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片《蚁人》的陌生化创作策略

2017-11-16

电影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科幻片斯科特漫威

贾 澎

(邢台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邢台 054000)

基于漫威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的系列电影《X战警》和《蜘蛛侠》,横扫全球数十亿美元票房,却只为漫威公司带来不足一亿美元的票房分账。于是从2008年开始,漫威公司基于已有的超级英雄漫画资源,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漫威将其创作的超级英雄电影都设定在同一个平行时空当中,不同的超级英雄都各自关联、互相往来,彼此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人物关系网络。

科幻片《蚁人》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的收官之作,将漫威动画中著名的非典型超级英雄蚁人影像化,完整了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新世界开启的叙事结构。然而,漫威动画人物蚁人的电影拍摄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斯坦·李(Stan Lee)就打算将蚁人改编成电影,但是在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下《蚁人》的电影拍摄计划被一再搁置,直到2014年《蚁人》才正式开拍。漫威影业打造的科幻片《蚁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英雄电影,相对于蜘蛛侠、X战警、绿巨人、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而言,蚁人与其无论在体形或战斗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相对于漫威电影宇宙的其他电影,电影《蚁人》更为彻底地应用了陌生化创作策略,从叙事内容、角色塑造、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给观众协调一致的陌生感和惊奇感,使该片明确地区分于其他科幻片。

一、陌生化叙事策略

科幻电影主要通过陌生化创作给予观众新奇的感官体验,让观众沉浸于奇观化的视听空间中,进一步对影片的内容和主题产生心理认同和共鸣。21世纪科技的跨越式进步,让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众多经典科幻电影都成为现实,曾经的科幻片中探讨的前沿技术和未来科技都在21世纪社会逐步实现。观众对于科幻片的审美品位也随着科幻电影的发展而逐渐提高,观众早已不能满足重复剧情内容和人物形象,而是期待科幻电影以更新奇的陌生化视野呈现人类未知的世界。

在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一阶段完成以后,绿巨人、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形象悉数登场,漫威超级英雄人物关系图谱已完成一个阶段的构建。《蚁人》是漫威于1962年1月在第27期《惊奇故事》开始连载的漫画,与其他超级英雄人物不同的是,蚁人并没有健美的身体和帅气的外形,而是能够缩小成为如蚂蚁般大小且能够控制蚂蚁的“迷你”超级英雄。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以《蚁人》作为结尾,一方面完整了漫威超级英雄动画的人物图谱,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漫威电影宇宙的多元化特征。

《蚁人》的电影改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再延迟,直到“漫威电影宇宙”计划启动,《蚁人》的电影拍摄计划才算真正开始实施。跨世纪的电影改编使《蚁人》的电影叙事并不能沿用改编计划之初的思路,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的完结篇,电影《蚁人》既要在叙事上改写出新意,同时也要将《蚁人》的叙事纳入其他超级英雄电影的范畴。因此,导演佩顿·里德将叙事焦点集中在蚁人二代的身上,将故事核心集中在“皮姆粒子”技术(即蚁人技术)的争斗上,代表和平、正义的蚁人一代与蚁人二代,代表暴力、邪恶的变种蚁人——黄蜂战士,正义一方对邪恶一方的技术窃取与毁灭,也正牵扯出电影隐含在故事中的科技异化主题:越是先进的科技越是呈现出“双刃剑”的特征,如善加利用则会造福人类,如在金钱和权力的邪恶力量作用下,这种先进的科技也会成为最致命的武器。

因此,陌生化叙事策略在电影《蚁人》中生成了一个观众不曾涉猎和想象过的陌生空间。生化学家汉克·皮姆博士对于“皮姆粒子”科技的阐述,皮姆博士通过高科技对于不同种类的蚂蚁的操控,以及皮姆博士带领斯科特与曾经的助手达伦的较量,共同构筑了一个陌生化的叙事空间,使电影《蚁人》以鲜明的个性区别于众多漫威超级英雄电影。

二、陌生化角色塑造

蚁人并没有钢铁侠、绿巨人、雷神和美国队长的绝对强大的超能力,蚁人凭借自身大小的随意变化,以强大的灵活度和对蚂蚁的控制力巧妙取胜。蚁人虽然位居复仇者联盟之列,但是被看作二线候补队员存在,主要为一线队员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因此,蚁人与以往大银幕中常见的超级英雄不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技能和鲜明的个性,对于观众来说,蚁人是一个全新的超级英雄形象。

陌生化的角色塑造也就成为《蚁人》电影版的主要创作方向。但是,汉克·皮姆博士的“黑历史”和性格的阴暗面并不适合《蚁人》的主流电影改编,过于阴暗和负面的人物形象不利于该片作为一部主流好莱坞商业片的市场化。因此,电影改编主要集中在对于蚁人二代——斯科特·朗的形象塑造上,对于汉克·皮姆博士则虚化为蚁人项目的灵魂人物。

超级英雄蚁人的陌生化角色塑造,意味着该片的角色选取和设定要与传统的超级英雄人物设定相反,违背传统的选角模式。蚁人二代斯科特·朗是个技能超群的盗贼,刑满释放的他为了能够与女儿团聚、洗心革面,希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而社会并不接受他曾经坐牢的前科,他不断地被辞退、不断地寻找新的工作。斯科特始终没能回归正常生活的轨道,无法负担赡养费的现状也导致他无法与女儿相见。斯科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被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他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汉克·皮姆博士设计斯科特盗取了自己的蚁人战衣,并诱导斯科特加入了自己破坏黄蜂战士项目的计划,承诺斯科特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计划,则帮助他与女儿团圆。因此,斯科特自始至终都是一名“盗贼”,这个不被社会接纳的身份,在蚁人外衣的包裹下却让他成了一名超级英雄。斯科特并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英雄,他的盗贼身份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英雄形象——拥有正当职业的平凡人相距甚远,甚至在影片中他始终是一名盗贼,虽然他在汉克·皮姆博士的指导下成为蚁人二代,但是这种身份是不能被社会大众接受的,为了隐藏这种亦正亦邪的危险科技,斯科特只能成为一名不具名的超级英雄。

超级英雄蚁人给观众带来的陌生感和新奇感,消解了超级英雄“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为漫威超级英雄定义增加了新的注脚。斯科特的这种既有社会边缘化小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又兼具超级英雄的智慧和勇敢,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也正是吸引观众的原因。

三、陌生化视觉空间

从《X战警》和《蜘蛛侠》,到《钢铁侠》《雷神》和《美国队长》等漫威超级英雄电影,被立体化的二维漫画主要满足的仍然是观众的视觉猎奇心理。当今的超级英雄科幻片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奇观化的视觉效果,在3D、IMAX成为电影院线主流屏幕时,这种奇观化的视觉效果也就成了观众争相消费的对象。无论漫威动画《蚁人》的故事内容改编和人物形象塑造得如何成功,如果失去了强有力的视觉特效的支撑,这部电影同样无法成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商业大片。

蚁人带领观众来到了不一样的奇观化影像世界,在缩小如蚂蚁一般的蚁人的视野中,世间万物都被放大,甚至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灰尘在蚁人的眼中也清晰可见。蚁人的形体转化带来的视角变化和视觉反差,构建了《蚁人》的奇观化影像世界,但是这个反差中的影像世界与1989年出品的好莱坞电影《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Honey,IShrunktheKids)如出一辙,这也正是当年漫威漫画《蚁人》的电影改编一再被搁置的主要原因:相同的视觉体验违背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片原则,同期上映无疑是对观众和市场的蔑视,如果《蚁人》在同时期上映无疑成功的机会十分渺茫。

电影《蚁人》并没有将视觉奇观局限在蚁人缩小身体后放大的世界,蚁人战斗制胜的主要技能是在身体的放大与缩小之间,声东击西地不断给予敌人打击,最终将敌人击败。蚁人战斗的过程也成为影片主要的视觉奇观表现方式,尤其是在蚁人身体不断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观众的视野范围也随之变化,从整体到局部,从全面到细微,视觉空间的放大和缩小提供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这也是影片《蚁人》在视觉空间的陌生化处理上的独到之处。

此外,蚁人斯科特控制不同种类的蚂蚁,带领蚂蚁大军作战的场景也是影片构建奇观化、陌生化视觉空间的重点。片中的大量蚂蚁能够在电磁波的控制下完成斯科特的指令,当斯科特骑着长有翅膀的木工蚁四处飞行时,一个相对于蜘蛛侠更为自由和舒展的穿梭视觉空间呈现在观众面前,蚂蚁的渺小让斯科特无孔不入,随即也带领观众的视野能够抵达任何地方。随机移动的灵活视角给观众带来的新奇感和猎奇感,都是以往的超级英雄电影不曾具有的。

四、陌生化情感体验

《蚁人》并未延续传统超级英雄电影未完待续的拯救人类叙事模式,而是将叙事的重点落在蚁人斯科特如何重新成为女儿心中的英雄这一问题上。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将情感表达和共鸣扩大到全人类的范畴,这种英雄情感被私有化、个人化。

汉克·皮姆博士与女儿霍普之间的误解和情感疏离,凯西在成人的闲言碎语中对于父亲斯科特的不解,两对父女之间的情感都需要重新修复,而各自的父亲形象也需要重新树立。《蚁人》企图以父女之间的情感以及父亲之于女儿的英雄形象展开主题,以小众情感为中心辐射全人类的共同情感,而并非局限在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或漫威电影宇宙固定表述的内容上。

同时,影片通过小人物的英雄式转型对社会大众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偏见和误解做出了讽刺和批判。出狱后的斯科特本想利用电气工程专业谋生、展开新生活,但是回归社会的他始终被社会排挤,无法重新融入社会当中。在皮姆博士的引导下,斯科特也同样相信自己唯有穿上蚁人战袍,成为“他者”,才能够重获新生。于是,斯科特拥有了从前没有的力量,成功消灭了达伦和他发明的黄蜂战衣,斯科特的英勇与警察的软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获得了女儿凯西以及警察的认可也是对大众价值观的极大讽刺。

影片《蚁人》构建的情感空间对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种反常规超级英雄情感表达,更加人性化和通俗化,软化了拯救人类的主题,将影片的主题回归纯粹和真实,观众能够在影片细腻的情感表达中收获满满的共鸣和感动。

五、结 语

科幻片《蚁人》是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最特殊的一部作品。该片对传统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颠覆与创新,都让该片在满足了观众对奇观化感官刺激消费的同时,也完成了该片别具一格的主题阐释。《蚁人》将情感回归个人,消解了大规格的拯救全人类主题,贴近了观众的情感和生活,赋予了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更为多元化的精神内涵。电影《蚁人》无论在视觉空间还是情感空间的建构,抑或是反传统英雄人物的打造上,都明确区别于以往拍摄的同类电影,也正因《蚁人》的陌生化改编策略和创作思想,让该片在《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的14亿创纪录的票房压力下,依然收入5亿票房,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远超出主创和观众的期待。

猜你喜欢

科幻片斯科特漫威
呆伯特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美国儿童IP 30强:乐高居榜首,漫威DC均在列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美国队长3] 漫威的胜利
搞懂这些你才能看懂漫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