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王的演讲》人物形象的对比塑造
2017-11-16付聪聪
付聪聪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一、引 言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赢家无疑是一举揽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四大奖项及十余项提名的影片《国王的演讲》。《国王的演讲》又名《皇上无话儿》《宣战时刻》等,上映于2010年,由著名导演汤姆·霍珀执导,大卫·赛德勒编剧,杰弗里·拉什、科林·费斯、海伦娜·伯翰·卡特等演技派巨星出演。事实上,在《国王的演讲》筹备初期,编剧大卫和导演汤姆就将其定位于冲击奥斯卡的扛鼎之作。备受欢迎的王室故事题材的选择、还原历史的布景设置、精细到位的台词设计以及无与伦比的巨星演绎都使《国王的演讲》足以成为英国当代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主演之一的科林·费斯饰演国王即乔治六世,他曾是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获得者,老练的演技使他对乔治六世复杂内心的呈现入木三分,十分精当;影片中的另外一位主演杰弗里·拉什则在剧中扮演了一个虽无医师资格证却成功治愈了国王口吃的医生罗格,杰弗里凭借成熟的研究和独特的气质将罗格医生亦臣亦师的医生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同时科林和杰弗里两位演员的对戏博弈也使这个故事片少了几分平铺直叙,多了几分波澜之感。在科林和杰弗里这两位老戏骨之外,《国王的演讲》还集结了海伦娜·伯翰·卡特、詹妮弗·艾莉两位英国知名女星的参演,其中海伦娜曾是银幕上的一位典型的英伦淑女形象,后来因饰演《哈利·波特》中的贝拉姐姐以及《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红桃皇后而改变演绎风格,成为英国电影中的乖戾女性形象的代表。在《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妻子一角也被视为海伦娜英伦淑女形象的回归。可以说,集结老戏骨出演无疑成为影片《国王的演讲》斩获多项奥斯卡重量级奖项的重要因素。此外,《国王的演讲》一经上映便被誉为电影学院的教材式影片,其中不仅有引人注目的皇室故事,还有丰富的人物情感以及励志情结的体现,事实上,早在《国王的演讲》之前,包括《女王》《黄金时代》在内的皇室题材的影片便在世界影坛上屡获好评,加之编导在《国王的演讲》中大胆地选择了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口吃”国王,即乔治六世的故事,并利用“口吃”上演了一部关于成长、友谊的动人篇章,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求到了一个良好的切合点,这也成为影片《国王的演讲》冲击奥斯卡的有力“武器”。本文将在细观影片《国王的演讲》的基础上,聚焦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即“口吃”的乔治六世及其语言矫正师罗格,自“君臣”和“师生”两个切入点,解读该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塑造。
二、《国王的演讲》中“君臣”形象的对比塑造
影片《国王的演讲》改编自马克·罗格的同名著作,在《国王的演讲》一书中,马克·罗格讲述了自己的祖父,即影片中的罗格医生与乔治六世之间的故事。[1]在这部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的影片中,故事围绕着两位主人公,即乔治六世和罗格医生展开,而二人则是因“口吃”结缘的,乔治六世的“口吃”使他无法顺利完成战前的动员演讲,对此许多英国名医均束手无策,而没有医师资格证的“赤脚医生”罗格却力挽狂澜,帮助乔治六世成功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成功地完成了战前演讲。在以往的英国皇室影片中,“君”往往是威严与权力的代表,而“臣”则是在“君”的命令和指导下的顺从形象。事实上,不同于以往英国皇室影片中“君”与“臣”的人物形象塑造,《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君臣”形象,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正式的“君臣”关系。
乔治六世是乔治五世的二儿子,自幼生活在乔治五世的严苛教育与管束之下,据史料记载,乔治五世与两个儿子(即爱德华八世和乔治六世)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对于二人的教育也是严厉有余、关爱不足,但爱德华八世一直被视为乔治五世的接班人,这使乔治五世的严厉和冷漠更多地体现在了乔治六世的成长之中,正是父亲的严苛和皇室的冷漠使乔治六世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导致了难以治愈的“口吃”。[2]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口吃”虽然是一种生理缺陷,但却往往伴随着心理上的疾病,甚至心理上的自卑、怯懦能够直接导致或间接加重“口吃”,[3]就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而言,这种“口吃”无疑是在常年的心理问题与生理习惯的叠加中发酵而成的“灾难”。现当代的英国虽然已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如乔治六世这样一位性格怯懦并伴有语言缺陷的王子也是难当国王之重任的,长期以来在皇室中被边缘化的处境使他距离一个真正的国王越来越远。同时,乔治五世一直视自己的长子爱德华八世为接班人,但爱德华八世为了迎娶有过婚史的辛普森夫人而放弃了对王位的继承,一时间乔治六世成为父亲不想选择的唯一选择。所以,无论是从乔治六世的个人能力及成长经历来看,还是从其继承王位的过程而言,乔治六世均非典型意义上的君王形象。
正如上文所述,乔治六世的怯懦个性和“口吃”顽疾使他在国王之路上举步维艰,而正因如此,影片《国王的演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君臣”故事才得以展开。为了筹备战前的动员演讲,英国王室为乔治六世寻遍名医来治疗他的“口吃”,然而战前动员演讲日日迫近,乔治六世的“口吃”却毫无缓解。在万般无奈之下,乔治六世的王妃找到了语言矫正师罗格,不顾二人之间的君臣差异而请求罗格帮助乔治六世,从这一情节观之,医生罗格并非典型意义上的“臣”。更为重要的是,罗格虽然仅仅是生活在英国社会中低层的“赤脚医生”,但他却在拥有辅佐君王的信念的同时不卑不亢地与乔治六世相处,罗格这种包含着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在内的英伦特色的绅士风度恰恰与乔治六世最初的怯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成为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共同战胜“口吃”顽疾的关键。
在《国王的演讲》中,编导在塑造了非典型的“君臣”形象之外,也设置了一段非典型的“君臣”关系。在初次会面的过程中,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之间便爆发了激烈的冲突,面对这位平民医生,乔治六世为了伪装自己的怯懦内心而坚持要求罗格称其为“陛下”,罗格则不顾乔治六世的愤怒而以乔治六世的昵称“伯蒂”相称,同时全然否定了乔治六世以往所接受的“口吃”矫正,要求乔治六世将自己视为平等而真诚相处的朋友。在二人互不妥协的局面中,乔治六世愤然离去。在随后的会面中,罗格医生均如老友一般亲切地称呼乔治六世为伯蒂并坚持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终于,成功的战前演说证明了罗格坚持的正确性,使乔治六世真正在心中接纳了这位平民朋友,当走下演讲台的乔治六世亲切地称呼罗格医生为“我的朋友”的时候,罗格则意识到了他面前的乔治六世已蜕变成为真正的君王,毕恭毕敬地回应“谢谢您,陛下”,迎来了“君臣”关系的实质回归。在《国王的演讲》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天生的“君”与“臣”,而是在历经磨炼后所成长起来的“君臣”关系,为“君臣”故事增添了一抹真挚与温情。
三、《国王的演讲》中“师生”形象的对比塑造
许多评论者认为,《国王的演讲》中罗格是一位亦臣亦师的人物形象,其原因在于罗格并不单单是乔治六世的语言矫正师,也是乔治六世的心理辅导师。在以往的治疗中,乔治六世的“口吃”均被视为单纯的生理疾病,这直接导致其“口吃”的治疗毫无进展。而罗格却在乔治六世伪装出来的威严和自信之下看到了乔治六世内心的创伤与脆弱,开始着手通过心理治疗和生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乔治六世的“口吃”,在这一过程中,罗格无疑成为乔治六世走出内心阴霾的引路人和引导者。而乔治六世也在罗格医生的引导下从最初的傲慢变成了“学生”,并最终成功克服了身心障碍,成为一位不再表面刚强、内心怯弱的真正的君王。
在对于乔治六世“口吃”的治疗中,罗格医生不仅直言传统治疗方法的无用,还大胆地采用了较为极端的治疗方式。为了使乔治六世直面“口吃”并从根源上治愈“口吃”,罗格医生先是通过犀利的言辞使乔治六世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排挤和漠视,而父亲的漠视和兄长的排挤正是导致乔治六世“口吃”的精神层面的根源。随后,罗格医生以激怒乔治六世的方式引导他大声地喊出了压抑于内心的真实想法,使其认识到“口吃”并非无可战胜。在乔治六世正式登基后,战前动员演说日益迫近,罗格医生则通过自己的耐心和特殊的治疗方式不断地引导乔治六世打开心结并坚持语言矫正训练。可以说,从“师”这一形象定位而言,罗格医生无疑是帮助乔治六世真正踏上王者之途的称职引路人。
在罗格医生的耐心引导和战前动员演说的压力中,乔治六世放弃了最初与罗格医生的对抗姿态,逐渐顺从于罗格医生的治疗方式,在圣诞演说失败后,沮丧的乔治六世来到了罗格医生的诊所,并在《费加罗婚礼序曲》的音乐声中高声而流利地朗诵了莎士比亚的台词,这无疑是乔治六世“口吃”治愈的开始,也是乔治六世真正信任罗格的开端。萨特曾认为,在极端的境遇之下,人的本质能够得到集中的彰显。[4]在《国王的演讲》中,战前动员演说就是“口吃”的乔治六世所处的极端境遇,虽然在影片之初,乔治六世对于罗格医生的态度傲慢,但随着不断的了解,乔治六世逐渐将罗格视为“老师”并直面自己的缺陷,全力配合罗格医生的治疗,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由此观之,乔治六世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君王。在不断的训练中,乔治六世在演说过程中的“口吃”现象逐渐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减少的不仅仅是“口吃”现象,还有乔治六世深藏于内心的怯懦,他甚至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在一次演说后,乔治六世发现自己的部分发音仍存在问题,罗格以适当的停顿能够彰显庄重进行安慰,而乔治六世却幽默地回答道:“那我就是历史上最庄重的国王了。”对于乔治六世在王者之途上的成长而言,这种玩笑话体现的不仅仅是他的幽默,还有他在与罗格医生共同战胜“口吃”顽疾的过程中所重塑的信心与坦荡。与上文所述的非典型的“君”与“臣”一样,在《国王的演讲》中,罗格医生和乔治六世之间的“师生”关系也并不典型,二人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逐渐加深的信任和逐渐加重的情感之上的,罗格医生以一位引导者的身份融入乔治六世的王者养成之路中,而乔治六世则放弃了自己王者的尊严,坦然地面对罗格医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口吃”,并在罗格医生的引导下逐渐克服了“口吃”顽疾,完成了一次身心成长。
四、结 语
正如上文所述,影片《国王的演讲》取材于真实的英国史实,在经过编导的精心创制后更具戏剧性,在两位主人公,即乔治六世和罗格医生之间进行了非典型的“君臣”“师生”形象的对比塑造。非典型的“君臣”“师生”形象的塑造使《国王的演讲》在讲述英国皇室故事的同时,融入了励志情结,进一步迎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需求,这不仅是整部影片中的亮点所在,也是这部影片广受好评的关键,使影片《国王的演讲》在斩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同时,还荣获多伦多电影节的最高奖项——观众选择奖,并受到了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公会奖等驰名世界影坛的奖项的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