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辅导“混沌理论”与“人职匹配”之比较
2017-11-16王献玲常小芳
王献玲+常小芳
摘 要:长期以来个体职业生涯辅导以“人职匹配”为基本模式,该模式在实施中因存在诸多局限而不能很好解决生涯指导问题。“混沌理论”关注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初值敏感性、不确定性等运动特征,为审视个体生涯辅导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可在实践上弥补“人职匹配”模式的不足。高校是职业生涯辅导主阵地,对大学生要及时创造职业生涯发展初值敏感条件,要学会应对机会事件,要发挥大学生在生涯辅导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生涯辅导;混沌理论;人职匹配;职业规划
作者简介:王献玲(1963-),男,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发展教育;常小芳(1989-),女,河南焦作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发展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青少年流动人口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及提升机制研究”(编号:BJA160065),主持人:王献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6-0031-04
“人職匹配”作为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其核心是通过人格心理测评寻求个体与职业的适配度,在此基础上选择职业。而混沌理论则认为个体生涯发展并非人格心理测评所能决定,而是非线性、经过多次“突创”产生的结果,并且对初值条件有极强的依赖。剖析混沌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的异同并使之结合,将会对个体职业生涯辅导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一、“人职匹配”模式特点及其局限
“人职匹配”模式始自1908年美国人帕森斯提出的职业指导,其后不断发展,至60年代霍兰德创立“人格类型论”而成熟。“人职匹配”模式强调人的特质与相关工作的联系性,注重研究人格、兴趣与工作环境间的适配,强调个体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可预测性。
(一)线性化看待职业选择
按照“人职匹配”模式,人们只要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特质以及职业环境,就可以理智地选择可匹配的职业。帕森斯的职业辅导三步骤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进行自我和工作世界的结合。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也指出,人们所寻找的工作环境必须能够与他的人格类型相一致,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可以扮演自己乐意的角色,否则,职业满意度、成就感就得不到提高,人们就会因为个性与职业不匹配而遭遇生涯挫折。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的职业决策并没有呈现为“人职匹配”所期待的线性发展模式。测量出一种职业与自己的特质相匹配并不等于最终要从事这一职业。比如,一个对歌唱很感兴趣而且也很有天赋的孩子,可能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专业。反过来讲,即使某一职业与我们的个性特质不相符,但只要这一职业还具有某种源自外部的吸引力,如薪酬、职业安全感、稳定性等,那么我们宁愿违背自己的特质而去从事这一职业。国外学者Morrison调查发现,有相同或相似的霍兰德职业代码的人却有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即说明了个体职业选择并非完全由“人职匹配”模式所使然[1]。
(二)静止、孤立地看待个体生涯心理和生涯发展
“人职匹配”模式在生涯辅导中把个体的各种特质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等从复杂的生涯心理中分离出来加以描述和理解,试图找出这些因素与职业的匹配关系,进而做出职业选择。但实际上个体的职业心理及其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复杂且在不断变化的,很多社会因素如人际关系、市场波动、家庭变化、突发事件等,当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个体产生强烈的刺激时,会迅即改变一个人的职业心理,进而改变其生涯发展方向。正是因为职业世界、个体生涯历程总是充满了变数,各因素之间互动性很强,所谓的“匹配”也只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中,当个体职业生涯突临变故时,那些“匹配”的特质往往无济于事。这就是说人职匹配理论忽视了对个体生涯发展的复杂性和可变性的认识,忽视了对生涯发展的应变力的提升。因此一些国外学者公开质疑传统的“人—环境匹配模式”对于职业选择的持续价值,认为它没有充分捕捉到现代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2]。
(三)过分依赖测量工具
“人职匹配”模式认为,搞清楚个体特质和职业世界,做到知己知彼,就能预测可匹配的职业进而实现人职的结合,所以在操作层面强调测评工具的作用。然而,个体职业心理状态预测仅仅是微观层面的,有时只能起到“验证性”的作用,因为个体对自己的特质其实是知晓的,心理测量的结果只是验证了自己所思,实际意义并不大。而且面对现实世界的变化无常,想要进行长远的、精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唯工具化”的生涯辅导模式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回避了某些重要的可变因素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这就是说,职业生涯辅导不能机械地依赖测评工具,而是要了解个体的全部,如家庭背景、童年生活、爱好、重大事件和创伤等;要了解与职业相关的外部因素,如国家政治、社会经济、行业景况等。
二、生涯混沌理论特点及其优势
混沌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旨在揭示复杂动力系统发展变化中的不确定性与非线性特征。混沌理论原本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但其思想很快被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中,21世纪初,Bright与Pryo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涯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of careers)[3],该理论认为个体生涯发展是一个混沌状态的动力系统,具有非线性、初值敏感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主张个体职业心理的定性分析,而非工具测量。
(一)职业生涯发展的非线性
在线性系统中,综合所有因素的和就能得到整体,如同加法算术一样;而在一个非线性系统中,所有因素的总和却可能大于或小于整体,非线性意味着微小的改变可能造成巨大的变化[4]。生涯混沌理论认为,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巨大的、长期的事情,一个不起眼的因素足以改变一切,例如,原本顽劣的浪子会因一次激励而回头向善。这就是说个体职业生涯并不一定呈线性趋势发展,很多情况下要出乎“人职匹配”的预设方案,不少大学毕业生按照“可接受”原则而非“最匹配”原则择业即说明了这一点[5]。endprint
(二)职业生涯发展的初值敏感性和不可预测性
生涯混沌理论认为,个体与职业环境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或分开理解,生涯辅导要充分捕捉现代世界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帮助个体在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的前提下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创造性,发展其个性化的生涯模式和应对模式。为此,生涯混沌理论强调职业生涯的初值敏感性和不可预测性。
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对初值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在杂乱无章的混沌系统中,初值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性状发生巨大的改变。在气象学中,气流属于极不稳定的混沌系统,蝴蝶扇动翅膀则相当于改变了空气的“初值”,最终会导致遥远的某个地方出现一场龙卷风,起到了系统发展变化中“一两拨千斤”的作用。正是受“蝴蝶效应”启发,生涯混沌理论认为个体对初值条件十分敏感,个体后期的职业生涯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制于早期的某个因素。比如不少人的职业选择和父母的职业较为接近,这是自小受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而这种早期的家庭环境影响就是初值条件。
职业生涯的难以预测性是指,无法根据确定的公式,通过测评、逻辑推导得出生涯发展的最终结果。通过对个体特质进行测量来预测其职业生涯只是微观层面的判断,很难发生持续性影响。因此,“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人与环境的非线性关系提示我们,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做控制和预测时必须十分慎重,切不可盲目乐观和过于简单化”[6]。这就是说,个体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明显的突创性特征,无论是个体处于生涯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少年、青年或成年),只要能获得新的信息,就都有可能重新寻求或拒绝某一职业。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的兴趣、人格、价值观等虽然具有连贯性、稳定性,可一旦遇到某些“机会事件”就会迅速带来反转性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突创特点。
(三)注重职业心理的定性分析
基于生涯发展的混沌状态,生涯混沌理论重视个体特质及职业环境的定性分析,主张用一种描述的方法来了解个体的生涯心理和生涯模式,如叙事、分析、隐喻等。这种定性分析虽然不能确定突发事件对个人的影响程度或个人是怎样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的,但它可以识别个体的行为突现模式,并与过去的生涯经验相联系,使人们更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涯是如何发生的,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哪种吸引子在发生作用,进而对他们未来的生涯探索提出在特质、意志、感情等方面都能兼顾到的较为全面的建议。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引入混沌理论
如上所述,“人职匹配”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世界的复杂性、非线性、突创性等特征,而生涯混沌理论则更能描述生涯的本质,指导咨询者寻找有序和无序、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平衡点,全面把握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特別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已由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生的就业路径要更加宽阔,可选择的就业目标会更多,如此就业的非线性、初值敏感性、不可预测性和突创性会更为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更应引入混沌理论。
(一)把握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初值敏感性
根据“蝴蝶效应”说,后期事物发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的初值条件,高校对入学新生要及时实施职业生涯辅导。在我国,高校新生入学后普遍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很不利于专业学习和毕业时的择业,所以要及时对新生实施专业认知、生涯规划指导。首先,要满足新生的专业心理需求,向其介绍大学期间经常遇见的和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各个专业要根据历年新生和毕业生的情况调查,注重说明学生反映比较强烈的、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对树立专业认同感有重要作用的问题。其次,要进行专业前景教育。解答专业学习是“干什么”的,让学生们全面了解专业的目前状况和今后趋势,从而对专业学习在方向上进行合理的定位。第三是就业教育。注重给学生们介绍行业状况,毕业后到行业去做什么,需要准备哪些知识,同时介绍以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校友风采,让新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其增强学习信心,为将来生涯发展做好准备。比如高职生,第一学年就应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定向辅导,及早产生行业认同感,为以后就业创造良好的初值敏感性。
(二)转变生涯观念——从追求“确定性”到接受“突创性”
职业生涯的难以预测性告知我们,个体的兴趣、人格、价值观等因素固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我们的生活氛围、职业环境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性是可以刺激或压抑个体的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所以,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既要有静态的结构性分析,更要关注个体生涯心理的演化过程和发展模式,过度控制的职业规划很可能是一种理想主义,多数人很难一直沿着这条道路顺风顺水地走完整个人生,职业生涯中的“断头路”“回头路”“原地转”屡见不鲜。为此应将生涯辅导的重点放在帮助个体改变生涯观念上,鼓励其接受不确定性,敢于创新,利用奇异吸引子带来的“突创性”去拓展生涯。
为应对生涯发展的“突创性”境遇,有效的策略是提高学生们的机会准备指数。在生涯辅导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鉴别并抓住机会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们讨论个人生涯中所遇到过的“机会事件”,坦诚分析过去处理“机会事件”的成与败、得与失,发现他们的处理模式,同时要引证成功的“机会事件”案例,帮助他们思考应对“机会事件”的策略[7]。教师要指导学生识别自身行为的不同“吸引子”,通过引入假设性场景向学生介绍偶然事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其职业生涯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而不是稍遇挫折就徘徊不前。特别是高职生,大多工作在基层,接近市场,会有更多的机会事件,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所以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更应牢记“突创性”理念。
(三)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生涯辅导
生涯混沌理论提倡生涯辅导的定性研究、个案研究,比标准工具测量更加综合,所以职业生涯辅导应以学生为主导,而不是以测评工具为主导陷学生于被动地位。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全面而真实地展现自己,毫无顾忌地叙述他们的经历、倾诉他们的困惑、展现他们的个性,比如家庭环境、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事件、情感变异等。通过这样全方位的、毫无保留的交流,不仅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生涯心理和生涯行为,而且从叙事的过程中可分析影响其职业行为的一系列因素,捕捉到可能的“初值敏感性”或“突创性”,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模式。高职生由于是大学生阵营中的弱势群体,职业生涯辅导更应给予人文情怀,要鼓励、发挥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辅导中的主导意识。
综上所述,传统的“人职匹配”生涯辅导模式强调过程的连续性和发展的可预测性,难以应对现实中充满复杂性、非线性、不确定性、机会性的工作世界,而生涯混沌理论则弥补了这些缺憾,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生活转换指导提供了新的认识和路径。
参考文献:
[1][3]Bright, Jim E. H,Pryor, Robert G.L. (2005)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 [J].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5,Vol.53(4).
[2]凌海蓉,宋春泽.生涯混沌理论视角下的生涯辅导观[J].传媒与教育,2015(1):124-127.
[4][5](美)格林豪斯(Greenhaus.J.H.),(美)卡拉南(Callanan, G.A.),(美)戈德谢克(Godshalk.V.M.)著.职业生涯管理(第3版)[M].王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121.
[6]郑日昌.心理辅导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0(5):599-602.
[7]Rainer Hujer. A framework for career counseling[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1993,194:35-37.
责任编辑 殷新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