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时代的“麻醉药”
2017-11-16岑天蔚
岑天蔚
1969年阿帕网在美国五角大楼启用时,仅仅连接了四台计算机;四十年后,因特网连接了这个世界几十亿台电脑。二十年前,Windows系统还只是科研机构的计算工具;二十年后,Linux也成为了民用级别的操作系统,电脑也随之从计算工具转变为娱乐工具,并非其本身的巨大改变,而是另一种力量带给它神奇的变化。这位始作俑者,便是网络。
网络,一个来自数学的专业术语,最终被普罗大众广为熟知。中国凭借着强大的人口实力,早在2008年就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拥有网民数量最多的互联网大国。但这个“大”,仅仅是数量“多”。网络是通往信息中心的路,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路上“挖坑”“设陷”,使其逐渐成为“麻醉”网民精神的“药物”。
且不说满世界飞的“幸运大奖”,光是正牌公司的合法游戏,就够未成年人们“喝一壶”了。他们打着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幌子,却推出“开学季上线礼包”。这居心何在?光凭这点,便可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被麻醉在游戏公司酿造的“学习氛围”中。与其如此,不如让青少年们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
再反观青年人,每日沉浸在头条推送的专家牛股,抑或是某某传奇的创业经历中。被“麻醉”一下后,便对自己的黄粱美梦深信不疑。于是坚信,只要多受几次这样的“教育”,明日便能飞黄腾达,下个月就是另一个马云!可现实呢?候在公交车站里,害怕因上班迟到被老板扣奖金。那股子年轻人敢打敢闯的劲儿,全用在微信朋友圈里了。有深夜里追剧的毅力,却没有留在办公室多写一份公文的决心,还四处吆喝着——这便是生活。他们不仅被麻醉了,还上了瘾。由此看来,年轻人也没能逃脱网络的“魔掌”。
若说他们年幼无知、年少轻狂。可是经过黑白電视年代的大哥大嫂们也受不起这麻醉“药性”。每日弹窗里铺天盖地的专家养生之道,各种养颜健体食谱,所谓祖传秘方,都使其深信不疑。这份不行换那份,实在不行每个礼拜轮着吃!请问,创建食谱的人,身体咋样?高龄几何?他们怎么知道这是医学界的创新研究,还是科学院的最新成果?那些风风雨雨算计了半辈子的精明人,全被网络麻痹了,还中毒不浅。
更要不得的还是老年人,他们年老体弱,看病又不方便,于是网络求医竟然盛行!这可不得了,那夹杂着方言的口音,粗糙的病情描述,竟然能被确诊!还特地从千里之外寄来了昂贵的进口特效药。当老爷爷老奶奶们吃着淀粉捏制而成的药丸子,喝着糖精水泡制的营养液时,还觉得神清气爽、容光焕发!简直是慢性自杀。
由此鉴得,无论男女老幼,都该与网络保持距离。这个新世纪的“麻醉药”,亦好亦恶,若剂量得当,能缓解一时之“痛”;可若控制失调,怕是终生挥之不去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