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2017-11-16何俐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新课标思维能力

何俐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补充,这与教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学生顺着教师预备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对传统的阅读教学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很多教师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解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好现象,一改过去的做法,不再是不管什么问题,总是引导学生往教师原先已设好的答案上靠,对文本的解读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这种新做法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种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是,問题也随之而来。中学生处于正在成长、成熟的时期,由于年龄、学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有些问题并未能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因此,提出的有些“不同意见”站不住脚。这时,为师者就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找准思维方向,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是有的教师由于片面理解要鼓励多元解读,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未能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及其原因,这是不对的。如,在评价《水浒传》时,有学生批评武松打虎,认为武松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进而批评作者环保意识不强。又如,在讲到与夏商周有关的问题时,有学生对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提出质疑,认为“夏”之说的根据仅仅是司马迁的《史记》,而司马迁也仅仅是根据道听途说。这些说法是够大胆,只可惜难以服人,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有些见解是幼稚可笑的,这并不奇怪,只是有的执教者竟然对此加以表扬,而不是加以正面引导,这就与所谓的“多元解读”南辕北辙了。

众所周知,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些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但也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有些文本的解读不是多元的。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一般认为是说富贵人家中吃不完的酒肉都发臭了,而在大路旁边却有因饥寒交迫而冻死的尸骨,把“臭”理解成“与‘香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而有学生认为,这里的“臭”也可以读作xiù,解作“气味”,这是有道理的,对此,当然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理解,可以采用“咏物说”,可以采用“自况说”,可以采用“悼亡”说,还可以采用“自序其诗说”,等等,因为这些说法都是持之有故的。相比之下,认为武松打虎是破坏生态环境就不够恰当,而否认“夏”的存在也难于自圆其说。对此,教师应该加以解说,或组织讨论乃至争论,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问题,寻求答案。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任何创新都必须以科学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否则,就会陷入反科学的泥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既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更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态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新课标思维能力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