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形-背景理论视域下英语分裂句生成研究

2017-11-16李丽杰

关键词:语言学宾语状语

李丽杰,栗 霞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图形-背景理论视域下英语分裂句生成研究

李丽杰,栗 霞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分裂句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语法内容,包括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两种句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的句法及语义特征进行阐释,通过探讨人们在英语表达过程中注意的焦点,揭示两种分裂句生成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的生成遵循认知突显原则,英语表达方式也会随认知主体视角和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

图形-背景理论;It-分裂句;Wh-分裂句;句法特征;语义特征

英语中的分裂句是表达强调的手段之一,两种代表句型分别是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It-分裂句可以用来强调英语句型中的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Wh-分裂句则用于强调句中的行为,但两种句型的共同目的是使强调的内容突显,进而实现表达需要。有关这两种分裂句,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上,很少从认知视角出发。而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视角研究语言,并指出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1]。所以,该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生成的认知理据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于1915年通过著名的“人脸/花瓶图(the Face/Vase Illusion)”首次提出,见图1。后来,格式塔心理学家运用此理论对知觉进行研究,指出主体的知觉认识常包含图形和背景两部分信息:图形看上去有高度结构,故更容易被知觉者所注意,而背景与图形是相对且细节模糊的,不易被知觉者注意。所以,人们总倾向于在背景中感知图形[2]。世界著名认知语言学家Talmy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在认知活动中,图形是最明显的,它被背景包含却突显于背景,成为人们注意过程中的焦点;图形一般是完整的,其结构单一紧密,面积或体积较小,可以移动且更明显。与图形相比,背景的突显程度较低,在认知活动中不占优势,其结构一般比较复杂且面积或体积较大[3]。

图1 人脸/花瓶图

由图1看出,人们在感知人脸/花瓶图时,人脸和花瓶可以分别被突显出来,两者互为背景,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当人们观看周围环境中某一物体时,一般会把这个物体看作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周围环境看作背景。但是,图形和背景在语言中的体现与在视觉场中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图形和背景在视觉场中一般以具体的形式出现,但在语言中,它们可以是空间中运动的事件或方位事件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实体,也可以是时间、因果或其他情况中相互关联的两个事件[4]。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方式,突显观对语言有普遍的解释力,可以对词汇的语义、句子和句群的建构、动词语态的生成和运用作出合理的解释[5]。

二、英语分裂句生成分析

英语分裂句是英语语法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两种句型。It-分裂句的结构为It+(AUX)+is/was+(Not)+中心成分+that-/who-分句,即将原本可以用一个分句表达的信息分成两个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的谓语动词,并对句中的某一部分特别是新信息进行强调。但是,It-分裂句不能对简单陈述句中的谓语部分进行强调,故需要借助Wh-分裂句。Wh-分裂句也称“假分裂句”,用于强调动词或动词补语,其基本结构为What-分句+be+(to)do/名词词组。

(一)It-分裂句生成的认知理据

在观察人脸/花瓶图时,人脸和花瓶互为图形与背景存在,并且可以相互转换。这种图形与背景的相互转换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提供了便利,被称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而这一原则可被用来解释句法是多元化的原因。图形-背景理论作为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模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被主要描述的对象是图形,在认知上比较突显;非主要描述的对象为背景,认知表现不突显。一般情况位于首要位置的部分最容易,引起注意[6]。例如:

例1.John gave Mary a handbag at Christmas[7]334.

这是一个SVOO句型,John为主语,gave是谓语动词,Mary为间接宾语,a handbag为直接宾语,at Christmas为时间状语。在这个句子表达的过程中,John作为句子主语位于句首,率先被注意,这符合认知中图形的特点,故其突显的程度较高。句中的其他成分则作为背景而存在,用于解释说明主语,但该句并没有被标记。

从这个SVOO句型出发,可以得到分别以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状语为中心的It-分裂句(加粗部分表示被强调的成分)。例如:

例2.It wasJohnthat/Who gave Mary a handbag at Christmas[7]334.

由例1可知,John为SVOO句型中的主语。由于It-分裂句的结构为It+(AUX)+is/was+(Not)+中心成分+that-/Who-分句,故在例2中,被置于中心成分的是John,进而被强调。根据图形-背景理论可知,图形具有面积小且结构紧凑的特点,背景对图形起衬托的作用,可将图形突显出来。在整个It-分裂句结构中,中心成分面积较小且紧凑闭合,是整句话中的图形,突显程度较高,能够率先被听话人认知,进而达到说话人在语言表达中对主语进一步强调的目的,使听话人更加明确在圣诞节给玛丽手提包的是约翰。

It分裂句不仅可以对SVOO句型中的主语进行强调,还能对宾语进行强调。其中,宾语包括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例如:

例3.It wasMarythat/who John gave a handbag(to)at Christmas[7]334.

例4.It was a handbag that John gave Mary at Christmas[7]334.

在例3和例4中,被置于中心成分的是间接宾语Mary和直接宾语a handbag。Mary和a handbag原本是SVOO句型中的背景,对主语John起衬托的作用。但是,说话人为了强调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移动其原来的位置并使其位于中心位置。所以,中心位置的Mary和a handbag因具有面积小和结构紧凑的特点,自然获得图形的地位,并且Mary和a handbag由后面的位置被移动到前面,使原本无标记的句型变得有标记,进而这两种成分得以被突显,实现了说话人想强调约翰在圣诞节送手提包的对象是玛丽以及约翰送给玛丽的是手提包这两种信息。

做It-分裂句中心成分的除了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外,还有状语,其中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原因状语等。在认知语言学中,状语一般被称作后景。但是,与最突显的主语和次突显的宾语相比,状语并不具优势。以时间状语为例,对在It-分裂句中被称为后景的状语能够被强调的原因进行阐释,例如:

例5.It wasat Christmasthat John gave Mary a handbag[7]334.

在例5中,被置于It-分裂句中心位置的是时间状语at Christmas,因所具有的高度紧凑且范围小的结构,其由后景变成本句话的图形,使得突显地位上升。而主语和宾语变成背景,不再突显。加之位置移动使无标记的图形得以有标记,进而时间状语的突显程度更高,很好地实现了说话人对约翰送玛丽手提包的时间进行强调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们认知焦点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图形-背景理论能够解释It-分裂句的结构及意义生成,这一句型所具有的强调特性正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It-分裂句的中心成分为图形,that/who引导的从句则为背景,图形和背景既可以相互转换也可以分离。任何一种信息不能同时作为图形和背景存在。因此,在It-分裂句中,只能有一种信息被强调。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背景虽突显程度较低,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图形只有在背景的衬托下才具有较强的突显性。所以,that/who引导的从句虽作为背景却不可或缺,因在它的陪衬下,It-分裂句中的中心成分才会被强调,进而实现认知主体的表达目的。

(二)Wh-分裂句生成的认知理据

与It-分裂句一样,Wh-分裂句也是强调句中的一种,其句型结构包含Wh-疑问词引导的小句、Be动词和被焦点化的特定信息X。X可以是名词短语、不定式小句或限定性名词从句等。由于句法结构的差异性,Wh-分裂句可以分为3类[8]:普通Wh-分裂句,如What we need is a bar of chocolate;倒装Wh-分裂句,如A bar of chocolate is What we need;指示分裂句,如That is What I need.在Wh-分裂句中,一个小句被分成两个部分,每部分有动词,从而将说话内容中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区分清楚。与It-分裂句相比,Wh-分裂句较灵活,可以对谓语部分进行强调[9]。研究主要选取普通Wh-分裂句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生成的认知理据。

图形-背景理论从人类对事物认知的模式出发,对主谓顺序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描述。在语言研究中,图形-背景是一种认知模型,图形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在认知上比较突显;背景是其环境,在认知上不突显。就句法结构而言,在一个简单的SVO或SVC句型中,主语是图形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宾语或补语是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谓词(动词)是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所以,对Wh-分裂句而言,被后置的部分为图形在语言中的现实化,被前置的部分为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谓词(动词)是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例如:

在句6中,Wh-分句由一个简单句转化而来。在简单句中,took a plane to Beijing是表示动作的部分,但Wh-分裂句将一个简单句分成了两个都带有动词的小句,以强调“乘飞机去北京”这一动作事件。根据语言结构,Wh-分裂句的前置成分是主语,后置成分是谓语。按照图形-背景理论,Wh-分裂句的前置成分是背景,后置成分是图形。依照这种线性结构,首先引起听话者注意的是背景,从而让听话者通过语篇的上文建立一个认知参照点。当图形最终出现时,就被听者置于焦点位置,于是通过移动take a plane to Bejing的位置使无标记句型中的图形变为有标记句型中的图形。这一过程使该句型因具有动态的特征而成为有标记的句型,进而使听话者把注意的焦点聚集在有标记的图形上。当背景出现时,它会引起听话者的注意,可一旦图形在最后出现时,会更加引起听话者的注意。因为,在图形里含有说话者想要传达给听话者的信息和听话者想要知道的信息,即其注意的焦点,有标记的图形进而被突显,其中所传达的信息得以被强调[10]。Wh-分裂句通过位置的移动成为人们认知过程中的焦点,是因为它作为有标记的图形出现。由此可见,图形-背景理论也可以很好地阐释Wh-分裂句是如何生成的。

英语分裂句包含It-分裂句及Wh-分裂句两种句型。通过图形-背景理论分析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发现,其生成遵循了认知突显原则,认知主体的视角和关注点会影响英语表达。在日常语言表达中,由于说话人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不同,在表达过程中要强调的信息也不同。当被强调的信息被移动位置后就成为整句话的图形,故突显程度较高,进而实现强调的目的,在语言交际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3.

[2] 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5:14.

[3]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93.

[4]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5] 刘莉娜.突显观视角下英语记叙文语篇叙事建构的量化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4(1):99-104.

[6] 文旭.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拟象原则[J].福建外语,2001(2):7-11.

[7]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8] 冯玉娟.假拟分裂句的元语言功能研究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3(5):199-201.

[9] 王亚坤.用图形-背景理论试析英语假拟分裂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40-42.

[10] 文旭,刘先清.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6):438-443.

AStudyontheGenerationoftheCleftSentenceinEnglishfromthePerspectiveofFigure-groundTheory

LI Li-jie, LI 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80,China)

The cleft sentence is an important grammatical item in learning English,which includes It-cleft sentence and Wh-cleft sentence.In the present study,the figure-ground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cleft sentence,aiming to explor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speaking English and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cleft sentence.The result shows the generation of the cleft sentence follows the cognitive prominence principle and the English expressions will change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and focus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s.

figure-ground theory;It-cleft sentence;Wh-cleft sentence;syntactic feature;semantic feature

2017-05-11

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S201610128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外语研究专项课题

李丽杰(1988-),女,辽宁阜新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栗霞(1970-),女,河北邢台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H 030

A

2095-462X(2017)05-0053-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926.1550.04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09-26 15:50

(责任编辑张盛男)

猜你喜欢

语言学宾语状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宾语从句及练习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状语从句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