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的迂回艺术
2017-11-15高艳丽
高艳丽
【摘 要】生活与教育在道理上有相同之处。比如改变食材能够提高菜的品质,可以看成是一种情境创设,是教学方法;在菜里加葱、姜、油、醋则是一种教学手段,只要时机适宜,就能实现色香味俱全。教育不是强迫,而是一种唤醒,一种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顺应儿童的内在需求,并适当采用迂回艺术,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关键词】教育教学;迂回;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098-02
【引子】一次,婆婆炖了甲鱼汤给我们喝。女儿一听是甲鱼汤就躲得远远的,笔者故作不经意地顺应女儿说:“是呀,早晨谁有胃口喝下这个呀。”于是便跑到厨房把早饭进行再加工——用葱姜炸了油,然后把烧开的甲鱼汤倒在锅里煮面条,再倒上一点醋驱除腥味,最后再放上小青菜,又切了几片薄薄的西红柿在里面,不一会儿,色香味俱全的面条就做好了。女儿一见绿的青菜、红的西红柿、白的面条,还散发着鲜美的香味,乐滋滋地接过去吃了起来,边吃边说:“妈妈,这面条真好吃!”看着女儿尽情享受美味的样子,我想,刚刚要是逼着她喝汤,她未必会勉强地喝下去,只会弄得大家都不愉快。这下,既没辜负婆婆的一番好意,还让女儿开开心心地喝下了汤,岂不是皆大欢喜?
【思考】经过这件事后,笔者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其实知识的枯燥就是甲鱼的腥味,传授知识和去除甲鱼的腥味一样,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而应采取迂回方式,通过唤醒、引导,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一、改变批评方式,将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肯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改进评价方式,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再委婉指出不足,就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写得潦草时,笔者评价道:“你做得全对,说明上课你注意听讲了。要是字也写得工整、漂亮,你就可以得到优加星了。”在评价时,注重投入感情,让学生自己也深感惋惜。这样,在下一次做作业时,不用你再提醒,他就会努力把字写好。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错误,还要让学生自觉反省,主动改正。
二、变扣分为加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总有一些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他们不仅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到旁边的同学,这让笔者又气又急。对此,笔者曾尝试过3种方法:
(1)终止课堂。用眼神警告没认真听课的学生,或是走到他跟前敲敲他的桌子以示提醒。但这样的学生不是只有三两个,因此采用这种提醒方式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
(2)惩罚相关学生。在课堂上,笔者尝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如果小组内有谁不注意听课就扣分。有的小组内喜欢讲话的学生“屡教不改”,所以该小组的分就频频被扣,但学生不听课的现象却不见减少,结果是扣得其他同学心灰意冷,扣得“罪魁祸首”自暴自弃,却完全不见效果。
(3)加分。在屡遭挫折后,笔者尝试采用加分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即哪组同学表现好就加分。没想到这一招真灵,小组之间你追我赶,要是小组内有成员管不住自己,旁边的同学就会悄悄提醒他。一段时间后,课堂上学生争着发言的多了,抢着板演的学生多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由此可见,只要略微变通,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微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和作业赛跑,不把作业当成负担
调查发现,一些积极的学生总喜欢提前写作业,他们会巧妙利用一些“边角料”的时间提前把作业认真写完,还能从中体验到和作业赛跑的乐趣。针对学校实行错时离校的现状,笔者就建议学生在等待离校的时间完成当天的作业。有的学生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后,又会问下一天的作业,对此,笔者也会提前告诉他,并在接下来这一天告诉他可以不用写作业了。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惬意,并激发他做作业的积极性。比如,在长假来临前,为避免学生“军心涣散”,笔者便许诺道:“如果这两天课堂上你们表现好的话,我就少布置甚至不布置假期作业。”学生听后一片欢呼,都纷纷表示要集中精力听课。事实上,虽然学生的假期作业少了,但他们总的作业量是没变的,只是在节前已经提前完成了。可见,只要调动学生提前写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和作业赛跑,他们就会切实感受到写作业原来并不难。
四、創造生动课堂,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进来
因为练习课不像新授课那样具有挑战性和新鲜感,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心不在焉,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就要在“趣”上下足功夫,设法使练习课翻陈出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采用这样的迂回战术:在教学形式上多动脑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中。
1. 指名板演,不墨守成规
当教师发现要求板演的学生很多时,可像抽“幸运观众”那样抽学生作业本,抽到谁谁就是“幸运学生”,并将本次板演的机会奖给他。这样,学生就会充满期待,而且会认为这种随机抽取的做法比较公平。有时,笔者还会用“击鼓传花”的方式确定解题学生,虽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证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都学得很快乐。
2. 给习题穿上游戏的外衣
多数学生都认为,判断题做起来很单调,有时还会出现会做的学生不想说,不会做的学生等着别人说的情况。比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笔者在教学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是否正确时,就在课前把几个竖式分别写在一棵棵“大树上”,并且还在树干上立了一只“啄木鸟”,通过创设“啄木鸟治病”的情境,增强题目的趣味性。又如,在口算教学中,笔者又把口算题写在卡通型卡纸上,谁答对了就把卡片奖给谁,就这样,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他们都积极抢答,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在课前做足功夫,多花精力备课,备学生,投学生所好,或打破题型结构、设置悬念,或加入必要的故事情节,将练习巧妙地揉进去,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事实证明,即使学生此时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努力克服,且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 使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练习课中,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营造丰富、生动的数学学习氛围,赋予数学学习活动以鲜活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不但会感觉到数学的亲切,更会对此产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练习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实现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多动脑,多用心,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地迂回,就可以实现“良药不必苦口”,就会取得“磨刀不误砍柴工”之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