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教育浅析
2017-11-15李玉
李玉
摘 要:问题学生在中小学教育中非常常见,而中小学往往是纠正问题学生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文章作者就此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进行粗浅的探讨,希望对教育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心理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往往会碰到部分学生管理教育难度很大的情况,常见问题有顶撞老师、不遵守课堂纪律、小偷小摸、撒谎、好动爱挑事等,这类学生往往称之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缺乏亲情关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重要的方面。教育好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改造问题学生本人,同时对于班级整体风气的养成也极其重要。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重视问题学生的教育,要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全部的爱心投身到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中去,积极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问题学生的教育改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介入时间越早,取得的效果越明显。小学教育阶段的作用尤其突出,学生在这一阶段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个人的独立性也刚刚萌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也比较容易介入改变。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充分重视每位问题学生的一举一动,合理适时地给予帮助,使孩子们都能健康地成长。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大量事实证明,问题学生的心理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在问题学生身上,正确与错误、思想与行动、愿望与现实矛盾统一地存在于学生身上并引发各种心理冲突,并通过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较为常见的几种矛盾主要有: 一是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从表面上看,许多问题学生毫无羞耻心,对批评教育的抵抗力极强。实际上,他们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老师给予他们的大都是批评、指责、处罚,很少有表扬、鼓励、肯定。基于教师的种种行为,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甚至反受伤害。于是他们用一种极端的形式——自卑感表现出来。 二是渴望理解与疑惧抵触的矛盾心理。问题学生对老师、同学怀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并怀有防备心理与敌意,存在疑惧心理。他们把老师的关心看是“监视”,把同学的夸奖说成是“讥笑”。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师生之间产生感情隔阂,教师的教诲难以入耳入脑,甚至被曲解,学生因而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加快了不良道德行为的发展。三是有改过愿望与管不住自己的矛盾心理。即使品德不良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都有一个改过自新、做大家喜欢的人的美好愿望。四是想做好事又分不清是非的矛盾心理。问题学生也想好好表现,尤其是在老师的教育下,也想得到老师的看重与表扬。但由于他们分不清是非,便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应当树立信心,充分认识,制订较为合理的教育计划,与家庭共同实施。教育的根本在于感情,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热爱学生感情,只有带着爱,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同时,教师要讲究教育艺术,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 :①常规应对法,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告诉学生对错和原因,重在诱和导,诱就是启发,导就是引导。事实要准确、充分、有力,道理要恳切、透彻、明白。②积极信任法,大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考验,从而矫正不良的道德行为。③时机切入法,利用以下时机重新树立学生形象,一是新的开端、新环境。例如,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始,转入新校、新班,换了新班主任、新任课老师,等等。这时,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希望得到周围人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改变自己的形象,恢复自尊,这是教育的好时机。 二是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获奖、受处分、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以及精神或肉体处于痛苦状态时,如能恰当利用,也能必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应当因人施教,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对学生怀有真诚的爱心和深厚的感情。同时要有恒心、耐心, 不要指望立竿见影、一劳永逸,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改变它并非易事。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有社会、家庭、学校多种。因此,要综合治理,实施立体化教育,把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教育力量协调起来。对于某一方面问题特别明显的学生,应当深刻剖析,重点对待,建立与家庭有效的沟通联系,多管齐下纠正问题学生。
参考文献:
[1]高 军.“希望教育”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3-145.
[2]罗建国,黄迪皋.试论“問题学生”的教育及转化原则[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6):69-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