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眸一笑 魅力无限

2017-11-16李仰臣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老大娘后记灵犀

李仰臣

一篇好文章,除了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外,还应该精心打造一个“收笔以摄魂”的结尾,像豹尾一样,短小有力;似撞钟一般,清音有余;如美人回眸,赢得青睐。

下面介绍几种结尾方法,以期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水到渠成,自然收束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叙事类记叙文,即事情叙述完,文章也随之自然结束,如苏东坡所言:“止于所当止。”这样可以使文章显得干净利索、朴实无华。

【精彩片段】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摘自都德《最后一课》)

【灵犀一点】

随着下课的钟声敲响,“最后一课”宣告结束,文章也自然、简单地结尾了。没有刻意雕琢,但文章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悄然矗立于每位读者的心中。

二、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把中心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文章即将结束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这样,结尾自然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让主旨得以鲜明地显现。

【精彩片段】

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让我有了一次目睹水滴石穿的奇妙旅程,它在为我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的同时,还启发了我——做人可不能像大石头那样自大,否则绝没有好下场!做事一定要像小水滴那样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摘自学生习作《奇妙的实验室》)

【灵犀一点】

作者在呈现水滴石穿的场景的基础上,结尾揭示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有画龙点睛之效,也深化了文章主旨。

三、前呼后应,首尾圆合

在文章的结尾处用上与开头相同或部分相同的语句,或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互照应,收拢、结束全文,可以让文章看起来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就像把一团面揉成长条,然后首尾两头一拎,形成一个圆,彰显出圆合之美。

【精彩片段】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摘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靈犀一点】

作者被紫藤萝的生命力所感染,所催促,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于是在结尾写了“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暗示“我”将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面对生活的困难也不畏惧,呼应文章开头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并点化主旨,妙不可言!

四、巧妙发问,启人深思

结尾采用诘问句子,或者巧妙提问,自问自答;或者无疑而问,留有思考。其优势是提醒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了思想的长度,引发读者共鸣,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精彩片段】

今夜,这轮高悬空中的圆月,你是否倾听我此时的心声?如果听到了,那么在这柔和的月光下,享受着如此的诗心诗境,不也是一种乐趣吗?(摘自学生习作《这里也有乐趣》)

【灵犀一点】

文章以“月”为写作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汇集了古人吟月的诗文佳句,充满诗情画意。结尾回归“今夜”,使用设问、反问收篇,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内容因设问而层层深入,使文章结构因设问而跌宕生姿。

五、修辞收绾,满篇生辉

修辞之于语言,犹如华美的服饰之于人。文章结尾若能灵活使用修辞手法,就可以使文章蕴涵丰厚,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深得读者的好感。或者妙用比喻,生动形象;或者设置排比,增强气势;或者善于借力,引用作结……不一而足。

【精彩片段】

在今后的道路上,纵然山重水复、荆棘密布,我也步履坚定。我要去追寻我的主持梦,因为“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摘自学生习作《为我心中的那片海》)

【灵犀一点】

文章结尾巧妙地引用王家新的诗句,呼应开头的题记,反复咏叹,表达了“我”的真切感受并点题,增强了表达效果,有画龙点睛之妙。

六、抒发情感,真挚动人

在前文叙述事情、描写人物的基础上,结尾处用抒情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精彩片段】

是啊,轰轰烈烈的英雄之举固然震撼人心,可眼前这位拾荒人的举动实实在在地拨动了我的心弦!原来凡人小事也能彰显真诚和善良!(摘自学生习作《拾荒人拨动了我的心弦》)

【灵犀一点】

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位拾荒人连两毛钱都舍不得多给“我”,但当他在旧书中发现了“我”的那块手表后,并没有占为己有,而是毫不犹豫地还给了“我”,彰显了他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结尾时,作者便对拾荒人的真诚和善良,由衷地发出赞美之情,颇能感染人。

七、曲径通幽,余音绕梁

“曲径通幽”是苏州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设计者和匠师的用意就是让游览者看不到尽头,吸引他们不断地走下去,看下去;看下去,走下去。联系到文章结尾,如能让“文章字虽完了,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响,那才是好的结尾”(叶圣陶)。

【精彩片段】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摘自沈从文《边城》)

【灵犀一点】

天真单纯的翠翠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痴心地等待着傩送能早日回到她身边。痴迷的读者读到这里,也会与翠翠一起期盼下去。结尾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主旨的加深与拓展。endprint

八、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用景物描写收尾是写人叙事作文最常用的笔法。结尾中的景物描写,绝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而必须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寄托一种情思,可以象征一种情态,可以表达一种含义,可以凸显一种情境等。

【精彩片段】

回首望去,老人依旧如树,在余晖下竟熠熠闪光。相遇老人,此时一股股暖流涌遍全身。树下的善良、送人玫瑰的精神,正伴着和煦的风儿一丝丝蔓延开来。(摘自学生习作《那一天,我与老树相遇》)

【灵犀一点】

文章先写“我”开始不相信老人的指路,当遇到指示牌时,才愧疚不已,赞美老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棵阳光照耀下的老梧桐树,映衬出老人热心、善良的个性,感情真挚,意境悠远。

九、情节突转,发人深省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引向一个方向,层层递进,直至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用人们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结尾,往往能产生让人震惊、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精彩片段】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我瞪着那小伙子说,可他却无动于衷。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老大娘叹着气说。

“真不像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 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哪,还不给老人让座!”

“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摘自陈理《让座》)

【灵犀一点】

小说前半部分,当“我”表示内心的不满甚至愤慨时,老大娘总是附和,读者认为小说的主旨在鞭挞年轻人缺乏教养,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但是当“我”最后高声正面指斥那年轻人时,老大娘却冲“我”嚷起来。原来她深恶痛绝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却纵容娇惯自己的儿孙。在层层铺垫后,结尾着力突转,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这时读者才明白,小说原来是讽喻这种“叶公好龙”的滑稽之人。

十、言为心声,号召希望

这种结尾,或者提出希望,或者发出号召,或者表达意愿,或者展示未来,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产生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激励读者的心志,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精彩片段】

放手吧,父母!放手吧,老师!让我们以自立的英姿走向我们心中的“太阳”吧!(摘自学生习作《放手吧,我要飞翔》)

【灵犀一点】

小作者时刻处于父母的关爱之中,让他丧失了自立能力。于是,他呼吁父母和老师,撒开手,让他尽情去放飞自己,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

十一、巧用后记,彰显才情

文章结尾处巧用后记,言简意赅,灵活多样。可以总结文章主题,可以交代写作缘由,可以巧妙点明题意,可以呼应开头的题记……这种方式,不仅有强化表达、深化主旨的作用,还能使文章结构新颖别致,彰显作者的才情,激发读者的兴趣。

【精彩示例】

大海创造了生命,也守护着生命,所以才会有鱼儿得水的快乐。哲人云:“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摘自学生习作《几分感恩在心头》)

——后记

【灵犀一点】

文章结尾部分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后记,言简意赅地点明主旨,突出“感恩”这一话题。借用后记结尾,自由灵活,贴切自然,又深化了主旨,确实绝妙。

总之,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才能为文章配上一个精干刚劲的“豹尾”。

(作者單位: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大娘后记灵犀
树没有家
你照顾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读者之窗
写诗拾趣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
让座
海龟度假团
原来是她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