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学视角下中美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2017-11-16刘路

报刊荟萃(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

摘 要:使用礼貌语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制约,各国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两个文化价值维度入手,分析中美礼貌用语,探究语言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价值取向。从文化价值维度的角度对中美礼貌用语进行解读,能帮助人们了解礼貌用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从而减少双方的交际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礼貌和礼貌用语在各个国家、民族中普遍存在。日常交际中所涉及到的称呼语、问候语、寒暄语、感谢语、恭维语等都属于礼貌用语。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礼貌用语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中美礼貌用语的差异,以揭示其反映的深层文化价值,使读者了解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文化价值维度

20世纪80年代初,Hofstede提出了四个文化价值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主义/女性主义(Masculinity/Femininity)。这些维度为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主要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两个文化价值维度着手,来分析中美礼貌用语的不同。

二、礼貌用语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维度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关心大家庭,相应地,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在恭维语、致谢语以及称呼语这几个方面,两种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在对恭维语进行回应时,中美两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人在受到恭维和赞扬时很少加以否定,在面对别人的夸奖和赞赏时,通常回应说:“Thank you”,而中国人则人们习惯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回应别人的夸奖和赞扬,比如“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

中美两国在致谢语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按照汉语的习惯,中国人喜欢采用自谦的表达方式。如在结束一次演讲或者会议时,中国人通常会说:“上述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在美国,人们往往选用中性结束语:“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Thank you for your time”,有的人甚至会简单地只说“Thank you”。

中美在称呼语上的区别同样反映出其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在美国,无论年龄高低,称呼别人往往用姓氏,如在学校见到老师打招呼时:“Good morning,Mrs Brown”;而在中国,人们则喜欢将亲属称谓用于称呼语中,如:向年长者问路时:“大爷,请问邮局怎么走啊?”这一区别体现出汉民族集体本位观念,注重亲缘关系。

三、礼貌用语与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维度指一个文化能够接受关系和组织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权力距离高的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 culture)强调权力的重要性,在这种文化中人们承认不平等现象,接受较强的等级制度,安心于自己的位置。而权力距离低的文化(Low power distance culture)认为权力只有在合法时才可用,同时他们还强调个人差别,因此他们在社会交往时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

在中国,人们喜欢以职务称呼上级,如:李部长、高厅长等。而在美国,称呼上级多用其姓氏,还有的直呼其名。在中国,对对方的称呼有“你”和“您”之分。而在美国,人们讲话一般没有年龄或辈分的区别,表示礼貌多用祈使句或情态动词,如女儿会对父亲说:“Dad,lets go to the zoo.”

不同文化在道歉语的使用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在美国,人们使用道歉语的频率较高,如:当向别人问路时,人们常说:“Excuse me,do you know the way to the library?”而在中国,则没有这种约定俗成的表达。而且有时同一件事,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显著区别。

四、总结

本文从文化价值维度的角度分析了中美礼貌用语的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礼貌的理解各不相同,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很不合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主动了解、尊重并遵循对方文化的礼貌原则,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往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Holmes,J.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2.285.

[2]Hofstede,G.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sion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1983,13(1/2):46-74.

[3]Andersen,P.A.Explaining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In L.A.Samovar & R. E.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M].Belmont,CA:Wadsworth,1994.229-239.

[4]顧曰国.礼貌、用语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22.

作者简介:

刘路(1995—),女,安徽蚌埠人,长沙理工大学翻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