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中的青春书写

2017-11-15冯莉莉

电影文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林道静沙鸥加林

冯莉莉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一、革命年代的战火青春

在战火硝烟的年代,青年作为战斗和革命的有生力量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在和平发展的年代,青年又作为创造和推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承载着民族的梦想,当这类重要群体逐渐进入电影创作领域后,青春题材的影片应运而生。[1]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许多肩负时代使命、展现时代特征的青年形象活跃在银幕之上,青春题材的影片也因饱满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电影人的关注及观众的喜爱。

自20世纪初以来的半个世纪间,青年一直被视为担负着救亡图存、民族崛起重要使命的社会群体,在“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感召下,无数青年投身拯救民族危亡的战争中,这些革命年代的战火青春也通过电影呈现在民众面前,带来震撼心灵的感动与鼓舞。影片《青春之歌》改编自著名女作家杨沫的同名小说,由中国早期著名导演崔嵬、陈怀皑执导,由谢芳、于洋等人主演,于1959年出品,影片围绕女主人公林道静走上革命之路这一主线展开故事。林道静出生在地主之家,被地主霸占的母亲在生下林道静后便投河自尽,自幼孤苦的林道静在后母的欺凌下成长,在得知后母迫其嫁人后也萌生了结束生命的想法。所幸的是,林道静被余永泽所救,在极其孤苦的境遇中,林道静选择了嫁给余永泽,但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尽如人意,余永泽的官场哲学和市侩理论使拥有进步思想的林道静越来越无法忍受,两人的婚姻生活风雨飘摇。林道静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时值广大爱国人士投身抗日救国,原本拥有一定进步思想的林道静也逐渐受到救亡图存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结识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后。卢嘉川送给林道静许多革命书籍,在这些书籍中,林道静逐渐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宣传进步思想,而这也使林道静与丈夫余永泽彻底决裂。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推进,林道静多次为革命身陷囹圄,包括卢嘉川、郑瑾在内的身边的同志也相继牺牲。而身心的磨难和同志的鲜血却没有使林道静退却,反而更加坚定而成熟地投身革命,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投身一二·九运动之中。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并不是一位“天然”的共产党员,她曾在家庭的不幸中表现得懦弱胆小,也曾在婚姻之中选择放弃独立和自我,但在先进思想和同志们的影响下,林道静逐渐意识到了战争年代青年的责任,逐步成长为一个坚毅而勇敢的革命战士,这种成长的过程为林道静这一银幕形象的战火青春倍增色彩,从而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同样改编自同名小说的革命影片《风声》上映于2009年,由陈国富、高群书执导,周迅、李冰冰、张涵予等人主演,这部影片取得了超过2亿元的票房收入,可谓讲述革命故事的影片中的优秀代表。影片《风声》将革命故事的背景置于汪伪统治时期,为了在汪伪政府内部找到多次组织并实施暗杀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老鬼”,汪伪政府将顾晓梦、吴志国等能够涉及高级机密的几人囚禁在别墅之中并进行残酷审讯。为了更改汪伪政府传出的假消息,“老鬼”顾晓梦在残酷的刑罚下依然坚持迷惑敌人,最终在保全其上级吴志国的生命的同时,用自己的尸体将消息传递出去,及时终止了暗杀行动,保存了地下组织的有生力量。在《风声》中,顾晓梦是一位出身名门的青年,在革命使命的召唤下放弃了富贵安稳的生活,甘于牺牲一己之躯,她在经受酷刑时对革命信仰的执着,在拯救同志时对革命情谊的诊视无不令人动容。影片也在融入了悬疑、惊悚等现代叙事元素的过程中将革命年代的战火青春描绘得更加生动而鲜活。

二、“文革”时期的伤痕青春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的文艺创作领域随即掀起了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浪潮,“伤痕文学”也由此拉开序幕,刘心武于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和卢新华于次年创作的《伤痕》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关于“文革”十年的“伤痕”书写中,对于青年一代的创作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将青年的生活融入父辈的伤痛中,与父辈共同经历身心折磨;一种是将青年与父辈置于对立的位置之上,在对父辈伤痛的经见甚至是制造中经历着痛苦的反思。[2]上映于1981年的影片《小街》中,导演杨延晋就塑造了一位“文革”中与母亲共同经历苦难的青年形象——俞。在“文革”中,俞的母亲被打为所谓的黑帮分子,但俞并没有与遭人唾弃的母亲划清界限,而是一直陪在身心遭受巨大打击而病倒的母亲身边悉心照料。正因如此,俞也经常受到红卫兵的羞辱和打骂,甚至被强制剪去了头发,影片《小街》中的女主人公俞无疑经历了一段满是伤痕的青春。

与《小街》中的俞不同的是,影片《归来》中的女儿形象则站在了父辈的对立面。影片《归来》上映于2014年,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老戏骨巩俐、陈道明主演,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讲述了“文革”时期陆焉识与冯婉瑜悲苦的爱情故事。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近3亿元的票房收入,还入选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荣获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在影片《归来》中,劳改犯陆焉识怀着对妻女的强烈思念逃回家中,令陆焉识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竟阻止父亲与母亲团聚,并极力与这个政治上有“污点”的父亲划清界限,女儿的阻拦使日夜思念丈夫的冯婉瑜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文革”结束后,陆焉识平反而归,但此时的冯婉瑜却在精神的折磨和生活的艰难中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完全不认识陆焉识的她每日都在盼着这位“眼前人”归来,而陆焉识也无奈地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陪伴在妻子身边。影片在通过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来传递批判价值的同时,也在陆焉识女儿丹丹身上赋予了反思的意义。丹丹在“文革”这一特殊的时代中,为了实现自己的芭蕾舞梦想而与父亲划清界限,甚至将历经艰难回到家中的父亲拒之门外,使父母不得相见。在“文革”之后,在母亲对自己的冷漠和梦想的破灭中,丹丹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行为,生活在深深的愧疚与悔恨之中,而这种反思也成为丹丹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痕。

三、改革浪潮中的觉醒青春

“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很快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在以发展和开放为主题的新时代中,青年们也开始重新踏上了自我觉醒之路。在觉醒之路上有迷茫,也有奋进,而这些觉醒的青春也都被记录在了电影之中。影片《沙鸥》上映于1981年,由著名女导演张暖忻执导,常珊珊、江韵辉、郭碧川等人担任主演,呈现了一个女排运动员催人奋进的励志青春。影片女主人公沙鸥忍着伤痛参加国际锦标赛的赛前训练,不顾医生离队休养的建议执意参加比赛,但在赛场上中国女排却以两分之差输给了日本队。精神的创伤和身体的伤痛使沙鸥决定退役,回归家庭并全心支持登山队的丈夫攀登珠穆朗玛峰。然而生活却再次带给沙鸥以沉重的打击,丈夫在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后的返程途中葬身雪山,失去了生活寄托的沙鸥虽然十分悲痛,却再次振作起来,以教练的身份跟随中国女排开始了新的征战。在影片《沙鸥》中,女主人公沙鸥虽然经历着身心的伤痛,却一直坚强地生活,她与革命时代和“文革”时代的青年不同,在追寻集体利益的同时更加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正如沙鸥在影片中所言,人没有目标就没办法生存下去。

影片《人生》出品于1984年,由导演吴天明执导,周里京、吴玉芳等人担任主演,曾荣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该片讲述了男主人公高加林在时代变革中的人生抉择和人生思考,展现出在社会发展新阶段中,农村青年对城镇生活的渴望及对个人发展的追寻。影片既有对男主人公不顾一切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批判,也有对处于改革浪潮中的青年一代自我觉醒困境的反思。[3]在《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位成长在农村的知识青年,凭借自己的学识,高加林原本能够获得一份体面的民办教师的工作,然而这份工作却被村中干部的儿子挤掉了,心灰意冷的高加林决定与一直爱慕自己的村中姑娘巧珍结婚并安心地开始农民的生活。然而就在两人公开恋爱关系后不久,高加林因叔叔的升职而再次获得了离开农村的机会,成为县委的通讯干事,渴望城镇生活的高加林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份能够改变自己原生身份的工作并搬到了城里生活。在城市的生活中,工作出色的高加林结识了城里姑娘黄亚萍,春风得意的高加林完全忘记了等待自己迎娶的女友巧珍,尤其是在黄亚萍帮助自己获得了去报社工作的机会后,他更是义无反顾地与巧珍分手。正在高加林无限憧憬未来城市生活之时,黄亚萍前男友的母亲气愤于儿子被抛弃的事情而举报高加林工作任职的手续有问题,而高加林的叔叔也为了自己的前途毅然将高加林辞退。丢了工作的高加林无奈回到农村,落魄的他再次想起了曾经深爱自己的巧珍,然而巧珍却已另嫁他人,一无所有的高加林陷入了自我反思之中。在这部影片中,男主人公高加林很难被简单地定义为正面或反面人物,一方面,社会的变革给予许多农村青年改变生活、实现个人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机遇中高加林通过自己的勤奋而获得新的生活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在不顾一切地追寻新生活的过程中,高加林自私的人性却令人备感心寒,游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高加林在时代潮流和个人局限的交互影响中沦为自己悲剧人生的始作俑者,这也是影片所呈现的关于新时代青年觉醒过程中的反思价值。

四、当代社会中的怀旧青春

近年来,在中国青春题材的影片中流行起了一阵怀旧浪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都在书写着属于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这些将观众带回青葱岁月的影片也都在票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4]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于2013年,这部由赵薇执导,赵又廷、杨子姗等人出演的影片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在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的同时,还获得了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影片以男女主人公陈孝正、郑微之间的情感故事为主线,穿插呈现了男女主人公室友的青春故事,在追忆青春的过程中呈现美好、书写伤痛。影片女主人公郑微是一个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女生,在发现自己爱上了同校学霸陈孝正后便开始了猛烈的追求,而一心学习的陈孝正最终也爱上了这个与自己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女孩。美好的校园时光转瞬即逝,即将毕业的陈孝正等人都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中寻找工作,而成绩优秀的陈孝正却在爱慕自己的校长女儿的帮助下获得了难得的公派出国的机会。对于出身贫寒的陈孝正来说,这次机会十分难得,在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后,陈孝正最终选择出国并与郑微分手。多年后,衣锦还乡的陈孝正再次找到郑微并希望再续前缘,但时过境迁的他们却再也无法找回曾经纯真的青春。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所追忆的是70后的青春时光,这一代成长在市场化经济社会中的青年,在尚未成熟的青春时期,受到了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深刻影响,从而使物质追求成为价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的陈孝正正是典型的代表,在青春时期执着于物质追求,在实现追求后又在精神荒芜的困境中哀叹过往。同时,影片还塑造了郑微这一将“青春”进行到底的形象,对爱情义无反顾,为朋友真情付出,对威势从不屈膝,郑微这一形象不仅是美好青春的缩影,也承载了对于青春永存的向往。

猜你喜欢

林道静沙鸥加林
为爱出发:嫁给救命恩人,把生活过成了诗
《谁赋丹赭染鹊华》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爱情研究
——以林道静为例
心随沙鸥飞何处?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
“身体-主体”视角下的《青春之歌》
荣誉·事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