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文化融合

2017-11-15张一凡

电影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东方文化李安

张一凡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改编自加拿大新锐作家扬·马特尔同名小说的3D奇幻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2012年上映以来就迅速征服了东西方观众,全球累计票房超过5亿美元,并一举荣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等四项大奖和七项大奖提名。电影中,美籍华人导演李安以跨越东西方文化的视角讲述了印度少年“派”和一只孟加拉虎共乘一条救生小船海上漂流227天的奇幻之旅。导演李安作为华人导演的领军人物,将东方文化和美学注入这部好莱坞商业影片中,让东西方文化在影片中碰撞融合,引发了全球观众对东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深度思考。本文以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为切入点,探究文化融合的影视手法和文化意义。

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文化的碰撞融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西方作家所著的小说,被一个东方导演改编为3D电影,这必然会带来东西方文化的直接碰撞。同时,李安导演作为美籍华人,身上与生俱来的跨文化元素又让电影中两种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冲突融合已经成为电影最主要的特点,只有正确认识这种碰撞融合,才能理解电影真正的内涵。

(一)文化碰撞

电影虽然以印度这个东方古国为故事背景,但是当时印度却处于西方文明统治之下,主人公总是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也从侧面展示了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矛盾。例如,影片伊始,印度少年本名为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这个极具印度文化特点的姓名却和英语中的“小便”发音相似,导致主人公成为所有人嘲笑的对象。传统东方印度文化在西方先进文化面前毫无地位可言,文化弱势和文化碰撞不言而喻。再如,西方文明中科学至上的价值观与东方文化形成直接对抗,最终主人公在压力下无奈地接受了父亲的思想,顺从了西方文化,但是内心仍然坚持对宗教的信仰。电影中,当派讲述动物的故事时痛哭流涕,展示出东方文化中独有的感性思维特点,而电影中的日本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一直以西方理性思维看待整个事件。此时东方人的感性和西方人的理性在主人公“派”的眼泪中碰撞出刺眼的火花。

(二)文化融合

李安身上独特的跨文化特点决定了这部影片中除了有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外,更重要的是展示文化的融合。电影通过主人公经历了文化碰撞后信仰的回归展示两种文化最终的融合。例如,少年的主人公在西化的父亲影响下,压抑着自己对于宗教的信仰,而经历了长达227天的漂流以及和老虎的同船共渡,他又对印度教、伊斯兰教甚至基督教产生了最原始或单纯的信仰,三种来自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宗教结合在派一个人身上。影片中主人公在海上漂流时,作为东方人的他曾经对代表西方基督文化的上帝怀疑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去相信上帝一直在关注他,他的苦难是上帝对他的馈赠和考验,主人公完成了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的艰难过程。在海上,依靠东方文化中的信仰力量和西方文化中的理性思维,主人公成功地生存下来,并与老虎实现了共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兼容。导演李安通过印度少年的成长,让观众认识到多元文化平衡的可能性,就像电影中母亲说的:“科学让你充满理性,信仰让你的内心充盈。”可以说,影片主人公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形象代表,也将导演李安的文化见解淋漓尽致地展示给观众。

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文化融合的艺术表现

作为美籍华人,李安导演将蕴含东方文化风格和美学思想的影视创作手法融于西方好莱坞电影中,让电影的风格和意境在满足西方审美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淡淡的东方韵味,寻找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平衡点,而其艺术表现手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东西方美学思想结合的隐喻手法

东方美学思想注重意象,西方美学注重细节事物对内涵的传递,而李安受到东西方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电影中采用意象描写与细节描写结合的隐喻手法,实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东西方美学思想的融合,极大地延伸了影片的审美内涵。

尽管这部好莱坞电影讲述的是海上漂流这样一个略显残忍的故事,但是李安导演却以意象和细节描写为它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外壳。影片中老虎、莲花等许多隐喻性的意象与东方古典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意象化的叙事表现手法不仅革新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传统,而且让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形成了一次跨时空的交流。例如,影片多次出现莲花进行首尾呼应。首次出现莲花是在母亲为“派”和大哥画画时;第二次出现莲花是“派”在海上漂流时,他看到海底的鱼幻化为美丽的莲花,而莲花又幻化为母亲;第三次出现莲花在“派”与女友相遇时,他从树上采下一个奇怪的植物,其形状就似莲花。莲花在东方印度教中作为毗湿奴的法器,在西方美学中也代表了纯洁,李安将莲花这一意象和细节化的描写呈现在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既能隐喻东方文化中的母爱,也能隐喻西方文化推崇的纯洁爱情,传递出更加丰富的内涵,让观众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中拓展了思想宽度和深度,也让观众的想象力随着意象的出现而不断变化,真正地参与到影片之中,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大有裨益。

(二)东西方古典文学式叙事风格

东西方古典文学都讲究含蓄婉转、举重若轻,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李安对现代西方影视突出暴力和矛盾的叙事风格予以最大限度的弱化和规避,让电影风格呈现出一种东西方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又不失好莱坞电影震撼人心的力量,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原著小说中对血腥的内容毫不避讳,但是导演李安在电影中却对这种情节予以弱化和回避。例如,原著中鬣狗将斑马的内脏吃完后,鲜血淋漓地钻出斑马肚子的情节在电影中被故意弱化,血液、尸体一闪而过。电影只是用镜头对准蓝色海洋中的一点点红色,带有东西方诗意的叙事风格虽然违背好莱坞影视的消费文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把东方韵味彰显出来。影片中父亲为让主人公认识老虎的残忍,故意将小羊投入老虎笼,让主人公目睹老虎的冷酷和残忍,但是李安导演却没有将老虎吃羊的画面展示出来。暴力和血腥虽没有出现,但是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作用,以含蓄的手法避免了观众面对血腥时的心理反感,让原著的内涵和诗意叙事风格结合在一起,使得电影展现出童话般纯净的风格。

同时,导演李安身上沉淀的东西方传统文化理念让影片的悲剧情节处理少了些许沉重感,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风格。例如,电影没有让主人公在困难的环境中快速成长为冷血的捕手,反而让其既有东方文化的悲天悯人,也有西方基督教徒的仁慈,东西方诗歌中温情善良的一面抵消了征服大自然的狂热。尤其是暴风雨来临时主人公害怕的泪水、杀鱼的泪水、想念母亲的泪水,还有将老虎从海水中救起来时的泪水,这些在原著中没有出现的剧情让残酷的现实呈现出纯真的一面。李安将温情融入西方文化中的影视风格并没有削弱本身的内涵,反而让其多了一层思考和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三)东西方文化共存凸显叙事主题

东西方文化中很多元素都是矛盾的,而且很难共存,但是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李安却将东西方本来尖锐对立的文化现象统一在一起,和谐并存,让故事呈现出文化融合的显著特点。

影片中有很多共存的文化矛盾,包括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异教、感性与理性等,这些矛盾都被李安用东西方人文精神中共有的和谐理念保存在电影中,达到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融合境界。例如,西方基督教作为排他性宗教,在影片中却和印度教、伊斯兰教共同出现在主人公身上,甚至成年后主人公还信仰犹太教。李安用这种并存的叙事主题弱化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为观众的心灵赋予了一个更和谐的归宿,让不同的观众都可以受到心灵慰藉。再如影片中,导演李安还让东方的感性与西方的理性共存在主人公的父母身上,虽然两种矛盾理念都影响了主人公的成长,但是影片没有进行判断。父亲因疾病信奉西方科学,母亲因家庭信奉东方宗教;父亲在主人公教育上坚持西方理性科学,母亲则以东方感性思维影响,让主人公审视“自己的内心”。影片通过主人公海上漂流时,以感性的宗教祷告、以理性的科学获取淡水来求生这两个完全矛盾的方式,体现矛盾融合,让东西方文化对立统一在一起,影响着观众对主题的判断和文化的理解。可以说,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用多种并存的矛盾凸显出文化融合的叙事主题,让观众明白东西方文化中共通的智慧,为好莱坞电影增添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印记。

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化融合现象的启示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独特的跨文化题材及国际视角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的成长故事。导演李安在影片中对东西方文化中保守落后及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予以解构,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引发观众对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对我国,甚至世界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创作观念的启示

导演李安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架起了异质文化的交流桥梁,让东西方文化元素在影像的世界里得到融合,获得了国际影坛的一致好评。因此,未来我国的影视创作一方面要立足本土文化,挖掘我国传统宗教、诗歌、绘画等人文内涵,并要以时代的眼光挖掘其时代内涵。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李安将东方“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儒家、道家思想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将中国绘画、诗歌等审美元素运用到电影的叙事中,让影片极具异域风情和文化冲击力。另一方面,我国影视创作要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对西方观众文化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要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将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李安就选取了西方观众最为熟悉的“自然、漂流、冒险、宗教”等文化元素,他没有曲意迎合欧美观众的审美标准,而是从文化冲突和融合视角对东方文化进行适当调整,以东方的感性与西方的理性兼容并存实现了文化的 “双赢”。

(二)创作手法的启示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在于,它在创作上既有含蓄的东方艺术手法,又有通俗的西方影视手法,雅俗结合、文化相容让观众很快能与之产生共鸣。电影中,李安一方面选取了国际影坛较为感兴趣的文化主题,在好莱坞电影中渗透东方情怀和哲理;另一方面,在情节上以成长体裁满足了欧美观众的观影习惯,考虑到观众不同的审美能力和需求。李安这种独特的影视创作特点为我国未来的电影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在主题上,要选择具有较大张力的跨文化主题,如宗教、人性、文化等具有较大包容性的故事主线,为文化交融提供机会,也能吸引国际影坛的关注。其次,影视创作要关注核心人物的个体剖析,要摆脱过去过于粗线条的描写和刻画,将焦点聚集于人物的成长或心理变化,以便与国际影视创作惯例接轨。

四、结 语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所以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是因为导演李安以跨文化的高度对信仰、宗教、生命、人性等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解析,满足了不同文化语境观众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需求。该片虽然讲述的是印度少年的奇幻故事,但是却将包括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将含蓄、唯美的东方元素注入好莱坞电影中,别具特色,引人思考,也值得我国影视界予以认真地探讨研究。

猜你喜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东方文化李安
多样解构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象征符号解析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较电影与小说的空间叙事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大众期刊内容转型的实证分析——以《东方文化周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