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小剧种人才培养新探索

2017-11-16朱琰

剧影月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院团剧种剧目

■朱琰

地方戏曲小剧种人才培养新探索

■朱琰

江苏是戏曲大省,有十多个地方剧种,大多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苏省戏剧学校自2011年起,分别为丹阳市丹剧团、海门市山歌剧团等多个基层院团订单式培养人才,在地方戏曲小剧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

一、地方戏曲小剧种人才培养中的“三缺”

近年来,省内不少剧团,(特别是县级戏曲专业剧团),普遍出现人员老化、行当不全、表演人才严重缺乏的现象,剧团急需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专业演员。戏曲演员属于舞台艺术专门型人才,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规律,表现为低起点、长学制、重基础、强技能、小课堂等特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不但要全面学习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还要按生旦净末丑进行分行归当,从职业训练模式上应定位为精英式。但在地方戏曲小剧种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一是缺少优秀专业教师。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注重师承,对师资要求很高,教学中依然保留着“口传心授”的特点,名师才能出高徒。但是丹剧、海门山歌剧等地方剧种是“唯一团”,地域性强,演员大多是剧团自己培养,很少经过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优秀演员数量有限,能承担教学任务的更少,而艺术职业院校的小剧种戏曲专业师资几乎没有,严重影响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是缺少经典教学剧目。培养一名合格的戏曲演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还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本剧种经典剧目作为范本学习。剧目排练是戏曲专业学习中的必经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优秀经典剧目更是专业教学的质量保证。丹剧、海门山歌剧等地方剧种形成时间短,与京昆等大剧种相比,积淀下来的经典保留剧目不多,能够转化成不同行当的教学剧目更少。

三是缺少良好生源。与其它艺术类热门专业招生情况相比,当前艺术职业院校的戏曲表演专业招生吸引力不大,生源数量和质量在下降,面临“剧团缺演员,艺校缺生源”的困境,尤其是基层县级小剧种剧团,在招生中更是很难吸引到专业条件优秀的学生,生源素质成了影响戏曲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地方戏曲小剧种人才培养“三探索”

江苏省戏剧学校为顺应不同戏种剧团“个性化定制”的戏曲人才需求,与剧团要求零距离对接,通过校团共建、共管、共享,增强学生舞台艺术实践,为基层传统戏剧团体输送合格人才,进一步推进基层地方剧团有序发展,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增添了活力。

一是探索校团合作新模式

针对县级小剧种戏曲非遗传人的培养困境,学校坚持校团合作的办学特色,抓住全国上下重视戏曲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定单式培养戏曲非遗传人,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县级剧团以项目形式积极争取所属地方政府支持,解决戏曲非遗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落实毕业生录用待遇等优惠政策,为学生和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其次是在招录学生时,学校与剧团一起深入当地学校充分宣传发动,联合开展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生源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第三是录取后,校团与学生和家长签订培养就业合同,免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学生毕业后,无特殊情况,由剧团录用安排工作。校团合作培养有利于学生专业思想更稳定,学习更踏实,使人才培养质量更有保证,确保戏曲非遗后继有人。

二是探索教学团队新构建

根据不同剧种人才培养个体化特点,学校在接受剧团委托培养任务后,首先是成立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为总责任人的项目组,剧团派专人加入项目组,确定戏曲科、班级、剧团管理的责任人,共同制定项目组各项工作计划和要求,明确管理职责。其次在戏曲非遗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剧团精诚合作,特邀退休的老团长、资深老演员驻校参与教学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大纲,保证了戏曲小剧种非遗传人培养的目标方向。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剧种地域性特点,学校注重与省内各院团之间的沟通协作,一方面选用校内优秀教师组成基本队伍,负责公共文化理论课程及形体、毯子、把子、身段等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聘请省内各院团骨干演员为兼职教师,剧团配合委派非遗传人或聘请艺术名家亲自来上课,负责唱念和剧目等主干课程教学。通过校团横向配合,在遵循戏曲非遗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因材施教,互补不足,确保了教学质量。

三是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为适应地方基层小剧团复合型戏曲表演人才的需求,学校打破常规,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拓宽专业口经、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跨界培养“一专多能”的戏曲表演人才。如打破剧种限制,在剧目教学中,学习借鉴姐妹艺术,把优秀的京剧、昆剧、锡剧等经典教学剧目移植或改编到地方剧种中,增强学生的戏曲表演综合能力,弥补丹剧、山歌剧等小剧种剧目教学的薄弱环节。如针对地方现代戏增多的现状,在丹剧表演、山歌剧表演课程进入高年级时,增设小戏小品、舞蹈、节目主持等选修课程,通过戏剧舞台表演、舞蹈剧目排练等课程,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与运用,以区分程式化的戏曲舞台表演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多元能力的培养,更对戏曲专业表演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满足基层剧团对“一专多能”戏曲非遗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还有意识地组织戏曲专业学生参加省内外重大演出和专业比赛,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艺术实践-舞台展示”的教学模式,形成演学结合,以演促学,以赛促教良性循环,通过在舞台实践中训练,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灵感,促进了学生的培养成长。丹剧班、山歌剧班在校期间定期回当地剧团参加各类重大演出,大量的艺术实践和交流演出活动,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专业演出水平,更是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演员的无缝对接。

当然,戏曲地方小剧种人才独特的育人模式,必然带来投入大、管理难、教学成本高等问题,使很多学校只能缩小培养规模,采取“订单式”、“少而精”的方式培养,难以满足更多基层院团用人急需,如何提前规划,制定科学的戏曲人才培养计划,为基层院团培养更多戏曲非遗后备人才,还有待各地艺术职业院校在今后实践中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院团剧种剧目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