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慕课实验教学研究※
2017-11-16张颖颖王彦芳朱庆均
张颖颖王彦芳 李 兰 朱庆均
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慕课实验教学研究※
张颖颖1王彦芳1李 兰2朱庆均3*
(1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济南 250355;2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生物教研室,济南 250355;3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科研中心,济南 250355)
慕课具有资源广泛、免费开放、支持多人同时学习、可进行交互即时反馈等优点。将慕课概念与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运用多种软件建立基于慕课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其开放性、互动性的优势,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MOOC;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衔接的桥梁,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大力做好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然而,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人数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更为明显,这一矛盾已成为影响实验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由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学时相对较少,故而用于进行实验教学的学时更为有限,难于承载日益增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更无法体现中医药特点,难以将中医药知识本学科结合起来。因此,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方法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将网络手段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已经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新型网络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如网络互动体系、教学网站建设、博客、微博、云课程等各种网络教学形式不断出现,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加拿大教授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 和乔治·西门斯(George Simens)首次提出了慕课的概念[1]。2012年起,美国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学校开始大规模运用慕课开展教学,随后,慕课在全球迅速发展,得到了广泛应用。MOOC的意译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本质为高等院校制作相关教学资源,以网络提供给全体授课对象,但同时授课人与授课对象亦可广泛开展在线交流,及时地进行反馈。故此,慕课具有资源广泛、免费开放、支持多人同时学习、可进行交互即时反馈等优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工作的需求,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教学资源较少与学生人数众多的矛盾,我们将慕课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结合网站、QQ群、微信、云课程等各种网络手段,既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又符合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要求,建立了慕课教学资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各专业均开设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在以往实验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其主要流程为: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下次课堂反馈实验情况。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点,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实验带教老师可以在实验课堂上检查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亦可逐个讲解,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然而,随着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师资力量显得相对匮乏;另外,近年来随着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病原生物及其所致疾病相继出现,学科相关进展日新月异,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受限于生物安全、实验条件等因素,加之中医院校实验学时较少,如中药抗菌、中药调节免疫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开放性实验难以大面积开展,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此,传统实验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越来越不适应教学要求。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传统教学手段和慕课的优势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适合当前教学需求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教学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2 基于慕课模式的实验教学设计
以慕课概念为核心,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本文运用“蓝墨云班课”、微信和QQ为教学平台,建设了课程资源,充分开展师生互动交流,并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初步建立了基于慕课模式,适应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实际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基于慕课模式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
2.1 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慕课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同,慕课课程多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每单元教学时间比传统课堂的40~50分钟要少得多,通常以10~15分钟为宜,完成一门课的时间也相应缩短[2]。在以往的教学中,课题组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大量教学图片、视频等资源。一方面,这些资源为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这些资源往往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时间较长,不完全符合中医院校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故此还要对其进行编辑修改,另外重新制作部分资源。基于上述思路,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在细菌鉴定、培养等常规操作基础上,加入了中药抗菌实验、中药对小鼠免疫的影响等中医药特色实验内容,制作了长度不超过15分钟的微视频,同时也针对中医药发展,结合科研工作设计了中医药热点与课程结合的知识扩展,如中医药抗病毒、中药提取物对免疫信号通路影响研究等内容,既为学生提供了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为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同学准备了深层次的知识拓展。
2.2 教学手段及软件 基于慕课教学的开放性及互动性,结合当前网络技术、手机应用等情况,选择了广泛应用的“蓝墨云班课”、微信和QQ作为主要软件,开展慕课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2.2.1 “蓝墨云班课”系统 “蓝墨云班课”系统是由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教学助手软件,该软件可以让教师轻松管理自己的班级、学生,并且还能批改作业。该软件可以让老师发布的所有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即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从而让学生的移动设备变成学习工具。该软件强大的资源发布功能和实时交流功能为开展慕课教学提供了基础技术保障。
2.2.2 微信 微信 (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目前,学生中微信应用普及率100%,利用其强大的即时交流功能,可充分辅助开展远程互动教学。但微信对文件资源上传的支持不够便捷,在慕课教学体系中,主要利用其实时交流功能进行师生交流,资源发布以其他软件为主。
2.2.3 腾讯QQ 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该软件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面板、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讯终端相连。在慕课教学体系中,可以利用其交流及资源共享功能开展辅助教学。
2.3 交流与互动 运用“蓝墨云班课”系统的作业发布功能及小组协作功能,向学生发布开放式讨论作业,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充分解放思维来回答问题,另外教师也可通过该软件进行线上答疑。因该软件实时交流功能相对较弱,故还运用了微信和QQ进行辅助交流。通过建立微信群和QQ群,在微信群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收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进行教学反馈,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如进行细菌形态染色观察,以往教师只能通过镜下找好理想的标本,让学生逐个进行观察,以了解正确的结果;现在通过微信群,可以运用手机将较好的学生实验结果随时转发到微信群,既能让学生看到准确的结果,又能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课前预习方面,可利用QQ强大的资源共享功能,通过QQ群提前发布预习要求和预习资料,让学生及时完成实验预习,并可就中医药与课程的结合开展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2.4 评价体系改革 慕课教学模式要求开展多元化评价。将“蓝墨云班课”系统的实时评价功能充分开发出来,运用其中的“测验”“作业/小组任务”交互功能,可以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在初步教学实践应用中,我们针对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了综合评价体系,将实验教学考试结合于MOOC教学中,通过云班课系统进行实验教学评价,以选择题和讨论题为主要题型,规定提交时间,以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实验课程的考试成绩。将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与实验课程成绩结合起来,将以往的一次性评价改变为渐进式形成性评价,学生的每一次深入探讨都将获得一定的积分,最终评价由平时的学习评价决定。因此,该系统可有效地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3 讨论
MOOC是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教学手段进步的典型案例。它既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延伸,又是传统教育手段与远程教育的有机融合[3]。MOOC的应用,既是对传统医学教学的挑战,更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目前,虽然国内外已将MOOC广泛运用于教学,但在国内高等医学教育中,MOOC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应用的深度及广度上,以及与教学实践结合等方面尚需深入研究[4]。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5],要求针对临床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操作不能完全被其他手段取代,故此,在医学教学中运用MOOC理念时,应正确处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利用MOOC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互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解决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学时少,无法体现出中医药特色实验的问题,以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互动性,将中医药知识与学科知识通过网络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水平。
本文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实践,初步建立了以MOOC为核心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以经典实验教学手段为基础,MOOC教学理念为核心,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蓝墨云班课”、微信和QQ等软件,按照MOOC教学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划分,制作了符合MOOC教学要求的图片、视频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开展课下预习提供了便利;在利用在线资源完成预习之后,学生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开展实验内容的学习,课后通过互动交流软件,充分开展师生交流,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并可通过MOOC体系中的测验功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该系统先后在三个年级600余人的教学中试用,其中的中医药特色实验内容深受学生欢迎,先后为多名本科生开展中医药相关S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本文以MOOC概念为核心,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教学改革尝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国内外MOOC教学研究的深入,医学教育中MOOC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将MOOC与教学实践结合,促进新技术和新思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必将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1]Inge DE Waard,Apostolos Koutropoulos,Nilgün zdamar Keskin,等.探索MOOC教学方法在mLearning中的运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2(3):23-29.
[2]严沁.MOOC时代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5,5(23):836-838.
[3]孟亚玲,魏继宗.MOOC本质新界说[J].电化教育研究,2016,7(37):43-49.
[4]朱晓蕾,王敏,卢朝晖,等.国内外MOOC医学课程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9(24):76-80.
[5]孙国超,李连宏,王绍武,等.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1-12.
Study on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Based on MOOC
ZHANG Yingying1,WANG Yanfang1,LI Lan2,ZHU Qingjun3*
(1.Microbiology Department,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Province,Jinan 250355,China;2.Biology Department,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355,China;3.Research Center,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Province,Jinan 250355,China)
s:MOOC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 wide resources,free access,support for multiple people learning and interactive instant feedback.Combining MOOC with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 uses a variety of MOOC software to establish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gave full play to its openness and interaction strength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form.
MOOC;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10.3969/j.issn.1672-2779.2017.21.002
1672-2779(2017)-21-0004-03
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No.2014-027】;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课题【No.CX2016013】;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No.KC2016006】
*通讯作者:zhuqingjuncn@hotmail.com
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