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2017-11-15姚月婷
姚月婷
【摘 要】琅琅书声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朗读形式、朗读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力求真正发挥朗读教学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056-02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感。那么,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一、多样化朗读,读出兴趣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变化朗读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避免朗读的枯燥乏味,让朗读成为教学中的精彩环节。
1. 示范朗读,激发感悟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应重视示范朗读,让学生通过领略教师朗读时语气、语调及表情的变化,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例如,绘本课《爱心树》,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到:又过了很久,那孩子又来了。“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坐在我身上休息吧。”于是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故事结束了,画面定格在了这里。男孩已经是白发苍苍,一身疲惫;他就坐在这棵原本挺拔的老树墩上。学生听了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甚至落泪。这是对教师范读的最好的肯定。
2. 比较朗读,强化感悟
比较法是常用的方法,通过增减词语和换词语比较,让学生明白原句的好处,增强语感。例如,《沉香救母》中有句话:“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为了让学生读出父亲的担心,教师把这句话改成:“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对付不了他。”让学生比较朗读。在比较朗读中,学生体会到反问句式更能表现出二郎神的心狠手辣、神通广大,父亲担心害怕沉香会有危险。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感悟显著提高。
3. 边读边想,加深感悟
宋代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就是强调阅读中“想”。在朗读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去寻找答案和体会感情,使学生就有目的、有兴趣地去朗读。
例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教师提问:第一、二自然段中,从哪些句子可看出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大家一下子就找到了: “夜深了”“一阵阵”“一线线”“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等关键词句。因此,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了夜深了母亲一针一线地给孩子缝衣的辛苦和盼望儿子早日回来的心思。
二、注重朗读方法,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会反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事实上,很多学生有时不能完全理解,以至于无法运用到具体的朗读中,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具体可行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他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落实到细节。
1. 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语文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一般先进行示范朗读,然后请学生来说一说哪些字音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学生一般都会从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边音和鼻音这几方面提醒其他人注意。教师针对学生读错的地方重点纠正、指导,让学生发准易错音。
其次,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音变现象。例如,“一”和不同的字搭配,它的读音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可以读第一声,也可以读第二声,还可以读第四声,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感悟区分。因此,对于汉字读音的音变现象,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先自己感受,若学生不能体会出来,笔者再进行范读,让学生感受规范的语音。
2. 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流利地朗读首先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添字、漏字;其次,要求学生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最后,要求学生把文章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然而,低年级学生有时候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汉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造成读错字或者添字、漏字的情况。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读错了想要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指导他们如何朗读长句。
例如:“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己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这一句话,可先将句子划分为: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己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根据划分的停顿,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除此之外,笔者也重视不同标点在句中的读法。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五》中,笔者教授学生关于标点的儿歌:“句中有停顿,加只小蝌蚪。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疑惑或发问,耳朵坠耳环。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学生根据儿歌,明白了不同标点的作用和朗读方法,文章读起来也更有感染力了。
三、课堂随机生成,多元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朗读效果,教师要对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有效、合理、恰当的评价。
1. 教师评价
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自身朗读情况的认识。
(1)结合语境评价。教师应结合文本语境评价学生朗读。如《狐假虎威》中有一句: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一位学生读完后,教师问:“这是扯着嗓子吗?扯着嗓子问应该是怎样的?”再让另一位学生读,果然该生声音变大,扯着嗓子读出了狐狸当时的语气。在评价时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提示语,不仅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指导作用,还能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氛围中。
(2)利用修辞评价。教师要运用修辞方法艺术评价学生的朗读。例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句比喻句: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说:“小蝴蝶们,你们读得真美,老师好像看到了一群五彩斑斓的蝴蝶。”这一评价采用比喻的方法把学生比作课文中蝴蝶,巧妙地告诉学生她们读得很到位,读出了蝴蝶的美。
(3)使用幽默语评价。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会走路的树》中有一句:“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一位学生读的时候声音很小,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教师听后这样评价:“你读得这么小声,哪里是激动得叫起来呀,这分明是害羞的样子嘛。”大家听了哈哈大笑,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领悟了该如何读这句话。
2. 自己评价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促使学生思考,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例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学生读到“我可等不及;我也等不及;我还是等不及”这一句时,语气一次比一次着急。教师相机询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回答:“这样朗读,可以更好地把猴子没有耐心、急于求成的心理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在自己思考后朗读出来的,很好地体现出了猴子的个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 相互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能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缺点,提高朗读水平。低年级朗读教学要注重教师示范,让学生多维度掌握评价技巧,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从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觀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以读促讲,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 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