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笼养绿尾虹雉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7-11-16邓江宇陈冬梅周材权

野生动物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宝兴笼舍患病

陈 黎 邓江宇 陈冬梅* 马 红 韦 毅 周材权,3*

(1.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充,637009;2.四川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兴,625700;3.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南充,637009)

笼养绿尾虹雉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陈 黎1邓江宇2陈冬梅1*马 红2韦 毅1周材权1,3*

(1.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充,637009;2.四川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兴,625700;3.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南充,637009)

绿尾虹雉;禽痘;治疗

禽痘病在禽类中比较常见,常在禽类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发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四川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水沟笼养绿尾虹雉饲养场,2016年8月20日、8月25日、9月5日相继发现3只绿尾虹雉出现类似禽痘症状:眼部、头部周围出现灰白色粒状小结节,个体精神萎靡,拉稀。经一系列治疗措施,分别在25 d、7 d、15 d全部治愈。目前对于绿尾虹雉痘病的预防和治疗报道较少,本文旨在为包括绿尾虹雉在内的野生雉类痘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生鸟类的一种接触性高度传染病[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禽类均可感染,以雏禽最易感染,常引起雏禽大批死亡[2]。由于禽痘具有病原类型多、宿主范围广及交叉感染、病原复杂等原因,其防治难度大,造成禽类养殖的难度加大和野生禽类种群数量的减少[3],甚至导致饲养濒危鸟类的灭绝危险。

绿尾虹雉(Lophophoruslhuysii),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虹雉属鸟类,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现被CITES公约列入附录Ⅰ[6],IUCN将其列为易危物种[7]。人工饲养绿尾虹雉的研究历史较短,在人工饲养历史上,绿尾虹雉可谓是世界上最难饲养的种类及饲养记录极少的大型高寒雉类之一。绿尾虹雉人工饲养的单位不多,国内仅有四川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动物园和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据了解,目前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曾拥有的全世界最大人工繁育种群已经消失。四川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93年开始人工饲养,截至2016年仅有9只(4♂、5♀),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人工繁育种群。人工饲养绿尾虹雉的研究多为驯化饲养和行为学观察[8-17],尚未见绿尾虹雉痘病治疗方面的报道。本文就2016年8月在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痘病治疗进行报道,旨在为绿尾虹雉以及其他野生雉科鸟类的痘病预防与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1 发病情况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现今最大的绿尾虹雉人工种群,但只有9只个体(4♂,5♀)。2016年8月20日发现其中1只雄性绿尾虹雉精神萎靡,厌食,头脸肿胀,两只眼的眼睑周围都特别明显有灰白色粒状小结节。2016年8月25日发现同笼舍雌性右侧眼睛发生感染,眼睛里有泡泡,有多余的液体,且眼睑有点黏合。2016年9月5日发现相邻笼舍1只雌性也被感染。

2 临床症状

3只发病的绿尾虹雉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不爱活动。第1只和第3只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在其脸部、眼周围等无毛或少毛区域,有灰白色栗粒状的小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为浅黄褐色或深褐色。结节干燥前切开可见切面出血、湿润,结节干燥后形成结痂。结痂的数量布满整个头部的无毛区域,严重的有毛区域也有,用镊子剥离去除结痂后,就露出化脓的病灶。在眼睑和头顶部有大小不一的棕褐色干硬结节(图1)。第2只发病时眼睛流泪,起泡,甚至眼睑有点黏合,睁不开,排白色稀便。

图1 患病绿尾虹雉头部结痂Fig.1 The scab on the head of the sick Chinese monal

3 治疗

3.1 治疗前准备

所需材料:手术刀、镊子、棉签、酒精灯、75%酒精、红霉素软膏、头孢胶囊、多维、氯霉素、消毒液、手术服、口罩、手套。

准备工作:治疗开始前,参与治疗的每位人员需穿好手术服,带好手套、口罩,进入笼舍之前先对参与人员进行消毒。

3.2 治疗方法

根据绿尾虹雉发病临床症状,我们查阅大量资料结合以往禽痘发病经验判定其为皮肤型痘病。若在痘痂未干燥前强行剥离结节,易将结节周围皮肤损伤,化脓菌和禽痘病毒则更易扩散到周围破损皮肤,造成二次感染,所以治疗从结节干燥开始,从发现到治疗开始1周时间,绿尾虹雉脸部周围痘症结痂、干燥后,用手术刀在酒精灯上消毒削去痘表层皮肤,将镊子也在酒精灯上消毒后将痘表层皮肤剥离(图2),再用棉签蘸取75%酒精涂于暴露出来的病灶,将大蒜切片,用刀在蒜片上划出蒜水,涂于患处(也可先将蒜捣成蒜泥,用棉签蘸取涂于患处),最后用棉签蘸取红霉素软膏,轻轻地涂厚厚一层在患处。若结疤后痘症并未消除,继续形成结节,1周后痘痂再次干燥,再重复上一治疗过程直到痘症最终结疤脱落痊愈。本次治疗中第1只和第3只患病体采用此方法治疗,从发现病症开始分别历时25 d和15 d痊愈。第2只患病体眼睛起泡、流泪,用氯霉素眼药水每日滴于患处,连续用药1周便痊愈。治疗期间,患病体每日服用1粒头孢胶囊,在其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每公斤水添加0.4 g,并且每日对笼舍进行消毒。

图2 用手术刀剥离痘表层皮肤Fig.2 Peel off the skin on the fowl pox by scalpel

4 讨论

由于绿尾虹雉生性机警、敏感,在捕捉时易受到惊吓乱碰乱跳,与笼网发生碰撞而头破血流。在发病期间机体因痘病带伤,并且机体抵抗力差,如果捕捉采血进行病毒分析易造成表体的第二次创伤,对病体的应激大。因而我们没有对患病动物采血进行病毒分析[18]。此次我们仅根据资料报道的相关症状,诊断患病动物为皮肤型痘病[3,19-25]。一般家禽皮肤型痘病,发病较轻的7~14 d便自愈,经药物治疗的需 10 d左右痊愈。由于我们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发现绿尾虹雉病体,待我们发现并进行治疗时可能病情较重,所以本次治疗中第1只发病动物经25 d治疗后才痊愈,第2只因发现并采取措施早,7 d就痊愈,第3只发病治疗后15 d痊愈,第2只和第3只因发现早比第1只治愈的时间短。这与刘鹏等[1]报道白鹇禽痘的治疗需15~40 d治愈的时间一致,说明我们此次采取的措施切实有效,且患病动物全部治愈。目前,在家禽生产上,治疗禽痘病的方法是发现痘病后每日饲喂病毒灵和痘病中药,待痘结痂后,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并且在饲料或水中添加多维,2 d后打禽痘疫苗。由于绿尾虹雉珍贵且数量稀少,家禽痘病治疗方法是否适用于绿尾虹雉痘病的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虽然本次治疗使病体全部治愈,但是痘病对绿尾虹雉机体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为减少疾病发生,加强预防十分重要。

加强预防首先要做好免疫。在家禽生产中减少禽痘疾病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禽痘疫苗,现今主要有鸡痘弱毒疫苗、鸡胚化弱毒疫苗、鹌鹑化弱毒疫苗、鸽痘原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和组织培养弱毒疫苗[26]。但这些疫苗对于绿尾虹雉是否有效,是否产生其他应激反应,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笼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注意舍内和环境的消毒、通风,进入笼舍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27]。感染有可能是经皮肤或黏膜上的微小擦伤或刺伤引起,病毒也可以经毛囊入侵。因而在日常管理中,及时修理笼具,防止竹刺、铁丝等尖锐物刺伤绿尾虹雉皮肤。出现外伤的病体及时用消毒药物例如5%碘酊或紫药水涂擦伤部[24]。发生痘病时,要严格隔离病体,并对笼舍、用具要用2%的烧碱水进行消毒[25]。由于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有效预防痘病发生,应及时扑灭、驱赶蚊、蠓等吸血昆虫。本次治疗过程中,因没有对患病体进行隔离,所以相继同笼舍和相邻笼舍健康个体被传染(因我们实际经验不足,第一时间没有立刻判断为皮肤型痘病,所以没有对患病体进行隔离。当查阅大量资料后判定其为皮肤型痘病,相继同笼舍和相邻笼舍健康个体已被传染,但在判定为皮肤型痘病后对患病个体进行了隔离治疗),在以后的饲养中一旦发现患病个体,当立即隔离。

[1] 刘鹏,汪志如,刘美娟,等.白鹇禽痘的诊断与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2015(20):157-159.

[2] 孙桂芹,杨霞.浅谈禽痘的发生与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0(9):49-50.

[3] 翟文栋,郝延刚,陈立功,等.鸡痘的发生和防治[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8(4):27-29.

[4] 卢汰春,刘如笋,何芬奇,等.绿尾虹雉生态学研究[J].动物学报,1986,32(3):273-279.

[5] 卢汰春.稀世珍禽—绿尾虹雉.中国珍稀野生动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6] 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野外鸟类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7] BirdLife Internationa1.Lophophoruslhuysii,2008.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DB/OL].[2015-03-28].http:∥www.iucnredlist.org.BirdLife International.Lophophorus lhuysii,2008.

[8] 程彩云,谭玉洁,阮向东,等.绿尾虹雉人工孵化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3,14(4):354,360,366.

[9] 程彩云,李金录.绿尾虹雉人工饲养研究[J].野生动物,1995,16(6):36-39.

[10] 程彩云,李金录,刘凤玲.绿尾虹雉育雏研究[J].野生动物,1996,17(3):19-21.

[11] 程彩云,李金录,刘凤玲.绿尾虹雉迁地保护繁殖研究[J].动物学报,1996,42(增刊):54-61.

[12] 陶玉静,陈辉.笼养绿尾虹雉的繁殖行为[J].野生动物,1999,20(6):12-13.

[13] 曾思敏,周材权,杨本清,等.笼养状态下绿尾虹雉的鸣声行为特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8-15.

[14] 杨本清,窦亮,邓春国,等.四川宝兴笼养绿尾虹雉的繁殖期行为观察[J].四川动物,2011,30(4):590-592.

[15] 钟雪,窦亮,杨本清,等.笼养绿尾虹雉繁殖季节的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J].四川动物,2013,32(4):521-525.

[16] 顾亚铃,陈卫民,张惠茹,等.血液生化指标在养鸡业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1):36-37.

[17] 吴易雄.家禽血液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综述[J].贵州畜牧兽医,2002,26(3):12-13.

[18] 周利萍.禽痘的实验室诊断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1/12):114-115.

[19] 殷秀林.鸽痘的诊治及预防[J].中国家禽,2001,23(20):51.

[20] 海英.鸡痘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2,8(1):142.

[21] 杨春燕.禽痘的流行与治疗[J].养殖技术顾问,2013(10):96.

[22] 刘宇珍,陈天来,王虹,等.禽痘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5):84.

[23] 黄和强,王小龙.野生鸟类禽痘诊断与治疗[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8):57-59.

[24] 鲁晓龙.鸡痘的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4):115.

[25] 白丽杰,杨春柏.浅谈禽痘病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2(6):8-9.

[26] 计娅丽.鸡痘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5(5):139.

[27] 姜文志,刘松岩,谢宇庭,等.鸡痘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09(12):33-34.

Chinese monal;Fowl pox;Treatm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owl Pox in Captive Chinese Monal(Lophophorus lhuysii)

Chen Li1Deng Jiangyu2Chen Dongmei1*Ma Hong2Wei Yi1Zhou Caiquan1,3*

(1.Key Laboratory of Southwest China Wildlife Resources Conservation(Ministry of

Fowl pox is common in pheasants and can appear during all seasons of the year.It is characterized by cutaneous lesions on the feather-less skin.We found three Chinese monals infected with fowl pox in Fengt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n August 20 and 25 and September 5,2016.Sick monals presented several symptoms such as diarrhea,low sprit and offwhite cutaneous scabs on the head as well as around the eyes.After twenty-five days,seven days and five days of treatment,those monals were cured.Currently,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x disease has been reported in Chinese monal.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example for the treatment of fowl fox disease in Chinese monal and in other wild pheasants.

稿件运行过程

2017-03-12

修回日期:2017-04-25

发表日期:2017-11-10

S858.9

A

2310-1490(2017)04-637-04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5JY0249)

陈黎,女,25岁,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通讯作者:陈冬梅,E-mail:cdmfjm@163.com;周材权,E-mail:drcqzhou1@163.com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637009,China;2.Fengt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Baoxing,625700,China;3.Institute of Rare Animals and Plants,College of Life Sciences,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637009,China)

猜你喜欢

宝兴笼舍患病
基于改进YOLOv3的果树树干识别和定位
Fast-switching SOI-LIGBT with compound dielectric buried layer and assistant-depletion trench
重庆动物园游蛇展示笼舍的环境丰容及其影响
褐马鸡人工饲养注意事项※
天降白玉 宝藏兴业——四川宝兴汉白玉掠影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四川宝兴网络招商推出汉白玉产业
视觉丰容对幼年川金丝猴行为影响初探
完形填空训练
家兔笼舍建造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