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与科技
——欧洲300年

2017-11-16杨丕智

岭南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乐器钢琴音乐

文|杨丕智

音乐与科技
——欧洲300年

文|杨丕智

导引

观点一,导师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1)

观点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普列汉诺夫写道: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注2)

观点三,邓小平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由此,将话题引申,音乐这一最活跃、最大众化的艺术门类,其生长和发展也必然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导论

关于1600-1900年欧洲音乐三百年的历史,大多数音乐史学著作将其置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的背景下阐述和分析,少有与当时的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可以说,这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如前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都与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紧密相关。这一时期欧洲音乐三个发展阶段巴洛克、古典、浪漫奠定了古典音乐——现在大多数已然成为经典——的基础。

众所周知,欧洲科技和工业化在这300年也创造了划时代的成就,奠定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概括之当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六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研究成绩斐然;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为主体的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以电力开发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作为新能源逐步取代蒸汽动力占据统治地位。这一切,彻底改变了欧洲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社会面貌。

这一时期欧洲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对欧洲音乐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一种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理性推断的科学思维新模式形成,牛顿等伟大科学家所带来的新的观念和成就深刻地影响了音乐的发展,它促使音乐家们正确地解释音响、计算音律,去探索新的音乐理论、表现方式。巴赫对十二平均率的应用,拉莫《和声学》专著的问世,以及小提琴乐器家族的完善等等,都反映了当时的音乐艺术对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要求。(注3)

2、美国著名音乐学家马克利斯这样说:“如果说18世纪音乐家是在贵族赞助制度下发挥作用,并且仰承皇宫和贵族庇护的话,那么19世纪音乐家则是靠新兴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的”(注4),而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打造了新兴的中产阶级,引入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发展。例如“合唱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逐渐流行开来,它是中产阶级的艺术宣泄口。”(注5)又如1820年以后,随着法国中产阶级的大量增长,催生了法国大歌剧。

3、乐器的发明、改进和完善,与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如同音乐本身一样,乐器“诞生于制造者、作曲者、演奏者心血之中”。它是科技与音乐的产儿,而有些乐器发明者本身就是科学家,如英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惠特斯通(1802—1875),他发明了盒式口琴和六角手风琴。

乐器本身有着强烈的审美诉求,并非僅是乐音的发声物,而是音乐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注6)

试以圆号为例,看看改变。

圆号原来是不能变调的,1815年阀键的发明,给圆号的吹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它能变调,而不必另备一个调管。据说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乐》中为管弦乐队里的第四位圆号演奏者安排了一段独奏,因为他正是乐队中唯一一位使用了阀键乐器的演奏者。乐器、作曲家、音乐的互动可见一斑。(注7)

再以钢琴与浪漫主义音乐为视点,看看联系。

马克利斯在其巨著《音乐欣赏圣经》中对欧洲音乐史上的这个视点,有着详尽而精辟的阐述。

“工业革命促进了乐器中许多的技术进步,也使它们更廉价,人们买得起了。随着新的改良乐器的引入,乐队的规模和音响都显著扩展,作曲家也相应地要求更高水平的表现力。”

“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和手段,使之可以生产更便宜、更灵敏的乐器,其技术改良大大影响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音响。比如铜管乐器加上活塞,使用起来就灵活多了。这样作曲家——如瓦格纳、柴可夫斯基——就能为圆号和小号写出18世纪无法演奏的旋律,而且还开发出了好几种新的管乐器,包括大号和萨克斯管。由于制造工艺的改良,钢琴采用了铸铁结构和更粗的弦,使之有了更辉煌的音色。如果说19世纪作曲家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音响与18世纪的钢琴作品大异其趣,那么这不仅是由于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不同的表现方法,而且也因为他是为这样的钢琴而写作的,它们能产生较早时代不能产生的效果。”(注8)

“在新兴的群众音乐活动中,钢琴在提高品位和积累经验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琴普及程度的提高,事实上协助打造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文化。”

“19世纪见证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革新,这导致近代音乐会用大钢琴的发展。浪漫主义作曲家寻求更大的力量和更广的力度范围,这就要求增加琴弦的直径和张力,而这些又要求木制钢琴架更加紧固。钢琴制造业终于从手工作坊走进了工厂,于是成本大大降低,产量大大提高。举国的设计风格使钢琴生产更加标准化,金属构架可以支持日益增加的琴弦张力,机械运动改良了,乐音范围也扩展了,从五个八度音程增加到七个甚至更多。”(注9)

“虽然歌曲唱遍各个时代,但我们今天知道的艺术歌曲却是浪漫主义者时代的产物。”

“大家都知道Lied(复数是Lieder)是一德文词,意为有钢琴伴奏的声乐独唱歌曲。”

“浪漫主义歌曲得以流行的另一环境因素,是19世纪钢琴作为普通乐器进入了平常百姓家。钢琴伴奏把诗歌形象转化为音乐形象。人声和钢琴共同创造出富于情感的短小抒情形式,这种形式既适合于业余爱好者,也适合于专业艺术家,并同样适合在家庭和音乐厅演唱。”(注 10)

笔者曾于前年参观了维也纳霍夫堡宫的古乐器收藏馆(The Collections of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s),那真是一个乐器的大千世界!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几十台从15世纪到18世纪的早期键盘乐器,包括各式拨弦古钢琴、羽管键琴、近代钢琴,还有管风琴、铜管乐器。乐器之王伴随着技术进步的步伐,一路“叮咚”走来!

又想起2003年参观厦门鼓浪屿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捐建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各式钢琴有70多台,其中一台式利用提花织机原理制作的孔板控制钢琴,给人印象极为深刻。

钢琴之于浪漫主义音乐功高至伟!

再看看管风琴。

19世纪时,许多古老的管风琴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改进。在法国,卡伐列柯尔是利用电力推动气压式木连杆运作的先驱,他的改革使管风琴产生的声音更柔和,更富于表现力,从而鼓舞了众多法国作曲家纷纷为这件独奏乐器写了大量的世俗音乐作品。

扬琴改革又如何?

文艺复兴时期,扬琴流行于欧洲,曾经是一种时尚乐器。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首先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的管弦乐中,采用了改革的音乐会扬琴。

欧洲工业化为乐器工业的发展和扬琴的制作改革提供了契机。1874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斯科达”家族,设计研制了第一台“音乐会大扬琴”(Cimbalom,即匈牙利扬琴),它琴体大,发音浑厚恢宏,音域宽达四个八度,半音齐全,能任意转调,装有制音踏板,形制完善,遂成为欧洲扬琴体系的经典,至今仍出现在多种大型音乐场合中。

4、随着音乐从宫廷和教堂走向面向普罗大众的音乐厅、歌剧院,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音乐演出和展示场所的规模档次和音响效果日趋完善。这大大促进了古典音乐的传播和音乐活动的市场化,令受众倍增。

笔者参观的1778年建成的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869年建成的维也纳金色大厅、1875年建成的巴黎歌剧院、1884年建成的匈牙利国家歌剧院,以及1869年建成、“二战”被烧毁、1955年又重建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这些剧场的外观和音响都是值得称道的。

以音乐之友协会大厦——金色大厅为例证,外观用美轮美奂、金碧辉煌来形容毫不为过,那它的声学设计又怎样呢?我们听听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副院长、音乐教授大卫·L.尼尔森的描述:

“金色大厅的声学设计令人叫绝。这间大厅被公认为世界上音响效果最棒的音乐厅之一,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和波士顿交响乐厅的音乐会堂齐名。这个举世闻名的声学设计中有几大要点:天花板所采用的是悬吊结构,音乐得以在整个大厅内回荡;地板下面是一个空的储藏间,近十英尺深的空间每年只使用一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舞会期间存放椅子,其余的时间这块空地用来做共鸣室。这样地“浪费空间”在今天的建筑里是很难想象的。爱乐协会档案管理部主任奥托·毕巴博士把屋顶和地板比作是小提琴的琴头和琴尾,而观众则坐在中间。舞台也是空的,由一种特殊的、可提高声音的软木制成,增强了共鸣效果。另一个使音响效果达到绝佳的原因是墙面和天棚顶介乎平面和浮雕间恰到好处的平衡:屋顶的平顶镶板将声音反弹出去,墙上的浮雕装饰则使声音舒缓地消散。而这一切建成于出现声学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年代很久以前,这是多么不可思议!”(注11)

虽然没有电声,也没用混响,可是谁又能说这里面没有“科技含量”呢!金色大厅,凝聚了多少乐迷的梦想;演绎了多少辉煌的乐章!更见证了“赛先生”对“缪斯小姐”那数不尽的一往情深!

幸运的是,那年8月,笔者曾应邀参加维也纳青少年艺术节,作为嘉宾用中文高歌了一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亲身体验了金色大厅的美妙音响。

5、铁路带来了环球巡演,尽显交通之便利。

19世纪40年代欧洲英、法、德各国普遍修筑铁路,1838年英国轮船“天狼号”和“大西方号”靠蒸汽动力横渡大西洋成功。这是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

“1840年以后大型交响乐队开始在国内外巡回演出,这主要得归功于铁路的迅速发展。火车可比马车跑得快多了,运载的货物量(包括人员和行李乐器)也重得多,从此外省的听众也能欣赏到只有在首都才能欣赏到的音乐了。在这种巡回演出的影响下,大众对音乐的兴趣大增,欧洲各城市纷纷成立业余交响乐队和歌咏队。

这个时期,过去几代音乐家的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搬上舞台,交响乐得以复兴。与18世纪音乐家只演奏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到19世纪时,已故作曲家如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在每场音乐会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乐队在大型的巡回演出中获得收益,一些作曲家和独奏家诸如弗朗兹·李斯特(1811-1886)、尼科罗·帕格尼尼(1782-1840)和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也都举行了巡演活动,使那些不能前往大城市听音乐会的听众也能欣赏到他们的才华横溢的演出。”(注12)

这令人想起莫扎特孩童时候,父亲带着他们姐弟俩历尽艰辛赶着马车去巡演的苦况,真有天壤之别啊!

6、这一时期印刷技术已成熟,音乐作品的出版大量增加,包括面向业余音乐爱好者的杂志和乐谱也广泛发行。这扩大了音乐的传播面,争取到了更广大的受众。

尾白

笔者以为,当今的音乐学家们,要该关注音乐历史发展中科技与工业革命对音乐的影响,甚或可考虑独辟章节,予以阐述。

音乐发展至今,但凡与音乐有关的论题,除了音乐本身,其实都离不开与音乐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文化关系,诸如:音乐-社会,音乐-政治,音乐-宗教,音乐-科技,音乐-市场,音乐-人,这些关系揉在一起,侧重不同。

音乐史讲的是音乐,但同样有义务向读者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作为欧洲音乐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1600-1900年,科技与工业革命的史实,无论如何都是难以绕开的。我们可否不落窠臼,在宝贵的篇幅中给这位“第一生产力”以一席之地呢?

笔者曽两赴欧洲,拍到些许音乐活动和街头乐器的照片,随感而发写就一篇短文《街头乐器》。这里,不妨将该文结尾,照录如后,算作笔者对现代科技与音乐关系的随想,也反馈出笔者对1600-1900年欧洲音乐与科技问题的点滴认知: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1968年发明的电子音乐合成器,实际上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乐器;而CD、MP3、EMI(音乐智能实验)、MIDI(乐器数字界面)、互联网等音乐传媒手段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充分用足互联网的流行音乐,一路高歌猛进!使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那首《我和你》,于一天之内,愈50万人下载上传,月之超千万关口。当今世界的音乐、乐器在与时俱进,这为音乐艺术注入新的人文内涵,迅速拓展音乐受众,快速推进音乐市场化,加足了前进的动力。这些现象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音乐历史在这个充满电波和数字的时代正悄悄地翻开新的一页。

(注1)<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注2)<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曹葆华译,三联书店1973年2月版,第47页.

(注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95页.

(注4)<美>约瑟夫·马克利斯,克里斯廷·福尼:《音乐欣赏圣经》(第九版),徐康荣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89页.

(注5)同上,第176页.

(注6)<英>马克斯韦德-马修斯:《乐器插图百科》,区昊译,希望出版社2009年5月版,封底.

(注7)同上,第165页.

(注8)<美>约瑟夫·马克利斯 克里斯廷·福尼:《音乐欣赏圣经》(第九版),徐康荣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85页.

(注9)同上,第108页.

(注10)同上,第93页.

(注11)<美>大卫·L.尼尔森:《维也纳音乐之旅》,王谧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62页.

(注12)<英>马克斯韦德-马修斯:《乐器插图百科》,区昊译,希望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53页.

猜你喜欢

乐器钢琴音乐
学乐器
乐器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