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017-11-15袁敏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泰迪玩具习作

袁敏

【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这个活的泉眼中去发现、去感受,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文章从“冲破约束,发现生活;关注细节,再现生活;提炼归纳,思考生活”3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习作教学;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093-02

目光聚焦到当下的语文课堂,审视作文教学,我们发现,不仅学生对于写作望而生畏,习作课教师的心情也颇为复杂。看看学生的习作,不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就是假话一堆、内容空洞,或者是摘抄大段的名言名句,有的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让人读后啼笑皆非。学生的习作着眼点严重缺乏新意,除了搀扶老人过马路,就是放假回老家。这样的作文,就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已,根本没有真情实感,更谈不上感染读者了。

写作不仅仅是动手,它更需要调动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刺激人的神经,从而打开人的记忆库,进而触及人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基于这一点,小学习作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习作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习作——生活”的循环。

可见,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这个活的泉眼中去发现、去感受,融合自己的想法,最后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脱离了生活的本真,文章也会枯燥乏味,只有全心与生活对话,接纳生活、了解生活,积极发现生活的善与恶、美与丑,大胆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才能还原生活的本來面目,真正实现生活教育与作文教学的高度融合。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写真事、抒真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生活化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冲破约束,发现生活

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但如果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期,教师便洋洋洒洒地传授各种写法,那么不但不能使学生感觉轻松,反而会使得他们越来越害怕写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写法和技巧,而是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心情,用文字来“随意”涂鸦。

记得“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玩具宝贝》的作文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写作范例,结构清晰明了,在笔者的指导和范文的启发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门道,写起来得心应手。但学生的写作思维却被教师的分析和范文的引导禁锢了,每一篇习作的结构相似,开头和结尾千篇一律,作文几乎是一个模版复制出来的,所有的玩具都失去了自己的灵性。于是笔者决定再给学生上一次《玩具宝贝》的写作课,让学生忽略范文,先说一说自己和写的这个玩具之间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记忆的闸门打开了,讲述着和他们的玩具之间开心的事情或难过的回忆。趁着学生的劲头十足,笔者鼓励他们记下自己刚才的所思所想,当作生活的纪念。教室里,学生埋头写了起来,除了少数学生在斟酌用词外,大部分学生都是一气呵成,40分钟以内,文章都写好了。当看到学生和玩具之间发生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时,笔者也和他们一样,真心喜欢上了给他们带来了喜怒哀乐的玩具宝贝们。

有一位学生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在大人的眼里,我的淘气玩偶并不值钱,可是,它是远在天堂的奶奶送给我的最后一件礼物了,所以,我会好好地待它,我们永远在一起。”她告诉同学,写到这句话的时候,自己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因为,她由此想到了亲爱的奶奶,这个玩具事实上是寄托了小作者对奶奶的爱与怀念。触景生情之下,文思流畅,写出来的文章怎会没有生命力呢?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是丰满的,它带给我们的绝不只是一日三餐,还有我们情感的烙印。给学生写作提供足够的空间,开放他们的视野,他们便不再拘泥于常规,能够自由自在地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生活。

二、关注细节,再现生活

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开展生活的教育,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他们通过生活的磨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习作再现真实的生活。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看图写文,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而想象力需要一定的生活基础,凭空、漫无边际的乱想,写到最后会离题万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你在家喜欢做什么”“你喜欢和谁一起玩”“你印象最深刻的童话(神话)故事是什么”和“想想你的生活,你最想有什么改变”等问题,请学生思考。

经过引导,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原来有许多值得写的东西,不再胡乱编造了,他以自己的玩伴泰迪作为看图作文的主角,写到:“我们一起喝下了这杯自制的饮料,味道很怪,当然,我也喂给了小奇。结果,陈东变成了老太太,张小琴变成了一个男孩子,我却没有丝毫变化。再看看小奇,天啊!它不见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长着翅膀、身上发光的仙女。仙女正笑吟吟地看着我们,她的眼神很熟悉,带着一丝顽皮,脑袋还左右摇晃了一下,竟然还用着尖细的嗓音一一叫出了我们的名字……”因为这位学生和他家的泰迪小奇感情很好,一起生活有好几年了,写着写着,他不知不觉就刻画出泰迪平时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泰迪注视着小主人的眼神。此时,在他的笔下,是一位具有泰迪特点的仙子,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它的根本还是来源于作者的生活,来自于作者对泰迪的观察。读着读着,传神地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童趣。

只有学生对生活具备了真切的感受,用自己的纯真之心去体验生活、关注细节,才能抒发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直接情感。

三、提炼归纳,思考生活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在生活中,帮助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积累素材,对他们的写作有着极大的助益。如一次有趣的实验、一场精彩的演讲、一次难忘的竞选,抑或是美食美景、亲友聚会,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体验。但是,如果只是停滞在写实这个层面上,没有自己的思考,文章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味,对于学生的写作是相当不利的。我们知道,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但意蕴丰富。一般来说,诗人先尽情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由景生情,情由心生,抒情才是作者吟诗写词的真正目的。

例如,“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次习作《我的六年级》是记事作文,仅仅写出事情的经过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提示:这一件或几件事为什么会令你难以忘怀?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使他们了解到写出事情带给自己的感受才是文章的重点。然后,学生按照归纳法,将自己平日里的生活素材进行罗列和整理,主动思考需要哪些素材,删掉那些联系很少和毫无关联的素材,以便集中材料为文章主题服务。只要素材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明确了,学生才能言之有物,写出自己的切实感受。

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如能这样,作文教学就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我们尚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泰迪玩具习作
小熊泰迪的圣诞礼物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泰迪的球鞋
习作展示
怎样训练泰迪上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