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共青团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动因、策略与发展方向
2017-11-16杨美芬
摘 要:近年来,共青团工作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面对日益多元化的青年思想价值观,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持续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必须审视社会结构改变所带来的挑战,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从而更好的发挥其管理、凝聚、服务功能,对此,本文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就共青团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动因、策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共青团;枢纽社会组织;转型;动因;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加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共青团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无法与以往一样构建,而具有双重管理体制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公益、自治、非盈利等特征的青年社会组织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共青团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管理作用,就必须结合社会需求,朝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方向转型,下面对此分析。
1共青团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动因
1.1共青团组织在工作中缺乏创新
从广东省当前的共青团组织设置、运行情况看,呈现明显的“倒金字塔”问题,省级的共青团组织有上百人,而在市级团组织中有半百人,但是在县级团组织中只有十几个人,这种设置是沿袭了以往行政机构的模式,整个活动的开展都是单向传递信息,活动缺乏实效性、针对性,满意满足实际要求。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无法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实施个性化服务,导致青年逐渐远离了共青团组织,自发到社会上寻求青年社会组织。
1.2青年社会组织缺乏良好外部生长环境
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广东省依法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达到42582个,加上没有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总数达到几十万个。各类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从表面上看,广东省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十分良好,但是对其外部生长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首先社会青年组织的发展,需要广大青年积极参与进来,参与的人数越多,其规模也大,影响力也就越强。但是在实际中,青年参与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除了少部分青年外,大部分青年都愿意“宅”在家中,影响到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居民之间缺乏信任,生活空间不断压缩,社会公共生活减少,青年社会组织也难以得到居民信任,相关活动难以有序开展。
2共青团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策略
2011年底,广东省共青团为了实施枢纽型组织转型,以“好社会·亲青汇”青年社会组织培育为目标,大力培育青年社会组织,鼓励其参与社会治理。在2012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意见》,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提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团体联系群众的优势,另一方面还需要培育一批优秀的枢纽型组织,协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这意味着利用枢纽作用做好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是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关键切口。
2.1重塑共青团价值观念
共青团不仅是一个政治组织,还是一个群众组织,在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的思想差异性、多边形明显增强,加上社会组织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使得共青团对青少年的约束力得到了下降,传统的共青团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青少年的需求,“权力感、排他感”成为共青团组织号召青年的主要障碍。对此,必須重塑共青团价值观念,构建“价值认同型”组织,实现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的一体化发展,与青少年融为一体,通过青年发展、社会需求实现共青团建设,从而为青年目标、价值认同奠定基础。
2.2强化共青团社会管理属性
共青团获取青年认可的基础在于,共青团真正融入到青年中,了解青年的各项需求,并积极解决青年存在的问题,保护青年的合法权益,全心全意的为青年所服务。在实际中,青年这一群体是十分庞大的,特别是伴随着青年需求的持续改变,共青团所提供的服务显得越来越不足。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进一步拓宽共青团的社会职能,构建相应的社会资源平台,丰富共青团服务范围,并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开展服务,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结合“大事业、小机关”的思路建立青年社会化服务系统,打破传统共青团对青年成长的约束,从以往的“要我做”改变成“帮我做”,全面提升共青团的社会职能、社会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凝聚、团结青年群体。
2.3构建青年社会组织互动平台
在新时期下,需要进一步搭建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平台,特别是青年社会组织的互动平台,全面丰富青年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源。首先建立社会公益创投平台,实施资源资助,全面解决青年社会组织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利用社会公益创投平台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其次对各类NPO、志愿者、企业等社会公益力量、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社会公益服务提供方、需求方的关系,实现社会公益资源的良好配置。此外青年社会组织互动平台需要与共青团工作有效结合在一起,全面建设青年社区中心,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地方活动平台的构建。
3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要求我国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和党政的重要桥梁,必须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改革创新,将枢纽型社会组织看做是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方向,进一步维持党团、团青关系。
3.1拓展共青团属性
首先要牢牢把握共青团的政治属性,作为党的后备军、助手,共青团在联系青年群众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共青团在转变枢纽型社会组织时,仍然需要强化其政治属性,充分发挥其联系青年群众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延伸群众属性,共青团具有密切联系青年群众的优势,为了全面突出枢纽型共青团紧密结合青年群众的优势,要进一步提高共青团的广泛性、代表性,凸显群众的属性,打造全新的枢纽。最后,需要强化共青团的社会属性,保证共青团能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走在服务青年群众的第一线,同时要持续提升共青团的服务技能水平,各级共青团干部需要主动掌握与青年群众沟通交流的技能、本领,扎根于社区,以全新的面貌应对青年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3.2实现组织转型发展
首先要在共青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组织化”,全面落实习书记的“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要求,构建“同心多层”组织体系,实现组织的网格化、偏平化管理,并将不同需求的青年群体纳入组织网络中,强化联系、协作,对社会青年进行“再组织化”覆盖。其次应该保证干部作风的接地气,在团组织中,每一级都需要直接联系多个青年社会组织,每一个团干部都需要与青年社会组织的骨干有直接联系,建立良好“伙伴”关系,构建青年群众诉求表达系统,全面提高团组织对各类社会青年的吸引力。在工作方式上,需要改变以往的行政动员方式,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青年组织中的品牌优势、组织优势,通过专业化、现代化的手法进行操作,如公益营销、项目运营等,全面推进共青团的转型。
4总结
共青团向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转型,在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树立全新的观念,指引共青团健康、稳定的转型发展,更好的发挥共青团的管理、引导作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海春.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实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1-24.
[2]曾颖如.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路径与思考——以广东共青团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5):37-40.
[3]刘海春.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青年探索,2015(6):12-16.
[4]苏小超.枢纽型社会组织与群众团体发展的策略探索——以徐汇区工青妇的实践和探索为例[J].经营者,2016,30(2):123-124.
[5]刘洋.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探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3):81-87.
[6]汤丹阳,丁凯.社会建设与社会进步的组织基础——关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对话[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6):12-16.
作者简介:
杨美芬(1987—),女,广东潮州,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政府监管,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