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11-15王雯茜李柳青
王雯茜+李柳青
【摘 要】朗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但调查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目的不明确、指导不到位及梯度不明显等3个层面的问题,针对以上3个问题,文章提出4条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朗读;中小学语文;必要性;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069-02
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的必要性
1. 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朗读时,会动用嘴巴、眼睛、耳朵、大脑等多个器官共同参与记忆,相应的,朗读不仅要诉诸视觉,它还会变成一种有声的语言。实践证明,参加记忆的器官越多,刺激大脑的渠道就越多,学生对所读、所看、所听内容的印象也就越发深刻。另外,朗读通常是讲究节奏的,因此,相对于默读和略读,朗读一般是一边朗读一边思考,这种将读与思结合起来的方式节奏较为缓慢,也恰是这样的节奏与速度使学生可以有较多时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此,真正做到读中有思考,在思与读之间品读出更多内容。
2. 带动学生对课文情感的领悟
朗读不只是简单的见字读音,它还通过变化轻重、停连和语气等因素将文字进行再创造。因此,朗读可谓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无论是聆听音频、教师范读还是分角色朗读,学生都可以从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品味文本在语调和节奏方面的变化。在朗读过程中,饱满的语气、声调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有效渠道,当学生参与其中,便可以通过朗读来与文本对话,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利用朗读来进行个性化创作,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自古以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都是巨大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表明反复朗读对于提笔写作的影响十分重要。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其选文多是名篇佳作,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还应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将句子读得准确且流畅,渐渐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语句都印在脑海中,从而于潜移默化间提升语感。时间长了,学生便能流畅、准确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通常情况下,在教学中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较强,写作水平也较高。
二、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目的不明确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教学指令时,没有有意识地确定每一次朗读的目的,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不清楚每一次朗读之后有哪些收获和进步。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朗读指令的下达缺乏明确的目的,看似朗读频率很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很强,实则对于教学效益而言往往是费时、费力却不讨好。
2. 指导不到位
在朗读频率较高的课堂上,因为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落实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往往会忽略对学生每一次朗读的评价,即使评价,也比较宽泛、笼统,导致学生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阅读水平,也就难以取得持续进步。
3. 梯度不明显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的积极性来请他们朗读,常常是这个学生读一下,那个学生读一下,放任学生任意读之,致使阅读呈现机械、重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学环境很自由,但其实任务群之间没有以一种层层递进的形式支撑整个课堂,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层级性。由此,不同的朗读教学任务就可能会存在目标价值重叠的情况,从而降低教学效率。
三、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1. 做好朗讀示范
语文阅读教学课离不开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有时,教师会选择在教学伊始就进行范读,这主要是为学生纠正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帮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如果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不够高,也可以换一种方式为学生展示范读,比如,选择一段优质的朗读音频在教学中播放,就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故意读错,以一种逆推式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失误,使学生加深对重难点字词的记忆。
当然,无论是亲自范读还是选择以播放音频的方式范读,教师都应该认真做好有关朗读的备课工作,在上课前反复练习,保证字词读音、停连轻重等准确恰当,从而在学生中产生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实现正确朗读。
2. 丰富朗读的形式
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丰富朗读教学的形式,这不仅包括学生齐读、赛读、演读等形式,还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在朗读过程中作为背景音乐,从而充分地感染学生的情绪。除普通意义上的朗读之外,现代语文教学中还兴起了一股吟诵热潮,即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吟诵诗文,比如陈琴、赵志祥,他们在教学中就用一种有节奏、有韵调的方式朗读诗文。事实证明,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通常可采用此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了解诗词的句读、格律、意境等。
3. 关注朗读的评价
不可否认,对课文有深入、细腻的理解可以增强朗读的效果,相应的,在朗读过程中把握好停连轻重,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意蕴,因此,理解和朗读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在朗读中存在问题,究其根本,其实是对课文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在学生朗读后进行评价,应注重思考问题存在的缘由,比如,学生在朗读《将进酒》前半部分时,语气平淡,声调低沉,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对于这首诗的朗读语调拿捏不到位,更说明学生未完全体会诗人李白那种潇洒不羁的情态,因此,教师评价时应该尽量避免选用笼统空泛的评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深入体会,从而实现以“悟”促“读”。
4. 明确朗读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不同的朗读任务赋予其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始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主要是为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接着教师范读是为了解决学生朗读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最后采取“开小火车”的形式朗读课文,则能够达到检测全班学生朗读情况的目的。
其次,朗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提问。比如,有些学生基础薄弱,就可以通过他们的朗读情况来查找课文的重难点字词,达到基本的字词教学目标;有些学生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语文基础较好,便可以在纠正字音环节后让他们范读,以期达到读通、读顺课文的目的;最后在理解课文情感时,便可以挑选有朗诵才华的学生范读,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之,朗读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避免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朗读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合情合理的朗读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真正实现有感悟,并深入理解课文。
参考文献:
[1] 蒋光明.朗读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32-34.
[2] 于龙.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8):73-79.
[3] 刘鑫.课改背景下语文朗读教学中的美育价值及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4] 张昌龄.朗读,语文教学中的金钥匙——浅淡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J].学周刊,2014,(10):1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