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中国新音乐发展初期三位作曲家的钢琴音乐创作

2017-11-16朱婷婷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岭南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萧友梅贺绿汀音乐创作

文|朱婷婷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也谈中国新音乐发展初期三位作曲家的钢琴音乐创作

文|朱婷婷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中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初期,许多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都致力于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和进行中国新音乐创作。本文选取萧友梅、齐尔品和贺绿汀等三位作曲家分别作为一种现象的代表来概貌中国新音乐发展初期的状况及其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钢琴音乐 中西融合 萧友梅 齐尔品 贺绿汀

从1919年爆发的提倡新文化、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五四运动”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这个时期,在以萧友梅为代表的留学归国的音乐教育家及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建立教育机构、进行音乐人才培养和开展音乐创作,使得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初具规模,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序曲”阶段。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作为中国“新音乐”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反映中国“新音乐”的特征——中西方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的缩影。而这种缩影是通过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观念与作品所蕰含的艺术风格,并将之承载于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形式,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西方多声部音乐创作技法等诸多方面的作用下呈现出来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此其时期投入到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有赵元任、萧友梅、李荣寿、李树化、黄自、齐尔品、俞便民、老志诚、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江文也等。尽管,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开启之初,这些作曲家在创作中的“尝试”与“探索”的特征鲜明,但从丰富中国新音乐文化和开辟中国钢琴音乐来说,其意义毋庸置疑的,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为此,本文拟选取萧友梅、齐尔品和贺绿汀三位作曲家作为代表,对1919-1937年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情况进行概述,以展现其所谓“启蒙”、或者“探索”之全貌。

一、萧友梅的钢琴音乐创作

萧友梅(1884-1940)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音乐”创作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创作数量众多,其体裁形式多样,涉及声乐、合唱、弦乐四重奏、大提琴独奏和钢琴曲等。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有《夜曲》(Op.19)、《哀悼引》(Op.24)、《新霓裳羽衣舞》(Op.39)三首。

《夜曲》(Op.19)创作于1916年11月,是萧友梅留学德国,从莱比锡音乐学院博士毕业,再入柏林大学和斯特恩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期间所写。该曲采用12/8拍及Adagio的速度,旋律抒情、华丽;使用正三和弦作为基本的和声序进,采用夜曲常用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使得音乐整体上显得宁静、安详,具有深厚的欧洲浪漫主义风格特点,也是作曲家在德国学习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的真实反映。同年12月,萧友梅为悼念黄兴、蔡锷两位烈士而作的钢琴曲《哀悼引》(Op.24),在创作手法上是参照贝多芬的《c小调葬礼进行曲》(萧友梅语),因此,该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对欧洲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的模仿。

《新霓裳羽衣舞》(Op.39)是萧友梅回国后,于1923年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该作品是他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霓裳羽衣舞歌》中对唐代宫廷乐舞《霓裳羽衣曲》结构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而成。从该作品借用唐代乐舞的题材,旋律充斥着五声性,到使用西方的记谱法、节拍体系、以及古典时期的和声,并作了一些重要的尝试,如:突出使用I、V、VI和弦,I级四六和弦,以及低声部五声性低特点等。这些手法的使用充分反映出萧友梅将西乐与国乐的融合中创造“国民乐派”的中国新音乐创作思想。

与萧友梅的情况相类似的还有赵元任(1892-1982)、黄自(1904-1938)。他们都有着海外主动学习西方作曲技法的经历,并积极地在进行着音乐创作;他们在音乐创作观念上“提倡中西音乐各取所长,在实践中探索彼此融合之法”的“兼收并蓄”的思想。所不同的是,赵元任在中国新音乐创作(包括钢琴音乐创作)的历程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音乐对他并非专攻,创作“终属业外之业,音或为之,均是激情待抒、有感而发。”黄自仅有的八首钢琴作品主要是创意曲(2首)和赋格曲(5首)等复调体裁的作品,这些作品均是他在耶鲁大学音乐系学习作曲时运用西方大小调体系创作的,回国后,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合唱昨清唱剧等声乐体裁方面,一直没有创作钢琴作品。

激发

齐尔品的这些举措对中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导向,激发中国作曲家对创作具有民族性的追求和推动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走向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齐尔品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

齐尔品(A.N.Tcherepnin,1899-1977),俄罗斯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出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他自幼随父母学习钢琴与作曲,18岁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918年随家庭迁居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并在第比利斯音乐学院学习,1921年全家定居法国巴黎,并入巴黎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并经常巡游欧洲进行旅行演奏,并获成功,自此享誉欧洲。

从1934年至1937年,齐尔品陆陆续续地在中国居留了3年,进行着钢琴表演、教学和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考察与学习等活动。自1934年4月初,他在中国举行了系列钢琴音乐会后,受萧友梅的邀请,于5月4日到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为师生演奏自己的作品,国立音专也特此聘请他做音乐顾问和荣誉教授。在5月21日离开上海去北平的行前之际,他给萧友梅写信提出以100元的奖金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使我有机会可以把中国音乐介绍给其他国家,”并表明“这是我衷心的希望”。他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启事在《音乐杂志》第3期刊登后,收到了11人以匿名方式的投稿。11月9日,由齐尔品、萧友梅、黄自、查哈罗夫和阿萨科夫等五人评出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五人、六首作品。随后,齐尔品还在日本建立了出版机构,所出版的“齐尔品现代音乐丛书中“包括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老志诚的《牧童之乐》等作曲家的作品。齐尔品的这些举措对中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导向,激发中国作曲家对创作具有民族性的追求和推动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走向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齐尔品在华居留的三年时间里,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京剧、曲艺和琵琶等)产生浓厚兴趣,并投身进行学习与研究;为国立音专写作了一本《五声音阶钢琴教本》作为教学丛书(193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创作了三套练习曲《五声音阶钢琴练习曲》(Op.51)、《五首音乐会练习曲》(Op.52)和《钢琴练习曲之五声音阶技术训练》(Op.53)。这些针对中国五声音阶的练习曲不仅开拓了钢琴练习曲的新领域,也刻意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五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五首练习曲都是标题性的,即《皮影戏》、《古琴》、《献给中国》、《木偶戏》、《歌谣》,并且每一首都有其独有的文化涵意,如:第二首《古琴》尝试通过手指的触键和踏板的特殊运用来模拟古琴的音乐。

齐尔品最终作为一位美藉俄罗斯且具有世界性眼光的钢琴家与作曲家,他在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中,尤其是在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位极为特殊的角色。他用自己的所做、所为、所能为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新一代作曲家(包括江文也)成长倾注莫大的热情与帮助;他以世界的、开放的艺术家使命学习与探求中国传统音乐,并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着音乐创作,这些音乐不仅包含上述的钢琴音乐,也包括后来的一些声乐作品和管弦乐作品,从而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并推动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发挥了开创性、引领性的作用。

三、贺绿汀的钢琴音乐创作

贺绿汀(1903-1999),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学习作曲。他一生共创作《牧童短笛》、《摇篮曲》和《晚会》等六首钢琴作品,其中《牧童短笛》和《摇篮曲》于1934年,在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他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头奖和名誉二奖。

《牧童短笛》是一首以清新、秀丽的江南一带的五声性曲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水墨画的钢琴小品。它在结构上采用了西方钢琴小品常用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形式。其中,A段以C宫作为基本调性,采用了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形式,从二声部对位中所运用的大小三、六度、纯五、八度音程,以及多用反向进行等手法来看,反映出作曲家在复调写作技术上怕受到严格的训练。B段则采用层次清晰的五声性主旋律、连续三度音程下行的中间声部,以及持续音式的低声部构成的主调音乐的形式;采用连续模进的形式体现出中段的展开性;其转调的手法采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变宫为角”的形式,构成从G宫到D宫,再到A宫的转调。A段采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加花”的形式实现再现。

《牧童短笛》作为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走向了世界且具有标示性的作品,其成功之处在于:(1)其结构清晰、精致;(2)大胆地、创新性地应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并与中国传统技法高度融合;(3)不仅在曲调与韵味上有着鲜明地中国特色,而且在审美情趣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特有品性。

与贺绿汀的情况相同的还有陈田鹤、老志诚、刘雪庵、江定仙等,他们都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以后第一批培养出来的作曲家。其中老志诚的《牧童之乐》、陈田鹤的《前奏曲》和江定仙的《摇篮曲》都是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启事的活动中的获奖作品。刘雪庵的《中国组曲》尽管没在齐尔品“启事”活动之列,但该作品所表现的民风、民俗的内容和融入中国民族乐器(如:琵琶)演奏技法所作的新尝试,在当时也被认为是较优秀的作品之一。

结语

在我国“新音乐”的发展之初,钢琴音乐作为一种不可忽缺的音乐形式在中国就此得以萌芽。随着1927年中国第一个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真正发展的时期,这无论对属于“舶来品”的钢琴音乐文化,还是对中国音乐文化自身来说,都是意义深刻、影响深远的。时至今日,钢琴音乐在中国已获得接近百年的发展,尽管其发展几经曲折,但是中国钢琴音乐当前所获得的繁荣、茂盛绝对离不开在发展初期先辈们所做诸多拓荒性的贡献。这些贡献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1)以萧友梅为首的一批有志之士通过学习欧洲的音乐文化自发性地从事音乐教育和创作活动,主张具有时代引领性的“中西兼顾”思想,并为之付出毕生心血,他们共同开拓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新领域;

(2)由于特殊年代的机缘巧合,使得原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齐尔品的音乐民族性观念与无私行动影响了一代中国作曲家,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发展;

(3)新音乐文化运动的结晶——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成为我国以贺绿汀为代表的首批新音乐创作人才养育之摇篮,并就此走上了我国新音乐人才的培养之路。

注释:

[1]居其宏.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5,第27页。

[2]居其宏.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5,第48页。

[3]钱仁康.齐尔品先生与中国[J].上海:音乐艺术,1985(02),第19-24页。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 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9;

[2]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

[3]居其宏.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5;

[4] 钱仁康.齐尔品先生与中国[J].上海:音乐艺术,1985(02),第19-24页。

本文系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萧友梅贺绿汀音乐创作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评《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On Xiao Youmei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歌剧《贺绿汀》剧照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浅谈萧友梅的中西音乐观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花岗岩脑袋”的贺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