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红字》的文化隐喻性解读

2017-11-15吕天春

电影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红字亚瑟斯特

吕天春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经典好莱坞电影总是能够以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对美国文化进行光影化阐述,隐喻美国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倾向。1995年,由英国知名导演罗兰·约菲所执导的黑白电影《红字》正是通过对17世纪的美国文化通俗化演绎,让无数观众重新去审视美国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导演罗兰·约菲对原著中的宗教、女性、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以多元化的美国文化价值观重新讲述了海斯特与亚瑟之间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将一个极具宗教意味的爱情悲剧演绎为感人的浪漫故事。本文正是通过对电影《红字》中所呈现的宗教文化、女性主义、文化价值观为切入点,探究影片独特的隐喻作用及其艺术魅力。

一、以爱情悲剧隐喻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原著小说《红字》中认为主人公海斯特与亚瑟两位恋人因为违反清教教义而身背罪恶,必须接受上帝的惩罚,两人无法摆脱宗教束缚。例如,海斯特因通奸而要一直佩戴代表耻辱和通奸的红字“A”,而亚瑟也要因此付出生命。在清教文化的影响下,作者霍桑及其笔下的人物都被束缚在上帝的神权中,并认为只有赎罪行善才能换取来世的幸福。但是电影《红字》却通过海斯特与亚瑟对神权的反抗,重新审视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对宗教文化予以一定程度的批判。

影片《红字》虽然以美国殖民时期新英格兰清教徒移民的社会生活为故事背景,但是导演却没有直接批判宗教对主人公生活和思想的束缚及统治,而是采用极具隐喻效果的爱情故事阐述着自己对于宗教文化的理解。电影中女主人公海斯特自小就处于清教文化环境中,被迫嫁给残疾的齐林沃斯。对婚姻的悔恨和失望让海斯特毅然决然地背弃了清教戒律,选择了爱情。即使根据清教戒律通奸要被判处极刑,海斯特仍然将爱情和自由置于首位,这种超越神权和宗教束缚的价值观让电影在对宗教的认知上远远超越了原著。原著作者霍桑受制于其宗教身份,没有对亚瑟与海斯特的爱情进行描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主人公对通奸罪行的救赎上,但影片却以现代人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入手,将主人公的感情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并对这种超越宗教的爱情予以歌颂。

影片为烘托清教教规对爱情及自由的束缚,个性化地对原著情节进行了适当的丰富,增加了海斯特与亚瑟相恋的情节。例如,影片将主人公的住所故意设置在海边,并以红字“A”为原型设计了一只红色小鸟,用小鸟将海斯特带到亚瑟游泳的海边。电影用小鸟隐喻海斯特被宗教所压抑的情感和活力,也象征着她对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小鸟引导海斯特看到水中赤裸的亚瑟,也引导着被清教束缚的爱欲逐渐复苏。影片中,当海斯特与亚瑟在前往教堂的路上偶遇时,因为马车深陷泥潭,两人同骑一匹马走在林间小道,此时目的地已经不再是教堂,清规戒律已经完全被爱情所取代。教堂中当海斯特被亚瑟布道时的激情感染时,即使身处教堂,在上帝的注视下,宗教也无法阻止海斯特自然情感的爆发。尽管导演深知这种通奸会导致两人受到清教戒律的惩罚,但是电影却一再地为爱情提供着发展的机会,一步步地让两人完全挣脱宗教的束缚。原著中海斯特的反抗是乏力而隐性的,她不敢完全为爱情放弃家庭或地位,相信宗教能帮她赎罪。而电影却以更现代的宗教认识和价值观为海斯特注入更加强大的反抗精神,尤其让她在清教统治的环境下更加崇尚生活的自由和爱情,这种反抗相较于小说更加直接。例如,海斯特怀孕后,大胆地承认了通奸的事实,并毫不后悔地表示至死将爱着亚瑟,她不承认清教戒律对她的定罪,即使深陷囹圄和宗教徒的围攻。同时她还劝导亚瑟为她保守秘密,以便她和伪善的宗教继续对决。

总之,电影《红字》虽然并没有直接渲染海斯特与清教之间的抗争,但是却通过海斯特对爱情的决绝态度隐喻了17世纪清教教规的伪善和对人性的束缚。同时,电影《红字》并没有将海斯特的爱情演绎为原著中所描写的悲剧,而是以更加浪漫的爱情表达出主人公海斯特对自由的向往,即使宗教在她的生活和思想中已经留下了无法消除的印记或痛苦,即使她无法彻底地摆脱清教的压抑及世俗的束缚。这部135分钟的黑白电影自始至终都向观众传递着主人公海斯特的顽强和勇敢,并用海斯特的反抗诠释着现代人对宗教文化及罪恶的理解,也让观众明白宗教的伪善和对人性的压抑。可以说,电影以这种隐喻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宗教文化,这也许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以生态环境隐喻男权对女性的压迫

和原著小说一样,电影《红字》没有直接呼吁女性意识的解放,而是将阴暗荒凉的荒野作为故事的中心环境,以女性和自然之间的融合与男权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女性与自然一样在男权社会统治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种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让电影超越了原著较为朴素的女性主义认识,也让电影激发起观众对女性生存环境的关注。

电影《红字》没有直接用画面展示海斯特等女性所处的恶劣社会环境,而是以自然环境隐喻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统治,也暗示女性和自然环境一样处于社会边缘地带,被男性社会视为“他者”。影片中,当主人公海斯特被狱卒押到监狱门口示众时,阴暗荒凉的荒野与受惩罚的海斯特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男权社会统治女性生存环境的恐怖阴森。导演在影片中用近乎苍凉的画面语言让观众认识到是男性社会对自然界的疯狂入侵和粗暴索取,导致了环境如此恶劣。同时荒野已经成为女性生存境地的真实写照,而监狱则隐喻着宗教和男权统治女性的工具。任何抱有幻想或胸怀自由意愿的女性都无法逃脱监狱的惩处,而那些锈迹斑斑的监狱铁门则表明尽管男权社会正在逐渐消亡,但是仍然封锁着像主人公这样充满反抗意识的女性,她们仍然处于被边缘化和践踏的地位。在电影《红字》中,观众在总督的花园中不会发现任何花草,而是长满了各种蔬菜。众所周知,花朵代表了女性,而导演在很多场景中故意忽略花朵的出现,也在隐晦地表达着女性地位的丧失。海斯特等女性角色在丈夫、父亲、总督等男性的压迫下,已经逐渐沦为男性日常生活的“食物”,她们丧失了女性独有的魅力和颜色,甚至像海斯特一样被剥夺了当妈妈的机会。可以说,在以男性和宗教为核心的父权社会中,女性就和自然一样被最大限度地边缘化,海斯特等女性根本没有机会像花朵一样绽放。

尽管在电影中,女性和自然环境一样处于被剥削和掠夺的地位,但是海斯特等充满反抗意志的女性却从恶劣的环境中获得了更大的力量,可以说女性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融合,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自立及灵魂的自我救赎。影片《红字》中,尽管荒野作为邪恶和阴暗的象征经常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海斯特在受尽折磨出狱后却对荒野产生了某种难以逃避、无法抗拒的感情。虽然她的耻辱和罪恶都扎根在这个阴暗的环境中,但是她却在被压抑的社会中获得了更为强大的反抗力量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激发了海斯特女性意识的觉醒,让她勇于摘下象征着耻辱的红字,并劝说亚瑟与她一起反抗这个反人性的社会。电影通过自然环境的隐喻彰显了导演对女性意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男权统治的一种蔑视和宣战。

最终,在海斯特的不懈斗争之下,她和女儿终于远离男权社会,走进了安静的自然环境中,在海边小屋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安静生活。此时和谐安静的自然环境成为女性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她们重生之地。电影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告诉观众,女性只有敢于在男权社会中反抗,才能真正获得理想的生存环境。就像主人公海斯特一样,经过她与丈夫、总督的斗争,她才能在森林中自由地生活,释放自己的激情和母爱,实现精神的平衡和人格的完整。

总之,电影《红字》以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将自然生态与女性生存境遇结合在一起,以海斯特与自然最终的融合呼吁女性去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掠夺,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屈服并敢于追求平等,才能获得最终的安静,实现男性、女性及生态的和谐。

三、以新女性隐喻美国文化价值观

原著小说《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心理的女性,她既想要爱情,又对宗教及社会充满敬畏。而电影《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却是一位异常独立、坚强和敢于反抗权威的全新女性的形象,她为了爱情敢于对清教戒律说不,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虚伪,并以牺牲自我保全爱情和亲情。电影用这种超越时代的女性形象,向观众阐述着美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即推崇平等、自由、勇敢、勤劳。

电影中主人公海斯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亚瑟及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尊重内心最原始和最真实的感情,尽管每个人都鄙视她所谓的爱情。电影中海斯特将私生女打扮得异常美丽,从来不掩饰女儿的出身,可以说导演在电影中借助海斯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爱情向所有观众宣传着美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同时,导演通过海斯特参加各种文化聚会来体现美国社会对言论、思想自由的推崇。影片中海斯特等人直接、大胆地抨击社会的荒谬,讽刺清教的伪善,畅想真正的爱情, 这些情节无一不反映出电影对自由观念的追求。而原著中并没有类似情节,可以说电影《红字》以个性化的创造间接地拓展了观众对价值观的思考空间,让观众有机会去考虑自由问题,形成对美国文化价值观更丰富的理解。

除此之外,电影还揭示了美国社会推崇的自立自强和勇敢的价值观念。影片中,海斯特为保护爱人的名誉,勇敢地承担起通奸的罪名,并受到囚禁。她默默地承受着社会对她的折磨和摧残。但是当海斯特意识到丈夫欲图谋不轨时,她却不再沉默,勇敢地带着女儿挣脱了世俗和宗教的束缚。电影中海斯特作为一个美丽、坚强和勇敢的女性,无论是在刑台接受示众侮辱,还是在监狱接受惩罚,她都没有对爱情和生活绝望,反而种种磨难让她比以前更加坚强勇敢,并学会保护自己和女儿。影片中,当主人公海斯特出狱后在海边小屋中艰难度日时,她没有就此沉沦,反而安心于这种朴素艰苦的环境,以自立自强的意志力顽强地生活着。她在别人的冷眼中,用精美绝伦的针线手艺换得微薄的收入,并一步步获得他人的认可,用辛苦勤劳收获了所有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电影《红字》虽然没有直接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进行阐述或弘扬,但是却将文化价值观中的各种元素赋予一位17世纪的女性,用她离经叛道式的形象和经历阐述着美国价值观对人性的影响。可以说,导演通过对原著《红字》的改编,将一个悲情的故事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内涵,用一种隐晦的方式展示着当代美国社会追求“勤劳、勇敢、平等、自由”的文化价值观。

四、结 语

电影《红字》虽然改编自霍桑经典浪漫主义小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文化内涵上远远超越了原著,不仅为现代观众展示了一段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也通过隐喻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认识到封建宗教文化、男权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同时也领略到美国当代主流文化价值观内容。影片借助海斯特、亚瑟等人物的爱恨情仇,辩证地分析了爱情、罪恶、女性意识、宗教制度及平等自由之间的关系,满足了现代观众对爱情、人性及文化的心理需求。从这点上来说,《红字》不但值得我国影视界予以认真思考,为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发展开拓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也值得广大英美文学爱好者深入地研究和理解。

猜你喜欢

红字亚瑟斯特
亚瑟·贾法的非线性叙事述略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收拾房间
ARTHUR'S HICCUPS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越努力越幸福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