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前儿童混龄角色游戏研究成果综述
2017-11-15沈晗
沈晗
【摘 要】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混龄角色游戏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混龄角色游戏的起源与发展、混龄角色游戏与儿童的发展及混龄角色游戏中材料与游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幼儿园开展混龄角色游戏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内外;学前儿童;混龄角色游戏;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107-02
一、混龄角色游戏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1. 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的产生可追溯到 19 世纪美国小学的“一间房学校”,这种特殊形式长期以来被视为由于办学条件缺乏而设置的学校,它从未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也一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直到20世纪初,意大利女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关注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交往,她倡导“混龄教育”,创建的第一所“儿童之家”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影响了整个人类的20世纪教育事业。 到20 世纪 60 年代,《无年级学校》著作让混龄教育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现如今,混龄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改革的潮流,绝大多数教育机构都采用以年龄划分的幼儿混龄教育,而有些地方像慕尼黑正在尝试小学和幼儿园之间更大年龄跨度的混龄教育。以年龄划分的混龄的同时也有部分国家地区采用性别、实施范围(全园/部分)、时间等维度进行混龄教育的。与此同时,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引进后,备受广大幼教界人士的推崇和认同;最近几年我国分别有公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尝试开展混龄游戏教育。但是由于实施经验少,“混龄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成熟的状态。
2. 混龄游戏
混龄游戏是混龄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由于国外的混龄教育基本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很少将混龄游戏从混龄教育中独立出来单独分述,因而专门针对混龄游戏教育的研究资料较为少见。国外研究发现游戏理论的产生与19世纪生物进化论的出现密切相关。例如,美国心理学家Peter Gray 认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儿童的社会性游戏是混龄游戏的普遍形式之一,而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学者们对混龄游戏进行了更为透彻的研究和分化,从而产生了多种游戏形式与类型,并在儿童的游戏实践中不断发展。
3. 混龄角色游戏
各个学者流派在证实混龄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意义的同时根据游戏的主要作用、特点、内容等对不同的游戏行为进行归纳和划分。对于“角色游戏”,苏联(包括我国)与西方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异,我国以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的定义为界:指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关于“角色游戏”的研究主要在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微观上针对角色游戏本身的内容,包括角色游戏的游戏时长、游戏中的同伴交往、游戏情节,以及游戏中的表征行为等;赵雪岑指出:给予中班幼儿30~35分钟的角色游戏时间的建议。Gean Gowen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象征性游戏经历了前装扮、自我装扮、替代、想象的物体或人物、积极的行动者、序列性,但无故事性、序列性,又有故事性和计划性8个阶段。宏观上角色游戏的研究针对幼儿、教师、环境等的意义和要求,包括不同幼儿的特点和价值意义、教师的观察与指导、问题与措施、组织与实施,以及环境与材料等方面。例如,孙民从在《浅析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中指出: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离不开形象的玩具材料,受同伴的影响较大;中班幼儿会逐渐有意识地选择材料安排情节,游戏的兴趣集中在分配角色上,喜欢集体游戏;大班幼儿游戏的兴趣在于“规则”的强调,游戏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游戏具有创造性。
二、混龄角色游戏研究的基本内容
1. 混龄角色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起,研究者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混龄游戏,纷纷从社会性、认知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对混龄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进行研究,研究包括混龄游戏的价值和意义上。价值上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与儿童的人格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知发展学派的认知理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脚手架”“向导”理论,以及发展心理学生态学派强调的环境理论等。刘焱提出伙伴相互影响的方式有范例、修正、强化和经验互补等。这些价值与意义的研究为混龄游戏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混龄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混龄游戏中自由寻找玩伴,自主处理玩伴间的纠纷。研究表明:在混龄游戏中,幼儿对年长的绝大部分采用“请求“或”联合“的方式使其加入;对年幼的很大程度上采用”邀请“或”命令“的方式使其加入。混龄班幼儿的行为研究表明:混龄班幼儿的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的发生频率显著多余非混齡班的幼儿。因此,幼儿在混龄游戏中会去学会交往、帮助等社会性行为。
(2)混龄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混龄游戏对幼儿的认识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知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皮亚杰看来,游戏本身并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它只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根据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特点,儿童在游戏中去进行同化与顺应,从而促进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而Kay Emfinger 指出:年长儿童会多次将超出年幼儿童理解能力的数概念暴露在游戏中。James Christie 与 Sandra Stone 谈到学前儿童在混龄游戏中发生阅读或书写行为的次数远高于同龄儿童。混龄角色游戏作为混龄游戏的一个分支,儿童在游戏中同样会促进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且这种促进将高于同龄角色游戏。
(3)混龄角色游戏调节与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对于“自我”调节和平衡“伊特”与“超我”之间冲突和矛盾起到积极作用。康丽春指出,混龄教育能有效促进幼儿情感交流的发展,并通过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进而促进幼儿自觉地进行情感调控。endprint
2. 游戏环境与材料研究
随着学者对儿童游戏的深入研究,他们逐渐认识到游戏中材料对于游戏活动的重要性。19世纪中期,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设计了一套用于儿童进行自主活动时的材料,叫作“恩物”,这套“恩物”对世界各国幼儿游戏教育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至今,它在韩国和日本的早期教育中仍被沿用。20世纪初,意大利女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为她的“蒙氏教育”设计了一套用于感官训练的教具,至今仍有教育机构沿用,被称为“蒙氏教具”。
(1)游戏材料的划分研究。当今不同的研究者对用于儿童游戏的玩具即游戏材料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划分。例如,华夫刚和菲尔普斯根据性质和功能把玩具和游戏材料划分为液体性、结构性及象征性;黑维特和卢姆特根據功能把玩具或游戏材料分为感觉运动玩具、表征性玩具、建构性玩具及移行玩具;也有学者根据游戏内容和材料本身的性质分为设备类、低结构材料、自然材料、表征类、废旧材料、“替代物”等。人们对于游戏材料的划分与界定呈开放模式,言之有理即可信服。
(2)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儿童混龄角色游戏效果的关系研究。国内外研究者除了对游戏材料进行划分研究外,更多的是关注游戏材料投放的方式内容对儿童游戏的影响。其中,我国学前教育学者刘焱、华爱华、邱学青等人在总结提炼国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根据幼儿混龄游戏的现实状况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建立在儿童游戏的基础上,对于混龄角色游戏下材料的投放关系涉及较少。
邱学青指出:材料多样化可以促使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行为特征。刘炎认为:可以通过添加玩具或游戏材料来增加活动的数量与种类,提高活动的复杂程度。
Patrick Doyle的研究表明:一种材料如果可以供许多幼儿进行游戏,那么这种材料有利于促进同伴间社会互动频率。刘焱的研究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宜于玩从逼真性程度较高的、模拟实物的玩具到逼真性程度较低、开放性程度较高的玩具或游戏材料华爱华指出游戏材料的种类对儿童游戏的具体选择趋势有着某种定向的功能。
华爱华认为,游戏材料的搭配对儿童的游戏具有定向作用,因为把玩具进行了不同的搭配以后,对儿童构成了新的知觉定势,因此,不把玩具的类别分得过细,可使儿童对多种材料进行多种组合,以便创造出更多的知觉趋势,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
三、当前混龄角色游戏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
1. 科学的混龄游戏的课程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虽然我国对于混龄角色游戏的课程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导致许多开展混龄角色游戏的幼儿园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很容易出现失败和挫折,但这些尝试对于促进体系的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学前教育要注重一线教师对于混龄角色游戏的观察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展开深入的研究,为课程的体系加瓦添砖。
2. 幼儿游戏材料中的自主性有待提高
国内外对于混班角色游戏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自主制作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很少。目前,研究幼儿游戏材料的自主性,前提是在教师已经投放、规划好材料的内容、数量的基础上,然后研究幼儿在使用这些已经选择好的游戏材料的“自主性”;幼儿在游戏材料自主性上不够大胆全面。例如,我们常见的“投放”研究幼儿材料使用的自主性往往还是站在教师的可控性上。同时,学者们在研究混龄游戏中的游戏材料主题时,往往将重心放在“混龄游戏”的效果上,“游戏材料”只是为达到效果的辅助工具。将“游戏材料”作为重心时,往往侧重的是游戏材料本身的特点或属性,或者对于游戏者年龄特点、兴趣及能力的适宜性。在混班角色游戏的情境中,幼儿对于游戏材料的自主制作与使用的研究很少。
参考文献:
[1] 张传芳.幼儿园混龄游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李钦.游戏材料的不同投放方式对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3] 王滨.幼儿园混龄教育背景中的幼儿异龄互动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 王晓莉.近二十年国内学前幼儿混龄教育文献综述[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5).
[5] 曹聪.游戏精神观照下课堂教学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6] 曹晓晓.传统游戏在现代儿童玩具设计中的交互拓展与创新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4.
[7] 邵小佩.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4.
[8] 杨姿倩.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9] 周赛琼.创造性游戏和幼儿园环境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