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2017-11-15游嘉瑞福建省游酢研究会会长
文/游嘉瑞 福建省游酢研究会会长
论游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文/游嘉瑞 福建省游酢研究会会长
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二三子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然)为著。明代学者苏章的诗句:“若非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公正地评价了游酢开闽学之先河的历史功绩。
游酢在理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历史五千年,前有孔孟之道,后有程朱理学,理学源于河南洛阳“二程”(程灏、程颐)游扬。而程门立雪,道学南移,传之罗从彦,罗传之李倜、李传之朱熹遂集“诸儒之大成”,而成就程朱理学。
游酢(1053一1123),字子通,改字定夫,号广平,因筑草堂于故乡豸(至)山之鹿,为豸山考生,北宋建阳县禾平里(今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长坪村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历官萧山县尉、河阳知府、泉州签判、和州知州、汉阳知军、监察御史、太学博士、府学教授等,又历舒州、濠州而卒,享年71岁。追封朝大夫,赐文肃。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从祀孔庙。游酢著作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豸山粹言》等。现存有《游文肃文集》8卷和《游豸山先生集》10卷,其书法墨迹遗存编入《中国书法大字典》中,为宋代五大草圣,清乾五十二年监庵石梁集,文永堂木板《草字汇》,汇集历代草圣中,宋有七大草圣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游(酢),今福建省游酢文化研究会编辑《游酢文集》、《游酢新论》。
立雪程门
1093年冬天,年过四十已登进士第的游酢携着杨时,前来拜师理学大家程颐。《词海》词条为“宋游杨初见伊川,伊川螟目坐,二子待立不去,既觉,谓子曰:‘贤辈犹在此乎!’命之退,出门,雪深三尺矣。”程颐以“吾学南移矣”为送程。“立雪程门”是九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儿女尊师重道的第一次典范,但一场简单的拜师场面有许多的误解,一个经典的典故有不少传误。首先,立雪程门是屋内不在屋外。是拜师于程家门下之意,而不是拜师程门门外之解。美丽“冻”人之说,却牺牲了游、杨、拜师程门之禀性,程颐与游杨若九泉有知,当不晓得是喜还是悲!其次,立雪程门是双而不是单,何况杨时是游酢之荐领。现在有的把道学南移授予杨时立雪程门不提游酢,这是天大的错误。游酢幼年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过目辄成诵"。他20岁左右便与程颐结识,说“其资可以适道”,游酢比杨时早九年接受“二程”理学。千古传唱的“立雪程门”绝不能忽略怠慢游酢公,更不能亵渎游酢公对老师至死不渝的感情。游酢高才善学,与杨时同为程门龙象。只因所处之时空条件不相伴,故后世甲乙之论,应还先贤之公道。
道南鼻祖
游酢、杨时,同是二程的高足与闽学的开创者,载道南归,设教兴学于豸山、武夷山,游酢比杨时为先道学南传,第—传是游酢传道于武夷山“水云寮”,武夷山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为迎接联合国科教文来考察,在“水云寮”还以中英文立碑为记,为武夷山评为“双遗”而增色。游酢于哲宗元符戊寅间,四十六岁的登年,筑草堂于建阳禾手里豸山之麓,居乡著述讲学于含云寺。聚而受业论道,散之传经讲学,形成风云开合,翰墨芬香的武夷理学传道书香胜境。留下诸多的水云寮、武夷精舍、南山书院、游定夫书院、豸山书院、洪源书院、留云书屋、静可书堂、幔亭书屋、石鼓书堂、止止书屋以及思学裔、岁寒轩、熙颐居、隐求室、寒栖馆、潜龙楼等等儒学之讲学论道,著书立说的场所。从而幅射八闽大地,形成一股波澜壮阔的闽学洪流,朱子集大成而就程朱理学。这首先要归功于游杨的载道南归和朱子的薪尽史传,朱熹写下了:
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
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游酢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在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理学形成于北宋,先驱是胡瑗、孙复、石介,发展者是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理学思想开始流传在北方。到了北宋后期,金人等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他们文化落后,承担不了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理学在北方生存不下去。就在中国文化存亡、续绝的关键时期,游杨等适应历史的需要,把北方的理学移植到南方,使其有继续发展的契机,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转机。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未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昌盛,应该是他们首先奠基的。事实正是如此,到了南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把中国文化推向高峰,汪洋澎湃,成为东南亚文学的象征,这是具有国际意义且十分深刻的中国文化运动,其源头活水是游酢、杨时的“道学南移”,以儒学思想为主干融合释道义理,是宋明理学家的思维模式。游酢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应该加以肯定。有人评击游酢是“祥学”,综观游酢的著作,很难找到他信仰“祥学”的言行。反而他强调要严格区分儒佛,认为二者不能混淆,例如,他说:“儒者,守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尽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释氏谓世间虚幻,要人反常合道,旨殊用异,而声可人,心可通,此其说之诊妄矣,吾道艺凯若是域,敢以管陈白。”
游酢在理学史上的贡献
游酢在传播和宏扬二程洛学,开创闽学朱熹集大成而就程朱理学有重大贡献。
游酢思想一是天理论。以“理”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隐于人心。”这就是说,理是天地人的本体,是宇宙的根源。二是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所谓宋学与汉学之分。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文化时代和两种治学思维方式。宋明儒者为学,重在发挥经书中的义理,由此产生一种学以致用,传统为现实服务的学风和思维方式。宋学的这种学凡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游酢起了中坚作用,先是二程在“经说”中竭力招商《大学》、《中庸》,在经书中的作用,接着是游酢“本其躬行心得之言,以说经”,也就是说,没有游酢等人的“既勤敷”就不可能有朱熹的“芟柞而耕获”。游酢对经书的诸多新的见解,朱熹在《四书集注》和其他著作中多有采用。朱熹《学而》篇,所记多务本之意,乃人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务也。翻开朱熹的《四书集注》等,许多言论是来自游酢。
游酢正式授业于程颐门下,“问学日进”得“理学无宗”,对程氏洛学进一步作了发展,游酢理学思想内容与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养论。游酢对程颐的修养论进一步发挥,“理也,义也,人心之所然也。”“大学自诚意正心,至治国,平天下之一理。”说明游酢正心修身养性,并明确修养的目的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灭私欲,明人伦。游酢对程颐的“无私欲,则天理明。”的进一步阐发“唯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防上“心有所系”而做到好恶不失其正,再加以学而使人“只友善心”,故“学而”一篇,大抵皆于务本,认为去私欲明人伦是务本。
三、仁学论。仁学论与修养论去私后明人伦是统一的,程颐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序而不和。”游酢在这方面也阐发了自己的认识,游酢说:“仁者诚而已,无伪者也,何有于巧言?仁者,散而已矣,无谒也,何有于令色,巧言入于人为,令色归于论,其资与木纳反矣,宜静于仁也。”现游酢识仁是源于二程,但见解较二程远大深刻。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从宋元明清人的评论看游酢在理学史的地位和作用。游酢老师北宋大理学家程颐赞美游酢说:“清德重望,胶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南宋理学家、宰相真德秀赞游酢:“惟公道盛德尊,缅怀遗范,可效可师,朝夕恪恭,庶几万一。”南宋理宗皇帝给游酢的御赞:“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伟载圣道,允载南传,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联有赖焉!宝祜三年,赠游酢。”元人林兴袒刻石论游酢:“定夫公衍理学,启迪后来,多本躬行,心得之奥,不在文学之烦。”明人刘童颂游酢“师事伊始,道传南闽,泽占天下,足党斯文。”“德器粹然,高出群类,立雪程门,吾道南矣。”“白简朱衣,早振风纪,贤哉美名,流芳百世。”清人端拍也赞曰:“……载道南来,创建州理学之始,其时接迹而兴者,若胡刘朱诸贤后先相继,是吾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中并称者首推建郡实自文肃君开春先也。”
综上所述,游酢在理学史上特别是对洛学南传和发展,对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台闽学体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游酢是连结同闽台文化交流的平台
游姓创立于周期,是姬氏的后裔,子游是游氏始祖,即郑相国游氏历代繁衍入学入仕者众。后来,黄巢起义,兵荒马乱,游氏入闽始祖游匹至游酢绎历九世。游酢后裔遍布中华大地,尤以渡海台湾数百年繁衍生息,至今有17万之多,均以游酢后裔为荣,福建省以游定夫书院、立雪书院与台湾广平祠(堂)为交流平台,互动数百次,数万人,成立了福建省游酢文化研究会会长游嘉瑞,先继召开了四次闽台游酢文化研讨会。
游嘉瑞五登宝岛台湾,实现“姓氏文化破冰之旅”后,在台湾召开了二次“海峡百姓论坛会”和二次“闽台游酢文化研讨会”都取得圆满成功9大会展示了游酢文化研究成果,反映了游酢文化研究新水平,成为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载体,也是两岸亲情沟通与文化认同的桥梁。走基层,通百姓。同时,也不乏接触政要人物。游锡垄以宗亲身份在广平祠(堂)会见游嘉瑞宗长。实现了台湾游氏与福建游氏族谱对接,游锡垄说:“不管我们政见如何,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还是姓游,我还是游酢后代。”
为把游醉研究引向深入,相继成立了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分会,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游氏委员会。出版发行了《宋·游酢文集》、《道南看豸山》、《游酢评传》、《游酢新论》、《海峡姓氏·望族游氏》并出版了《游酢研究》等刊物。
正是:游酢研究搭平台,台湾宗亲纷纷来寻根闽祖蹈海峡,血缘亲缘红花开。
今年是游酢诞辰960周年,我们纪念他,应进一步研究他的理学思想,为政惠民的风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