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遇见
2017-11-15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那天,师德光主任照例收到了来自历届“内高班”学生的短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选择了“内高”,是我们这一生最理智的选择;遇见了您们,是我们这一生最幸福的遇见。
温切姆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内高班”学生的心声,但更是“内高班”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心愿——他们的所有努力,就是要使新疆学生的内地学习之旅,成为他们生命中一场最美的遇见。
给远离家乡的孩子另一个家
从新疆各地到北京,最近的也有两千多公里,远的要四五千公里。但是新疆“内高班”的孩子们并不孤单,因为在北京,他们有另一个家——
这个家里有他们自己的清真餐厅,有从新疆请来的厨师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九中“内高班”的内派老师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个学生因为第一次离开家,学习又感觉吃力,再加上生病了,就给父母打电话说想回新疆。他的父母来了,看到食堂的饭菜,对他说:“我不让你回去。在这儿上学,学校什么都给你买好了,校服一下就发了5套。还有这么好的饭,你在家的时候,你妈妈也不能给你准备这么好的饭。如果学校能同意,我也想来这里上学呢!”
这个家里有跟新疆父母一样关心、照顾他们的“北京爸爸”“北京妈妈”。被学生称为“师爸爸”的師德光主任,从迎来第一批新疆学子开始,他7年如一日,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每天晚上看学生们用完晚餐后才离校,并随时待命。每有学生生病,不管白天黑夜,他必定要和学生一起去医院,和老师们分工带学生检查、办各种手续,然后守在手术室外,直到亲眼看见学生从手术室内平安出来。近几年,他还兼任了司机,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带学生到各大医院诊治。被学生称为“徐爸爸”的徐华是潞河中学的校长,他把自己平时写文章发表的稿费、外出讲学的劳务费都攒下来,放在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等到年底都拿出来,让会计去银行换成10元一张的零钱,每个学生20元,他亲手放在经过专门设计、写有祝福话语的红包里,在春节团拜会上亲自发给学生。“我也有孩子,每当春节的时候我都会给孩子一些压岁钱。这些新疆来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我给他们发红包就是表达这样一种心意。”
在这个家里,新疆学生享受到更多人的关爱。无论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还是汉族的春节,校长、新疆部领导和班主任,都会在学校跟学生一起庆祝,上级领导也在过节时来慰问学生们。除夕那天,九中“内高班”更是热闹,林乐光校长会携学校全体校级干部以及内高班班主任跟学生一起过年,一起吃团圆饭,包饺子,看春节晚会,跳舞。过了夜里12点之后,领导和老师们才会回自己的家,陪伴自己的家人。
四年的“内高班”生活给学生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们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为之自豪,也时时想念。一位在信息技术大学上学的学生前几天就发了一条朋友圈:“突然想到九中的校园太美,九中的饭太好吃了。”配的图是一只拿着U盘的手。那个U盘,是九中“内高班”的毕业纪念品。
不过,有人得到就有人失去。谷晓光老师三岁的儿子对自己的爸爸恐怕是不太满意的。
谷老师是九中“内高班”的“元老”,已经从高一到高三带完了两轮。带高三的时候,他每天晚上都到学校给学生义务补课,从第一学期的11月,一直补到第二学期的高考之前。所以,他和三岁的儿子就形成了这样的对话模式:
“爸爸你今天晚上上班吗?”
“你能让我上班吗?”
“不能,不能让你上班。”
“为什么不能?”
“爸爸你要和我玩。”
“爸爸下班了再陪你玩。”
“你要陪我玩一会儿才能让你上班。”
每次,谷老师都要跟孩子说好听的,承诺“等爸爸回来陪你玩汽车”或“等爸爸回来给你讲故事”,把孩子哄高兴了再脱身。
如此重复的效果就是,现在谷老师没去补课,儿子还是每天都会问:“爸爸你今天晚上上班吗?”
做他们的守护天使
尹朋老师是一位体育老师,他皮肤黝黑,身材健壮,说话直来直去,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糙人、“纯爷们儿”。可是在面对学生时,他心细如发,照顾学生无微不至。三年来,他带过一百多个新疆学生,提到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他都能马上说出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连续几年的大年三十,他都牺牲了陪伴妻子和女儿的时间,跟校长们一起,陪着新疆班的孩子包饺子、看春晚,跟孩子们一起笑,一起喊。对他来说,这些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但作为男班主任,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班里女生多,遇到一些生理上的不适时不好意思跟老师说,然而,尹老师并没有就此不闻不问。如有一个女生来北京后出现了月经不调的问题,尹朋老师知道后,就去附近的医院打听哪个医生是专门治疗这种病的,并问好出诊时间,回来告诉同组的女老师,让她带学生去看。尹老师知道玛依拉的胃不太好,在回新疆前,特意叮嘱她不要吃方便面,还买了八宝粥和烤馕让玛依拉带在路上吃。
高一刚开学还不到一个月,伊拉木所在的班考体能测试跑50米。距离终点还有两米时,他发现有个同学横穿跑道刚好到了他前面,那一刻喊和躲闪都来不及了,为了不撞上同学,他选择紧急“刹车”。在6秒6跑完50米的速度下紧急刹车,结果可想而知——大腿骨折了。学校领导、老师、校医一通忙碌,医院当晚就给做了手术。深夜,他手术结束被推出手术室时,发现何校(时任副校长,记者注)、师主任和内派老师还在等着,“那一刻我根本不觉得疼,当然这不是麻醉的作用,而是另一种感觉在心里。”伊拉木说。
住院半个月,伊拉木的病床前就没断过人,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来看他,各种营养品都快堆不下了。出院后在学校休养期间,来看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第二年的10月底去医院拆钢板时,伊拉木都没告诉家里人,就在师主任、马大夫和内派老师的陪同下再次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后才跟家里人说了这件事,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手术很顺利。之后出院回校休养一个月,也没让家里人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照顾下很快就恢复了,扔掉了拐杖。endprint
回想往事,伊拉木没有强调骨折和手术的痛,而是几次说起陪着他手术、照顾他的领导和老师们,说起何校握着他的手鼓励他,说起自己在九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因为这样的感受,汉语功底不算很好、看上去也有点腼腆的他,竟然一口气在手机上写了几百个字,最后补了一句:“说多了,一提九中就有点激动,理解一下。”当然,必须理解,太理解了!
身为新疆部校医,马传军大夫不仅要帮生病的学生联系医院、寻医访药,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这不,学生一开学,她就开始进行教育了,包括反复告诉学生不要穿校服睡觉;教给学生枕头怎么枕;什么时候能洗头,什么时候不能洗头,洗头后要注意什么;喝热水不喝冷水,热水接到杯子里怎么小心不要烫到……
“从学生来学校开始,我24小时开机,心是放不下来的。电话一响,哪怕洗澡也要赶紧接听。这是责任,我没办法放下来。”
这样事事操心的马大夫,难怪会被人说是学生的另一个妈妈。
不只是生病时的爱护,“内高班”老师还特别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
有一個来自和田的女生,家庭条件不好,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去年父亲又去世了,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反应很激烈,之后一直情绪低落。她的班主任王聪聪老师悄悄帮助她,每个月都从网上给她买生活用品、牛奶、零食等,还给她买了鞋,让她对同学说是家里寄来的,不让她因为缺少家庭的爱而自卑。古尔邦节到了,考虑到她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外出购物,王老师又偷偷给了她点零花钱,让她跟同学一起出去买点东西。一年过去了,这个女孩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有的学生说,北京是天堂,北京学校的老师是天使。因为,老师们呵护着学生的情景,确实像歌里唱的那样:“你就是我的天使,保护着我的天使,从此我再没有忧伤……”
给他们一双隐形的翅膀
张丛敏老师一直担任预科班的班主任。她说,预科班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上帮助学生尽快和内地的高一衔接,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对他们的一辈子负责。有了好习惯,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长远,走得更好。
所以,张老师虽然是数学老师,却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每天早读时间,她会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书,分享书中的故事和感受。她说,学生自己读出来的道理,比听老师说教更愿意接受。
同为数学老师的谷晓光,也同样倡导读书。他的做法是,每天在数学课上用5分钟让学生读书,按学号轮换。每个学生在黑板上介绍一句名人名言,用自己的话,结合身边的事谈感悟,谈自己受到的启发。这样,每个学期每人能轮到两三次。
这样的读书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多学生刚来时不能用汉语交流,经过预科的学习后大部分没什么问题了。尤其是近几届学生,多数能用汉语写文章,有些学生还能用汉语写诗、演讲。另一方面,学生们对汉语不抵触了,有的新疆学生之间也会用汉语进行交流。九中新疆部的一个学生参加辩论赛,竟然被评为北京市中学生辩论赛的最佳辩手。
在红螺寺中学工作生活了37年的王万仁老师,把新疆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学生们迷茫时找他指方向,思乡时找他解乡愁,困惑时找他开阔思路,学习累时找他谈心、解压。在王老师去世一周年学校祭扫时,王老师的忘年小友——内高生李彦萱同学把给王老师的信放在了他的墓碑前,其中写道:
“我想告诉你,这一年里,我真的很乖:我每天努力地读书;我每次积极地交朋友,所以现在有一群一辈子都不想分开的挚友;我每周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我学会用温和的语气和父母通电话;我每次都会克制自己不吃泡面,保持健康身体;还有,我每次感恩帮助过我的人……我真的做到了,从我答应你的那一天。”
2010年10月,潞河中学“内高班”的麦麦提敏写出了第一首汉语诗《绝望的城市》。他把这首诗给预科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王美群看,王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建议他投稿。在王老师的鼓励下,他把那首诗投给《民族文学》,没过多久,就收到了《民族文学》编辑的来信。
受到鼓励的麦麦提敏自此开始了诗歌创作。学校文学社的张丽君老师读了麦麦提敏的诗以后,拿着他的本子立刻去找徐华校长:“这个孩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才华,有可能的话,给他出版诗集吧。”校长看了麦麦提敏的诗,内心很震撼,透过一行行的诗句,徐华校长看到了一颗可贵的金子般的心——善良,真诚,理性,博爱。徐校长说:“我感到由衷地惊喜,也感到无限地欣慰——这是我们的90后,是有深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90后!身为校长,我有责任为这个孩子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也有责任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收获更丰硕的成果。”于是,在一个特别的充满爱的日子里——2012年2月14日(情人节),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麦麦提敏的第一本诗集《返回》。同年,《诗刊》第四期刊登了麦麦提敏的组诗《风的故事》。麦麦提敏的诗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还被评为了“全国十佳小作家”。
老师们的种种努力,就是为了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好的习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爱心,让这双翅膀带他们飞,给他们希望……
(未完待续)
编辑 _ 王雪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