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研究
2017-11-16冯蓉
冯蓉
审美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借助美学理论、美学方法引导、开发和释放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带着情感领悟教学内容的寓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学生的情操和品格。而诗歌以简短、凝练、优美的文字,向学生展示诗人的情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诗歌的审美性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在理解诗歌本意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所呈现出的美的意境,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诗歌在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诗歌的教学,但是现今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许多语文教师的詩歌教学过程,一般是先针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随后逐句翻译和分析重要的表现手法,最后总结出诗歌所表达的寓意和诗人抒发的情感,再通过习题、考试结果等训练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教师凭借自身经验和高考考纲,将教学最终的目的和重点大多放在了诗歌的背诵、默写方面,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将硬性的诗歌基础知识内容记住,以防在高考中出现错误,而忽视了学生本身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和感想,并未实现高中语文诗歌的审美性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语文诗歌的教学也提出了要关注并回归人文价值的要求,提倡从审美教学角度落实教学内容。
二、新时期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策略
1.创造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情境。
在诗歌教学中,情境是整体教学的核心,它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人的情感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会爆发出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诗歌整体所要表达的情感,创造能够与之相融相协调的、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实现“以境生情,以境育情”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并采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引入法等,营造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通过对自己眼前所见之景的描述,渲染了一种幽静、凄凉、冷漠的氛围,将柔和闲雅的“小桥流水人家”与夕阳下骑着瘦马的游子作对比,更加深了游子的孤寂之苦。教师可以事先查找能够体现凄凉意境的图片或者视频,借助多媒体将之呈现在课堂上,并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导语,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再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的理解和探究,让学生感受游子内心的情感起伏,从而把握全诗主旨。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发挥美学的激励导向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价值导向,从而发挥审美性教学的最大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
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表达诗歌情感的有效方式。在一篇诗歌教学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着以自己的理解去诵读,在教学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学生对诗歌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的感受,随着理解的加深和感情的深入,最终丰富学生的朗读情感。一般来说,诵读方式有教师泛读或领读、学生齐读或单读、分组读、竞赛读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及课堂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在朗读时,需要注意将感情的变化有层次地朗读出来。此词的上片通过对“秋蝉”“骤雨”等别时场景的描述,融情入景,抒发了离别愁绪;下片主要通过想象将离别后的思念、伤感之情以景写出,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惆怅、凄楚之感不断加深时诵读技巧的变化,要把握好节奏、重读、语速及抑扬顿挫等,进而将情感表达出来,品味整首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了解作者和诗歌的社会背景。
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是进行审美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的经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着作者的性格特点甚至是政治倾向,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一篇诗歌前,先了解诗人的生平,领悟诗歌产生的背景,从而更好地进行诗歌的深入学习。以白居易为例,他早年生活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使他经常更加直接地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了民生疾苦,因此写下了《观刈麦》《琵琶行》《长恨歌》等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作品。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略诗歌的意境之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够使诗歌语言更加凝练,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常见的有衬托、渲染、用典、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通过表现手法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领略诗歌的意境之美。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孙权、刘裕等的典故,从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在分析表现手法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性教学日益重要,因为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