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评弹“蒋调”与《庵堂认母》的认识
2017-11-16马志伟
■马志伟
对评弹“蒋调”与《庵堂认母》的认识
■马志伟
苏州弹词之所以风靡于江南一带,固然由于其灵活、细腻、生动的说表所描述的引人入胜的书情书境,其弹唱独具的优美旋律,醇厚韵味,也为这一艺术锦上添花,增加了魅力。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苏州弹词的弹唱艺术日臻成熟,形成了缤纷多彩的风格流派,赢得了众多书迷的醉心。
评弹以“说、噱、弹、唱”构成独特的综合艺术,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评弹的流派唱腔代有创新,一代又一代艺人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从各种曲艺特点中吸取精华,为评弹所用,自创新腔。至今有陈调、蒋调、张调、薛调、杨调、俞调、徐调、祁调、丽调、候调、琴调、严调、周调、李调、尤调、小飞调等二十余种流派唱腔。评弹艺人在吸收吴歌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弹词曲调有山歌调、乱鸡啼、费家调、离魂调、船歌、金绞丝、银绞丝等十九种。这些唱腔,依然传唱书坛,脍炙人口。像苏州评弹那样有影响的流派唱腔之众多,在各种地方曲艺与戏曲中并不多见。
在许多唱腔流派中,蒋调是流传最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在蒋调产生之前,用真嗓演唱的马调系统的唱腔,偏重吟诵,流于平直,而婉约多姿的俞调系统的唱腔,又多用假嗓,不利于男声的发挥。蒋月泉同志用真嗓演唱,发挥了自己中气充沛、嗓音浑厚的特长,吸收京剧老生及北方曲艺的诸种唱腔技法,讲究咬字、运气、润腔,以委婉的旋律,抒发丰富的感情,为弹词唱腔开拓了新的领域,对弹词演唱艺术作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各种风格的唱腔都是有其渊源的。蒋月泉的唱腔脱胎于周玉泉调。周玉泉之前的唱腔由于风格特征不是十分鲜明,较难追溯。蒋调虽以本嗓演唱,但它绝不属于马调系统,也不是马调旁支。只要我们仔细辨别,就能发现,马调以吟诵为主,而蒋调着重抒情;马调平直,而蒋调委婉;马调简朴,而蒋调细腻;马调明快,而蒋调纡缓,两者很少共同之处。蒋月泉青年时擅唱俞调,曾以此打上深厚的功底。所以,与其说蒋月泉受过马调的影响,倒不如说曾得俞调的熏陶更为确切。然而,这也并不是说蒋调就可以算作俞调系统的唱腔了。尽管蒋调是用本嗓演唱的抒情、婉约的曲调,但与俞调、马调不一定就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应该说,自由、朴素的书调才是一切唱腔流派之所本。周玉泉调之前的唱调其实就是书调。
蒋月泉在介绍自己流派的发展时,曾说起过,自己早年偏重于追求旋律的优美动听。但若据此认为蒋月泉的早期唱腔只讲求形式和技巧,那也是不尽然的。其实,蒋月泉当时演唱的开篇内容对其唱腔的形成就有一定的影响。开篇比起一般书目中叙事性较强的唱篇来,更注重于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蒋月泉早期演唱的开篇《杜十娘》《离恨天》《女哭沉香》等有不少是写弱女子的坎坷遭遇,其唱腔也就较适合于抒发这些开篇所要求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其纤丽缠绵的风格。解放以后,蒋月泉开始演唱经过整理的传统书目和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新书。同时,他认识到唱腔要与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相结合的重要性,于是,有意识地作了多方面的革新尝试,使蒋调有了较大的发展。正因为蒋调和过去演唱的内容结合得相当紧密,所以在谱唱新内容时,要突破原有的唱腔,这是颇不容易的。
如果要概括蒋调特点的话,一是旋律优美,二是抒情细腻。蒋调的演出技法是精细、邃密的,其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更是细针密线,精雕细琢。因此,要学唱蒋调既要达到他那样深厚的功底,更要能理解他运用唱腔的立意用心。学唱蒋调颇能锻炼演员、提高演唱水平。
蒋月泉,17岁拜弹词名家张云亭为师,学习长篇弹词《玉蜻蜓》。被誉为“翡翠玉蜻蜓”的张云亭先生,说书的风格是语言诙谐、阴噱,造字用语极其精练而有趣,“小闲话”特别见功力,这对蒋月泉后来的说书风格,个性特色的形成,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多的吸收艺术养料,蒋月泉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不惜降低辈分,21岁那年,拜隔房师兄朱玉泉为师,成为一段美谈。拜得了这样两位老师,可谓得益匪浅,同样一部《玉蜻蜓》,蒋月泉则学得了二者的精髓。张云亭先生的诙谐风趣,阴噱过人,造就了蒋月泉语言勾勒、轻松含蓄的说书风格,周玉泉先生的台风飘逸、声腔浑厚,为蒋月泉开创“蒋调”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聪明的蒋月泉正是在这两位先生相当高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注入自己的理解与特色:提炼语言,化繁求简,加强唱功,声情交融,使长篇弹词《玉蜻蜓》成为了自己的代表作品、艺术经典。蒋月泉把传统的《玉蜻蜓》,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倜傥风流的金贵升;稚气聪颖的徐元宰;纯朴侠义的老佛婆;诙谐幽默的陆洪其,还有周青、沈方、徐上珍、张国勋等栩栩如生的书中人物,都已成为“将派艺术”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庵堂认母》是长篇弹词《玉蜻蜓》之中的选回,这回折子广为流传,堪称经典。要说好这回书必须要深刻了解故事的背景及内涵,再加上演员对书中人物的理解,揣摩其内心,探索其思想,然后运用评弹的表现手法,通过演员的说表及弹唱把人物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方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作为蒋派第三代传人,我很喜欢《玉蜻蜓》这部长篇,它是一部传统精品书目,一类书目之中的代表。《玉蜻蜓》故事梗概:明朝嘉靖年间,苏州首富金贵升与妻张氏秀英夫妻不和,贵升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游虎丘后《法华庵》结识师太智贞,智贞琴棋书画无有不精,贵升与之情投意合,相悦交融。后贵升病故庵堂,智贞珠胎暗结产下一子。怎奈佛门清规之地,若东窗事发有灭寺之灾。故智贞题血诗一首于婴儿贴身汗衫之上,然后命人送至金府。十六年后婴儿长大成人取名徐元宰,赴南京应试高中头名解元。其后,元宰详明血诗至庵堂母子相认复姓归宗。
应该说,《庵堂认母》这回书是玉蜻蜓中的精华所在。通过多年书台实践,我对《庵堂认母》有了一些简单浅薄的体会。《庵堂认母》有好几个版本,如周玉泉、薛君亚;蒋月泉、朱慧珍等。其中蒋朱版的影响最大,二位前辈的合作天衣无缝珠联璧合,二位艺术家清脱、细腻的说表;大气、工整的弹唱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心;他们高超精湛的艺术水平,把徐元宰和智贞二个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因此,蒋朱的庵堂认母成为苏州评弹学校的必学教材之一,也成为许多评弹演员和票友学习模仿的范本。
《庵堂认母》这回书以唱为主说为辅,演员唱好了,这回书也就基本成功了。其开头一段唱至关重要,原文如下:先是挂口,“果肉分离十六春,天涯何处觅娘亲?纵然富贵能如愿,抱恨中天枉为人。”这几句话是《庵堂认母》这回书的中心思想,突出了主题也说明了元宰为何要寻找亲生母亲,为《庵堂认母》这个故事拉开了序幕。接下来一句表白“娘啊,你在哪里啊?”虽然短短一句话,但是蒋月泉老师略带哭音的表演,一下把徐元宰十六岁少年的稚气和悲哀之情展示在听众眼前,回荡在耳畔,也一下把演员自己和听众的情绪引入了书情之中,然后是唱开头二句“世界哪个没娘亲?可怜我却是个伶仃孤苦人!”这二句唱词写得实在太好了,语言朴实却真切感人。是啊,不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或者你是亿万富翁还是流浪街头的乞丐哪一个不是母亲十月怀胎生出来的?母子连心古今亦然,可是我却是孤单凄苦之人。一个人物质上的匮乏,苦楚算不了什么,心灵上的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凄苦才是最大的悲哀。因此,这二句唱来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接下来“若不是一首血诗我亲眼见,竟将养母当亲生,十六年做了梦中人。”养母毕竟不是亲母,母子之情这种感情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种感情无法替代的。当年一首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哭了多少人,人生苦短,一世光阴转瞬即过,可是我十六年却做了梦中之人这句话何等的辛酸?“不见娘亲面,痛彻孩儿心,须知无娘苦,难割骨肉情,娘亲啊哪怕你在地角天涯,也要把你娘来寻,寻不到你娘亲我决不转家门。”这几句话把儿子见不到母亲的悲痛之情和母子难以分割的血肉之情,以及哪怕天涯海角也一定要找到母亲的那种勇气和决心描写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才战胜了一切最终得以母子相认。接着“步匆匆直往庵堂去,见绿杨飘拂碧波清,跨过板桥到庵门。”步匆匆这三字用得妙,把徐元宰迫切找到生母这种心情顷刻跃然于听众面前。见绿杨观碧波,过板桥,到庵门也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
《庵堂认母》唱词颇多,在此不一一细述。其剧情循序渐进,扣人心弦逐步推向高潮。元宰叩开庵门于母智贞初次相见进入庵堂之时,有一段唱词把母子二人的内心活动描写得非常到位,蒋朱二位老师运用对唱手法将母子之间的猜疑你是否我儿子?她是否我母亲?表现得非常出彩。然后经过一番试探确定了彼此的身份。但明明是母子却咫尺天涯。私生子被人看轻,尼姑的儿子更是难以抬头,想认又不敢认。朱慧珍老师运用快俞调把智贞内心的矛盾,激烈的思想斗争,痛苦的抉择,为了儿子宁愿牺牲自己幸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刻划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而蒋月泉老师运用快蒋调也把徐元宰为了认到母亲不怕人言可畏不贪荣华富贵,只要母子相认哪惧王法降临那种决心,孝心表现得真挚感人,震撼无比荡气回肠!
血浓于水,骨肉情深,母子最终相认。《庵堂认母》不愧精品常演不衰,百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