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视域下美国影片的人性欲望书写
2017-11-15刘先林
刘先林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00)
相对于东方各国乃至欧洲而言,美国在物质乃至体制和观念上都早已迅猛推进了现代化方案,在经济领域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纽约、洛杉矶等繁华大都会汇集了文化人的目光,这也催生了美国社会在物质定向意义乃至人文机制意义的“都市”(Metropolis,有别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城市”city)概念。就人文机制这一点来说,文化层面上的都市关联着美国人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乃至人际关系,而这三者都与人性欲望有所关联。在美国电影中,不乏处于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人性欲望内容。一般而言,人内心深处的各类欲望是亘古保持稳定的,那么人性与欲望在特定的时代与场域下又会呈现怎样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流露出来,是否有别于“非都市”的情境,并且,这种人性欲望与都市的交会,对电影艺术有着怎样的影响,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意识形态等原因的限制,国产电影在现代都会的表现乃至对人性欲望的张扬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美国影片无疑给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陌生的新鲜空气。因此,我们对美国电影在都市文化这一限定条件下的人性欲望书写,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
一、都市景观与人性欲望
人类主体被认为是一种“空间性单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人类的动机,所处环境以及环境的具体语境共同造就的。因此,在涉及都市文化的电影的整个叙事之中,导演一般都强调着都市空间,将其作为电影天然的叙事组成部分之一。也正是有了直观的都市景观,观众才可以较为迅捷地接受到有关叙事地点的信息,从而完成审美期待视野的构建。例如,早在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6)中,人们就不难发现机器隆隆的工厂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景观。工厂直接宣示了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存在,查理作为一个底层市民为了生存而在工厂中承受繁重单调的工作,忍受资本金的剥削这一背景也就呼之欲出了。而查理作为工人被当成一个“螺丝钉”,实际上是与他善良的本性以及与流浪女之间的爱情等体现查理尚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相对应的。都市景观对查理的物化越严重,他闪光的人性也就越可贵。如果说《摩登时代》的工厂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下的产物,那么比利·怀德的经典黑色影片《双重赔偿》则源于大萧条之后丛生的社会矛盾。电影中菲力斯和保险代理人尼夫在超市里谋划杀死菲力斯丈夫以骗取保险金并结婚的阴谋。几乎无所不有的超市成为一个典型的代表欲望的都市景观,琳琅满目的商品见证了两人邪恶的人性。
人往往在各类都市景观中疲于奔命,生活黯淡,但都市景观也同样给予人一种生活的亮彩。正如包亚明在《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中所指出的,人们在都市中度过日常生活,但也正是都市将人们拔出日常生活平庸乏味的泥淖,给予人们短暂的刺激,都市的定位是可以在痛苦、平淡空间与快乐、神圣空间之间转换的,造成这种功能区别的,实际上就是都市景观的区别。例如,在迈克·菲吉斯的《离开拉斯维加斯》(1995)中,赌城拉斯维加斯显然因其特有的都市景观而被导演青睐。在光怪陆离的赌城中,人们可以尽情地流连于酒吧、赌场乃至色情场所中。主人公本正是因为失业而打算在这个堕落、放纵之城慢性自杀。赌城各类都市景观给予了本足够的刺激,即使在与沦落风尘的莎拉相爱后,本依然不断狂欢,也在酒精的折磨下奄奄一息。在本在赌城的经历中,也不难看出人性脆弱、贪婪(如控制莎拉的皮条客)等阴暗面。
二、都市意识与人性欲望
在都市景观为角色的行为提供了具体可感的空间时,都市意识则是角色行为的基础,它关系着叙事的动机。在电影的叙事中,都市意识应该居于核心和灵魂的位置。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人性欲望是多元的,都市人在具体的环境下个性、心态也是复杂的;而从整体的角度来说,一个都市(或泛指当代都市)所盛行的、所正在悄然变迁的价值观念等也是纷繁庞杂,但又并非不可总结的。而对都市意识的梳理,便是把握上述情况的关键。
在巴兹·鲁赫曼根据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改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中,人性欲望就是与都市意识紧密相关的。在电影中,无论是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的富豪盖茨比,抑或是出身于优越家境的作家尼克,以及在矿区生活的汤姆的情妇茉特尔·威尔逊,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在纽约这个裹挟在“淘金热”中的都市里产生了对生活的幻想。“这个文化空间适宜于软弱的都市人滋生各种微弱的幻想,也适宜于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演和作秀。”对盖茨比来说,他最大的幻想就是他能够用他的财富换取黛西的爱。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富,他开始了无休止地举办盛大奢华的派对,给黛西送去一花房的花等,甚至包括后来盖茨比心甘情愿地为黛西顶罪,这些实际上都是他自我感动的表演和作秀的一部分。无论是派对、花房还是车祸,都是位于都市领域中才可以实现的。在都市这个环境中,人们得以投机无度(如电影并没有如小说一样交代盖茨比来历不明的巨额财富),也由此而物欲崇拜乃至疯狂享乐,感官放纵。盖茨比也因为都市文化而产生了某种“交易”思维,他用盛宴、喧嚣、美酒等试图交易回他失去的5年时间,他为黛西所做出的种种,实际上都是一种对黛西的爱恋目的清晰可见的索取,他给予的越多,黛西越想逃避他。同时,黛西游走于汤姆和盖茨比之间,实际上也是出于交易意识,用自己的美丽换取汤姆给予的稳定生活和贵族圈子,同时又理所当然地享用盖茨比给予她的物质与激情。
与之类似的还有迈克尔·金的《欲望都市》(2008)。电影中的四个女主人公居住于纽约曼哈顿,生活于物质的最顶端,她们均拥有能保证经济独立的职业,而有所遗憾的则是四个人的感情均遭遇了不同的问题,她们很难进入一段稳定的关系中。都市在给予其工作机会的同时,又使其拥有了不将自己束缚于家庭和男性,保证个人幸福,与姐妹们守望相助的道德观和责任感。都市还催生了她们某种坚持特立独行的意识,除了夏洛特显得较为中规中矩以外,其他三人都有意无意地试图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在电影中萨曼莎过50岁生日时,4个女性相聚在一起,她们用一种名为“COSMOPOLITAIN”(国际化大都市)的酒来庆生,并问:“这么棒的酒,为什么我们最近都不喝了呢?”而答案则是“因为太多人喝了”。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并不愿意自己喜欢的东西进入大众潮流,一旦该东西流行起来,人们就会固执地自我催眠,否定其价值,实际上只是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所珍视的东西。这里的“COSMOPOLITAIN”实际上隐喻的便是爱情。稳定甜蜜的两性关系是符合人性需求的,然而爱情的“俗套”、婚姻的稳定与单调又是萨曼莎等人想逃避的,这使得她们表达爱的方式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问题。
三、都市生活状态与人性欲望
都市生活状态亦包括诸多涉及角色行为与心理的内容,如都市生活的节奏与情调、都市给人物的感觉等。在美国电影中,导演往往会将都市打造为一个巨大的,让人们无所适从的迷宫。在这个空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以一种被动的姿态被无形的社会规则改造着,以致有可能迷失自我,张扬潜意识之中的本能欲望,忘却了人生应有的意义。只是由于电影风格以及导演的个人艺术习惯的不同,人们并不一定能把握到其中的批判意味。
例如,在都市中,消费主义思潮具有非都市所不具备的地位,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异化,甚至消费主义被发展成为商品拜物教理论。尤其是美国作为曾经在经济危机后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政府为了防止“销售过剩”而从各个方面刺激居民进行消费,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增长。人类本身就有着对物欲的不同程度的追求,而国家的鼓励消费更是激发了这种物质欲望,必需品、奢侈品之间的界限往往出现模糊。例如,在P.J.霍根的《一个购物狂的自白》(2009)中,女主人公丽贝卡·布卢姆伍德就是一个典型的都市消费狂。她本身具有个人意志薄弱、虚荣心强等特点,但她对购物的病态依赖则是都市培养的,商人们以无孔不入的广告提醒居民某种并不存在的“需要”。丽贝卡无论是在失恋时,或是在即将面试时,总会迫切地感到某种物质上的“需要”,从而进到商店中为自己购置化妆品、丝巾或裙子,最终导致自己的十几张信用卡都透支,处于经济和人格破产的边缘。实际上,丽贝卡本人并非喜欢那些物质,而是迷恋一种被他人尊敬、认可的感觉,只是她本人最初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电影在展现丽贝卡性格缺陷的同时,也指出了是纽约这个繁华都市提供了一种不健康的游戏规则。在电影的最后,面对沉重如山的债务,丽贝卡选择了幡然悔悟,这是电影作为喜剧类型片所必须体现的一种乐观主义,但也无形中降低了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力度。
又如马丁·斯科塞斯的《华尔街之狼》(2013),电影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生存观推向了极致,这也是电影在上映之后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而实际上,综观斯科塞斯的一系列作品就不难发现他本人是并不赞成这一生活方式的,无处不在的标举何为穷奢极欲的电影是他提供给社会的一剂解毒剂。“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除了发财的快感,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对金钱损失的悲伤,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在电影中,乔丹·贝尔福特在金钱的诱惑下在华尔街转手股票,通过慷慨激昂的演讲来哄骗投资者并从中抽取提成,从身无分文到成为金融大鳄,而这背后则是无数人的倾家荡产。在拥有金钱之后,乔丹选择了一种享乐主义的糜烂生活,电影多次表现了他与女模特等人的性滥交与吸毒到神智错乱的行径。更为夸张的是,这种荒淫无度的行为并不仅仅是乔丹个人的堕落,而已经被上升到了某种“成功人士”的标签以及管理企业的“法宝”的高度。斯科塞斯以审丑的方式讥讽的不仅是乔丹本人,也讥讽了树立起这种错误游戏规则的都市,在电影中,劣迹斑斑的乔丹在出狱后摇身一变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销售训练师”,重新为都市所接纳,正是讽刺的辛辣所在。
都市文化诞生于工业文明时代,而电影中的都市文化则是后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已经高度繁荣之后的产物。在以当代都市为背景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当前特有的时代情状。当我们将美国电影置于都市文化的视域中时,不难发现,部分电影表现出了某种共同或类似的价值取向、角色的感情发展方式以及具体的影像语言表达形式。导演们从都市景观、都市意识乃至都市生活状态等方面来对当代人的人性欲望进行书写,从整体上来说,对于人性之中的弱点以及人类的诸般横陈杂念,电影导演们在给予批判的同时,又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和理解。人性欲望与都市在这些电影中互相成就,使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貌与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