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大唐诗人(三)
2017-11-15木匠
木匠
那些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大唐诗人(三)
木匠
上周,我们的丝路之旅已到了盐州城。本周,我们将继续前行,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阴山地区,看看大唐诗人又在那里留下了哪些动人的诗篇。
盐州城址在今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的最西端,这里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的交界处,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之说。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的西北门户。自古以来,这里就商贾云集,有“旱码头”之称。
这里的气候已带有显著的西北大漠的特点,春天不仅来得晚,还特别的短暂,正如初唐诗人张敬忠在一首《边词》中所写的那样: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曾在朔方军中任职。据《新唐书·张仁愿传》,中宗神龙三年(707年),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张的这首《边词》大约就是那时所写。
“五原”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与榆林相邻。仲春二月,长安(西安)城中,早已是万千红紫,春色满园了,而这里的柳树尚未吐叶挂丝。“柳绿”向来被认是春天来了的标志,诗人正是抓住了“二月垂杨未挂丝”这一现象,写了边地的“春迟”。
那么,这里的春天要迟到何时才会到来呢?“河开”同样是春天来了的标志,“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里的河,就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无定河(无定河源出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上游叫红柳河,入陕后称为无定河,流经榆林、米脂、绥德、清涧等县,注入黄河。这里向来是古战场,故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流传千古)。张的这首《边词》可谓虽无一字写边地之苦,却将边地的荒寒与征人、旅人们的思乡之情都寄寓其中了。有人称它为典型的“初唐标格”。
又,在盐州城的东面,有一片沙漠,唐代称为破讷沙,亦称普讷沙,今称库布齐沙漠。唐代诗人李益曾经穿越过这片沙漠,写下了《度破讷沙二首》:
【其一】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通过对西方社会历史变迁以及文明形成过程的梳理,我们便可以准确理解和有效把握西方社会核心价值和理念的来龙去脉。毋庸置疑,这些核心价值和理念对近代西方社会管理思想影响至关重要。
【其二】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第一首诗是诗人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是这眼前景让诗人有了“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但诗人毕竟是个襟怀博大、生性乐观之人,于是接下两句,笔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请不要说这里没有春天吧,只不过我还没有找到这里春的信息罢了。
第二首诗则描写了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 辟鸟鹈泉是最大的,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雁正飞”“、战初归”“、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既有军容的整肃,也有军旅生活的艰辛。通篇笔意雄浑,歌颂了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深得盛唐神韵。
五、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阴山地区
从破讷沙再往北去,就是著名的汉唐边塞要地阴山地区了。
唐代,这里属丰州(闽南亦有一丰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州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临河以东。这里草原辽阔、牛羊肥壮,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北齐时,一位无名的北齐诗人曾唱出了一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极其著名的《敕勒歌》:
据记载:《敕勒歌》原来是流传于生活在敕勒川的鲜卑族牧民中的一首民歌。鲜卑语没有文字,后来它被北齐时的一位诗人用汉语记录了下来,所以诗句才会长短不齐。又,鲜卑族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十分强大的一个民族,曾建立过前燕、后燕、北魏、北周等政权。这首民歌不仅勾勒出了敕勒川的美丽风光,更抒发草原人粗犷豪迈、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整首歌的点睛之笔,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派草原人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它几乎成了人们形容草原风光的成语。
南宋末年,金国的诗人元好问曾经写过一组七绝《论诗绝句三十首》,在这组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组诗中,他是这样评价这首《敕勒歌》的: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那么,唐代诗人又在这里留下了哪些动人的诗篇呢?
开元十一年至十五年,有着“七绝圣手”之称的大诗人王昌龄,曾随军到过萧关、临洮、玉门关,乃至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在此期间,他写过《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特别是第一首,是唐人“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
“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司马、大将军,后来被封为长平侯的卫青(他也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而非一般人认为的与卫青同时代的“飞将军”李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