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11-16刘锦锋
刘锦锋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5月76例偏癱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则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康复出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康复出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针刺; 偏瘫后肩手综合征;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7.0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7-0072-03
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可对上肢恢复带来不良影响,还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需及早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疗[1]。本研究分析了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2017年5月76例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各38例。联合治疗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58~79岁,平均(67.22±9.88)岁。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59~79岁,平均(67.13±9.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摆放上肢良肢位、Bobath等康复训练和对症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进行治疗,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疼痛辅疗剂、威诺敦理疗用电极片对疼痛部位进行靶位治疗。1次/d,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联合治疗组则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用毫针针刺,选择水沟、手三针、极泉、秉风、内关、悬钟和足三里为主穴,根据经络辨证选择配穴,手少阳经疼痛加肩髎穴和外关;手阳明经疼痛加肩髎穴和曲池;手太阴经疼痛加肩前穴和列缺;手太阳经疼痛加肩贞穴和后溪。实施平补平泻法,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给予连续波刺激20 min,以患者耐受为宜。后取三棱针点刺尺泽穴进行刺络放血,在近心端5 cm用橡皮管结扎,快进快出然后松开,针刺1次/d,10 min/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康复出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上肢VAS评分越低,上肢FMA评分、ADL评分及QOL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情况越好。显效:偏瘫侧肩手疼痛肿胀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无手部肌肉萎缩或活动受限;有效: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幅度增大,肌肉无萎缩;无效:上述指标均未改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率之和[2]。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联合治疗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康复出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比较
联合治疗组康复出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偏瘫后肩手综合征也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患者可出现肩部和手指、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手部肌肉萎缩和手指挛缩。目前关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多认为和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相关。在治疗上,西医康复训练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受疼痛影响,多数患者依从性低,影响了疗效[3-4]。
祖国医学将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纳入“肩痹”范畴,为气血不畅引发关节肿胀和疼痛[5-6]。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通过微孔技术对病变处进行靶位透药治疗,可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疼痛辅疗剂、威诺敦理疗用电极片对疼痛部位进行靶位治疗,具有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联合作用,促使药物高效渗透至病变组织渗出,改善静脉回流和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水肿[7-9]。针灸治疗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发挥调心通督和醒脑作用,调节五脏六腑精气,疏通手三阳经,达到活血消肿,疏通筋络作用,促使手腕功能恢复正常[10-12]。
本研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则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康复出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上肢VAS评分及ADL评分、QO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综上所述,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綜合征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晟豪,李源莉,王俊,等.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10-12.
[2] Koldas D S,Ay S,Evcik D,et al.Adaptation of Turkish ver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Quick 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Quick DASH) in patient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J].Clinical Rheumatology,2011,30(2):185-191.
[3]姜道新,马得旅,王楠,等.肩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7-49.
[4]谢霞.中医定向透药配合温针治疗首次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疼痛效果[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5):113-114,161.
[5]秦丽霞,郑建华,杨雪勤,等.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24例[EB/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269.
[6] Hartwig M,Gelbrich G,Griewing B,et al.Functional orthosis in shoulder joint subluxation after ischaemic brain stroke to avoid post-hemiplegic shoulder-hand syndrom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2,26(9):807-816.
[7]庄任.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9):111-112.
[8]徐艳艳,林仕呈.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0):752.
[9] Florian B,Roger H,Barbara M,et al.Simplifying the Assessment of Activity Limitations of Patients with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1 of the Upper Extremity by Using the Visual Analog Scale[J].Journal of Musculoskeletal Pain,2011,19(4):207-211.
[10]饶晓平.中医综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4):30-31.
[11]田青,杨霞.自拟方辅助康复功能锻炼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8):50-52.
[12]黄奏琴,裴建,王伟明,等.针药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5):464-466,470.
(收稿日期:2017-06-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