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之审视

2017-11-16蒋丽华

职教论坛 2017年26期
关键词:江苏院校职业

摘 要:苏派高职学校文化是江苏区域内近百所高职学校文化的简称,是植根于江苏地区的近百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学校文化的总和,是具有江苏特色、高职特征、大学品质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文化的“江苏样本”。在追溯苏派教育、苏派职教、苏派高职教育的发展并梳理苏派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苏派高职学校文化的具体内涵,从育人、传承、营造三个方面进行价值定位,并从加强学校物质文化的标识表达、强化学校精神文化价值的引领、注重专业文化的品牌塑造、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升学校活动文化的品味和层次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与打造苏派高职学校文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地域文化;内涵;价值;路径

作者简介:蒋丽华(1979-),女,江苏如东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研究”;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课题“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研究”(编号:18),主持人:朱爱胜、王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6-0039-0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学校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综合个性。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气场、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性,它具有可以纵横辐射、浸润其中的魅力,对身在其中的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苏派教育、苏派职教、苏派高职教育的发展渊源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繁荣,教育发达,以人文荟萃与文化昌盛而著称。其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等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2]。作为江南富庶之地、自古鱼米之乡,江苏素来有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好传统。在长期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江苏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教育体系。这些理论和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又具有共同的区域特点,形成了江苏的“教育思想谱”,这就是所谓的江苏教育流派,简称苏派教育[3]。

江苏同样也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强省,拥有高校(不含独立学院)131所,本科院校(公办)47所,数量均居中国各省之首,其中“211”工程大学11所,数量仍居中国各省首位[4]。江苏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早、基础好、规模大,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探索、转型、跨越、提升,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走在全国前列,已成为江苏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苏派职教”这一概念最早是2011年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江苏理工学院等单位的教育界同仁提出来的。有学者将之定义为江苏人创立的一种根深扎在江苏大地上,区域人文风格明显、职业教育内涵丰富、生机盎然,具有江苏职教品牌、职教风格、别开生面的职业教育流派[5]。很显然,苏派高职教育无疑是“苏派职教”极其重要的一脉。“高职江苏军团”的强势崛起与迅猛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江苏模式”,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江苏之路”,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也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苏派教育,到苏派职教,再到苏派高职教育,“这不是炒作起来的,确实是江苏教育人创造的,这是历史的存在,是客观存在”[6],是江苏职教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自然积淀,是“早已存在并且在不断发展”的具有江苏韵味高职教育的客观事实,也是江苏职教事业改革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苏派高职教育这样一种流派的职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其实质就是苏派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苏派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一)苏派地域文化为学校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土壤,赋予学校文化以地域性格

地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因而有了历史、文化背景的很多区别,导致一定范围内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文化特征的成型,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7]。江苏境内的地域文化兼收并蓄,厚重积淀,大致可以划分为几大块,即以太湖流域以苏锡常为中心的吴文化,灵动鲜活,讲求婉约柔美,形成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的特点;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刚强雄浑,表现为强悍刚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文化,南北兼得,讲究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河多水多船多,呈现出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特征;还有以南通为中心的江海文化,具有適者生存、坚苦自立,兼收并蓄、包容会通,海纳百川、大胆开放,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特征。地域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力、浸润力,而且历久弥新,对学习、生活、工作在这片区域而且有着文化滋养需求的高职院校师生有着极大的熏染、陶冶作用[8]。江苏地域文化又影响着所在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物质承载方式。

(二)学校文化丰富并助推了苏派地域文化的内涵,创新并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

学校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子系统。学校文化的发展并根植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同时,学校文化又反作用于或者说反哺地域文化。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学校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高地,引领并助推着苏派地域文化的发展。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此的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因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润而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成为接受、传播、发扬地域文化的重要力量。比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京浦口地区,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唯一全面服务轨道交通行业的高职院校,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浦口地缘性文化资源,传承铁路精神,并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契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铁道文化活动品牌,营造浓郁的浦口文化特色,成为浦口社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文化高地。endprint

三、苏派高职学校文化的内涵探析

一所学校只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因此,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合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江苏风格、江苏气派的“苏派高职学校文化”,是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坐标下,江苏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学校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江苏高职教育从“高原”向“高峰”跨越的必然选择。“苏派高职学校文化”是对江苏境内高职学校文化的简称,是植根于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学校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以下四大方面的内涵要素:

首先,这是学校文化。这里的“学校”二字,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概念,是教学活动场所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学校意味着是培养人的场所,是文化空间意义上的存在。与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不同,学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子,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办学品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次,这是大学文化。高职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是大学与文化的结合。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社会组织,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主要功能。其中,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承载着学生的心性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这是高职院校所特有的学校文化。除了具有高等教育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共性以外,还必须强调它的层次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不到20年的时间。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历史使命。因此,高职学校文化必须坚持“为中国制造提供德艺双馨人才支撑、为学生成就精彩人生培育优良德行”这一宗旨,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特征、体现行业企业要求,同时具有本校特点,使学习、生活、工作在这片区域里的高职院校师生在高职特有的学校文化滋养和浸润下,获得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最后,这是江苏地区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这是植根于江苏地区的近百所高职院校积淀多年而形成的大学文化。江苏省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经济发达省份,同时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高地,必须融合区域特色,融入当地的人文与历史文化、职业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合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高职特征、大学品质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文化的“江苏样本”。这是江苏高职院校历经多年发展,在深刻的办学理论研究和生动的实践探索中所创造、涵养出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也是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职院校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集合。苏派高职学校文化深深打上了江苏这一地域的烙印,承载着地域的广度和历史的厚度,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四、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苏派高职学校文化作为江苏高职院校特有的学校文化的总和,彰显了苏派理念、苏派风格、苏派韵味,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精神品质,而高职院校有着以文化人的使命与担当,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因此,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苏派高职学校文化是“育人”,是文化育人。其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这一基本命题,出发点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即服务江苏“两聚一高”建设,培养具有大国工匠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其对这个区域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所了解,进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地方情结,激发起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走进地方、了解地方、热爱地方进而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提供良好的契机。

其次,苏派高职学校文化是“传承”,是文化传承。它是引领江苏高职院校“高峰林立”,努力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跨越的“风向标”。文化力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文化实力也是一个学校文化力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强调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时代要求下,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适应和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影响和推动学校发展与达成教育理念的内在驱动力。

此外,苏派高职学校文化也是“营造”,是文化营造。它是营造江苏地区“崇文重技”社会文化理念的必然选择。江苏素有崇文重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江苏地方鲜明的底色。比如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工艺之市”,无锡在明代时曾经“家家有纺机”,南通的缂丝业、建筑业也闻名全国……这些根植于江苏地区深厚的文化历史土壤里的技艺技术,代代薪火相传,成为浸润到江苏人骨子里的一种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高职教育要实现从“技能培训”到“文化育人”的提升,必须大力营造崇文重技、力求精进的文化氛围,认同和弘扬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尊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发挥其对区域社会的文化引领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

五、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是江苏地区高职院校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存在合理性的最为充分的理由之一。传承、發展和创新苏派高职学校文化是江苏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其自身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合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高职特征、大学品质的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凝结形成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品位隽永的江苏高职学校文化特质,是江苏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

(一)加强学校物质文化的标识表达

学校物理意义上的环境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是其共同创造的全时空育人空间。学校文化建设一大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环境的创设和改造,引导和激发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处于一个学习和交往的体验之中[9]。高职学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文化环境及其文化陈设,体现在建筑物、雕塑、标识、校徽校服等等。在学校校园设计和校舍建设、环境布置上,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强调要通过完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放大校徽、校标、校训、校歌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引入优秀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岗位文化,同时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需要。在学校教室、实训场所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上,也要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思维定势,营造职场文化的氛围,以更加真实的职场氛围、更为浓烈的人文气息、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缩短课程学习与真实工作的距离,提高工学结合的课程与工作场景的契合度。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场馆的文化建设,强调技能至上、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吸引师生在其中勤奋学习、努力工作。endprint

比如走进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就会被该校独具个性的校园环境和建筑物所吸引。特别是学校的教学综合体,类似一个内向性的椭圆形广场。从水平上看,从前到后分别为机械到机电、工科到文科按秩序一一展开;从垂直上看,从下往上是从加工到中试再到研发按生产工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空间布局与还是功能上,都保证了有机的整体性,这是职业教育与建筑的有力碰撞。综合体内的教学环境布置得像企业一样,设备就在教室里,坚持企业文化的氛围和24人小班的制度,保证每个同学都能有动手的机会。教学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教学实训与生产融为一体,学生既可以上课,也可以在教室进行实训,更重要的是这些设备生产企业可以生产。这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学环境,应该说是对传统普通教育空间布局的一个变革。

(二)强化学校精神文化的价值引领

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其自身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其核心是“学校精神”的塑造。学校精神是学校“为何存在”“为谁存在”的精神表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校历史传承的学校精神的凝练,并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部分。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鲜明职业特色的办学理念,同时凝练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对接师生文化生活和成长发展需求,形成文化同化和文化认同,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在习惯养成中,将学校精神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深达学校所有人的内心。

比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校创办人、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职教思想作为学校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并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敬业乐群”四个字,作为他亲自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同样,位于苏州国际教育园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中专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的公立院校,办学时间长,积淀深厚,将“育厚德之人,炼强技之才”作为学校的校训。所谓“厚德”,即广厚之德,就是为社会培育宽厚仁爱、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高素质人才,体现学校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而所谓“强技”,即高强之技,就是以高超的技艺和能力作为炼才之要,为社会锤炼强能善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体现学校能力为本的办学目标。

(三)注重学校专业文化的品牌塑造

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单元,也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形式。专业文化作为高职学校文化系统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学校及其专业的职业性深度和与区域产业结合的紧密度。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行情,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与学校优势,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设置专业,打造地域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0]。一方面,要关注区域内支柱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通过深入挖掘专业文化资源,加强专业的文化启蒙与职业的文化传承,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比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需求,借助徐州地区拥有国内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最多、综合规模最大等产业优势和区域内中国煤炭基地等产业优势,调整了7个建筑类专业集群,优化了3个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形成了5个矿井建设、矿山建设类专业集群。通过专业集群的调整建设,提升了专业支持区域内产业发展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搭建专业选择通道。同时,学校针对生源结構、学生职业发展选择、个性化学习需求等情况,探索实施了“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学改革,既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需要。

(四)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育人目标和体现育人功能的主要载体。专业建设的内涵和特色最核心部分都会积淀和凝练在课程中[11]。课程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源头之一。因此,苏派高职院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努力将江苏地域文化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着力提升师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立足并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分层推进、由表及里,通过开设讲座、校本选修课、研究类课程等形式,将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社区文化贯穿其中,深化学生从感性的物质层面到抽象的精神层面的认识过程。

比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苏南通,是板鹞风筝、蓝印花、土布技艺、仿真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南通地区丰富的人文艺术资源,开设了《梅庵古琴文化讲座与演奏》《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南通土布技艺》等选修课;同时不定期邀请南通地区专家、学者开设地方性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引进仿真绣非遗传承人张蕾女士入校,开设“仿真绣传习所”工作室,打造非遗传承基地,有计划、分层次地将地域文化艺术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另外,创作并排练富有江海风韵的音乐舞蹈《濠河小夜曲》《赶迂归来啊哩哩》等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了解南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12]。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地处吴文化发祥地——至德名邦古都梅里,同时又位于无锡市的国家高新产业区,学校在传统音乐(道教音乐)、传统美术(泥塑、苏绣)、传统技艺(宜兴紫砂)、民俗庙会、昆曲、女书、无锡剪纸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探索了非遗在品牌建设、文化创意、平台打造等方面的社会化合作路径。

(五)提升学校活动文化的建设品味和层次

学校文化不完全等同于校园活动。校园活动的品味和层次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积极开展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技艺传承创新等活动,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派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要在学校活动中有机渗入行业文化、地域文化、职场文化的内容,与校园活动文化结合,开展进取向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等,既为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提供有效载体,又能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同时,积极探索“走出去”办学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分工,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江苏高质量职业教育及培训项目传播出去,服务海外。

比如“半湖大讲堂”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的一张文化素质教育“名片”。在大讲堂里,学校请到了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栋霖教授和苏州刺绣传承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向东先生等大师名家为学校师生开展明清时代的苏州成就和社会影响力、刺绣的沿革、江南运河与东方水城等地域文化方面的讲座。“半湖大讲堂”促进大学生将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相融合,丰富了全体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当代高职学生健康高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江苏高职“走出去”战略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印度尼西亚举办职业培训中心、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业区语言中心办学,还有南通职业大学在纳米比亚成立“南部非洲职教中心”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8/c1024-23688474.html.

[2][4]江苏省.360百科[EB/OL].https://baike.so.com/doc/4524300-4734360.html.

[3][6]成尚荣.苏派与苏派研究:文化的视角[J].天津教科院学报,2013(4):47-49.

[5]徐家林.“苏派职教”探微[J].职教通讯,2013(32):7-9.

[7][8]马斌,王琳.江海区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3):39-40.

[9]马成荣.职业学校文化:蕴涵、构建与表达——基于江苏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38.

[10][11]罗先奎,刘人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因素[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21.

[12]陈洁.提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08.

责任编辑 韩云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苏院校职业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水韵江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爱的职业
图说江苏制造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