度的操劳让她患上了心脏病,而且病情严重—医生一脸严肃地告诉家属,必须马上做射频消融手术,而且不能再让她这么辛苦下去了!

手术后静养的1个月,可能是周阿姨这些年来难得的休息时间。虽然家里请了护工照顾婆婆,但是经过20多年来的朝夕相处,婆婆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周阿姨都能心领神会。现在一下子“放手”给护工,她实在不放心。于是“被迫”休息了1个月后,她将医生的警告扔诸脑后,立马重新“上岗”。

周菲告诉记者:“妈妈虽然动过手术,但是很多事情依然亲力亲为。”看病时,周阿姨经常陪着婆婆睡在急诊室里。一次,因为看到周阿姨照顾得太细心,隔壁病房的老大爷问:“你是她女儿吧?”周阿姨笑笑摇头,说自己是媳妇。老大爷瞪大了眼睛,竖起了大拇指:“媳妇做到这份上不容易!”

23年漫漫,有多少个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的残酷考验,让这个善良的女人迅速坚强起来。

“无微不至、以老人为主”

2008年,婆婆的姐姐沈阿婆的老伴去世了。年事已高又无子嗣的她在听说自己要被送到养老院去时嚎啕大哭。周阿姨听说后,立马又把沈阿婆接到了自己家里赡养。

很难想象,这个老式公房,该如何同时容纳两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和周阿姨一家三口?周阿姨说,为了让两位老人住得舒心,周菲毅然搬出了6楼的家,而租住到同楼的2楼。身教胜于言传,周阿姨的孝行,周菲都看在眼里。她也经常负责两位老人的吃穿用度,陪她们聊天。

最近,沈奶奶住进了瑞金医院的高干病房。虽然医院里有专业看护,但是周阿姨还是每天去看望婆婆。虽说是婆媳,但她们的两颗心早就紧紧连在了一起。

采访周阿姨时,记者发现她基本没空闲时间。由于正值沈阿婆的午睡时间,唯恐打扰其休息,周阿姨一边压低声音和记者交谈,一边仔细观察老人的状态。看到沈阿婆醒了,她就停下采访,扶其起床,帮其好穿衣服裤子,并仔细地整理好衣服的褶皱。周阿姨笑着告诉记者,沈阿婆退休前是高级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仪表,“虽然现在年纪大了,有时候思路也不是十分清晰,但是这点她还是没有忘。我也一定会满足她的要求,让她不仅穿得舒服,连心里也是舒服的”。事实上,“无微不至、以老人为主”就是她平日里照顾老人的原则。

记者仔细观察沈阿婆,发现她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衣服干净整洁,身体状况良好,也没有散发出“老人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时,亦要孝敬身边的老人,这是周阿姨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这样的坚持也让受她照顾过的老人备感温暖。几年前,周阿姨听说儿时的邻居叔叔住进了养老院。虽然很久没见了,但是周阿姨还会隔三岔五为老人炖汤来补身体。安顿好沈阿婆后,她就拎着不轻的保温汤煲倒几班地铁,横跨大半个上海,来到21公里外的养老院去陪伴老人,直到其去世。在大殓的时候,周阿姨还为非亲非故的老人擦身体,陪伴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社会需要更多的“周艺”

23年长期过度的操心和劳累让周阿姨看起来有些苍老。但是比起这些,更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其眉眼间善良慈爱的神态,以及脸上荡漾着恬淡温和的笑容。谈起这些感人的事迹,周阿姨的语气总是淡淡的,表情也总是显得云淡风轻,似乎诉说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因为她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我们以后都会老,服侍老人是福气”。

2016年,由于多年的无私奉献,周阿姨被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老干部局评选为黄浦区敬老典型。在阅读完她的事迹后,一位热心的读者欣然留下诗句,表达对周阿姨的敬意:

二十三年非一日,八千多天不寻常。

看似琐碎平凡事,多少汉子愁断肠。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周艺”,来传递这份难得的人间温暖。

周艺阿姨

猜你喜欢

阿婆媳妇婆婆
给阿婆一个暖冬
小镇阿婆茶
阿婆
台湾媳妇康桂箖 十年情 两岸心
别把婆婆当成妈
两个字
一直未变
献给婆婆
心疼阿婆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