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卫校临床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探究
2017-11-14李攀奇
【摘 要】学科临床实践是中职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学生实现由理论向实践过度并最终回归理论的重要关节。临床实习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理论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而理论教学成效性又直接决定着临床实践操作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中职卫校临床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理论实践;思考
中职卫校临床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发展后劲的重要软件建设。现行中职卫校临床教学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外出参加临床实践的人数少、时间短,严重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临床实习的定位与认识存在局限性、带教导师的交流与督导缺失、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制约实习效果。中职卫校要正视临床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剖析,提出解决方案,促进临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中职卫校临床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中职卫校临床教学在临床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教学长期脱离专业实践,难以满足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技术教育强化技能操作的要求。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各学校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临床实习的定位与认识存在局限性
学科特点决定了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实习环节中的内容设置、要求和目标。只有对学科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教与学双方在实习实践中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从健康管理的基本流程来看,健康管理学科最为根本的特点之一是其学科理念有别于传统医学,不是针对某一病种的诊治。为此,在与学科特点相对应的临床实践实习过程中,就应侧重于如何掌握健康数据的获取、健康状态的评估和健康干预方案的确定方法,做到有所侧重有所兼顾。目前由于对于医学临床实践教学认识具有局限性,学科之间仍存在断层,临床医学各相关专业间的实习内容相互隔断,医学学科与其他类别学科的相容则更少。医学的核心就是社会科学,过弱的人文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与过强的共性制约培养模式下的医学生,将较难处理好个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难以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1.2带教导师的交流与督导缺失
师生之间的交流缺失是影响临床实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带教老师作为临床医生通常忙于给病人诊治,在诊治过程中自然缺乏与学生交流,难有机会给学生进行病例介绍、病例分析。在实习过程中,多数学生由于没有基本的临床经验,难以领悟所学知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转化为实践技巧,学生主要依赖于自身的观察能力与领悟能力。缺乏理论支撑的实践,往往会流于表面,局限于基础操作,且理论成功应用于实践,实现转换的环节是学生实现对知识领会与彻底掌握的关键一步。而导师对于实习学生督导的缺失,易造成学生散漫与积极性不高的心理,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缺失过程中的实时反馈,使实习生对自身的实习效果也难有准确定位。而当前多数医院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少有医院能建立起完备的督导机制,紧密临床实习学生的融入。
1.3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制约实习效果
目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之一,就是早期接触临床,部分院校甚至提出大学生在进入医学院的第一学期、第一周、第一天就要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学会同情、关心患者,树立终身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而早期接触临床在本质上即为实践教学比重的扩大。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决定有限的机会,制约临床实习的效果。通过调研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课程的安排情况时发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为1∶0.6。由此可见,现有医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临床实践教学课时偏少的弊端。在实践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难有学习领悟的过程,带教老师通常也忙于正常的诊治工作,少有机会给学生对病例进行边诊治边讲解。传统的“一病一讲一见习”的临床教学模式,导致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的完全剥离。大量的实习内容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且实习大纲中对学生短期内的快速领悟运用的不切实际期望,是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原因。
2对中职卫校临床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2.1院校合作,互为流动,良性循环
2.1.1院校联姻。中职卫校和就近的较大型综合医院“联姻”,进行院校之问的合作。学校的临床教师定期到医院上班,医院的大夫定期到学校授课,形成彼此互为流动的良性机制。学校教师的教学理论能紧密结合临床,医院大夫的临床实践能得到理论的指导,互為流动,相互吸收,有效促进学校临床教师和医院临床大夫的专业发展。当然,院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学校和医院双方领导高度重视,达成共识,并切实制定一套完整的合作方案,保证院校合作落到实处,良好发展。
2.1.2建立临床实践基地。院校合作还可通过中职卫校就近开辟临床实践基地的方式建立,与所在地三级医院建立教师临床基地不失为良策,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大多数卫校所在地都有三级医院,选择这样的医院做教师临床基地,完全能满足教师培训的需要。另外,可以加快学校附属医院建设,实现边教学、边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有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可边从事教学工作、边到医院工作,教学实践两不误,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职卫校要加快附院的建设和发展,为临床教师创建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
2.2提高实习内容的可操作性
增强实习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使学生更容易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应该是提高实习效果的较好办法。为了增强实习内容的可操作性,建议一是必须使学生充分领悟专业特点,正确认识实习的定位;明确指出每一具体的实习内容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的三种要求—掌握、观察、了解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使学生有所侧重地正确学习。二是在实习大纲的基本框架上,根据专业特点,对每一实习内容给出实习的过程指引,明确每一实习环节的实施细则、完成每一实习内容的具体步骤、每一步骤的具体要求、可能会达到的预期效果,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实习状态,从而更好更快地引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中,解决学而难用的操作性问题。endprint
2.3增加病例分析环节,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侧重理论教学,是一种超前教育。医院临床是实战的地方,学生所缺的主要是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实习过程就是要解决“会做”这个问题。“技术、经验”是“做”出来的,只有创造了“做”的机会,才会从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处理方法。要学会做,首先要解决“带教”的问题。所谓的“带教”,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好一道题目,课堂教学的临床题目可以认为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虚拟题目,而实践过程中的临床题目可以是真实性的,给出题目的条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并且要求实时给出解决的方案。带教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从虚拟过渡到实时性、真实性的过程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学会做”这个问题就是带教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能否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临床实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真实临床過程与模拟临床过程相结合,将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对于有条件做到的,一般临床诊治过程可以让学生参与。
2.4制定临床教师轮训方案
教学管理部门征求临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临床教师学年或学期轮训方案,实行临床教师教学和实践定期轮换制度。教师每隔1年或2年进行一次临床实践活动,积累临床经验,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疾病的新诊疗方法,新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医疗技术发展趋势,从而实现知识更新,避免知识老化,并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学校应鼓励并帮助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带着问题、任务或项目去实践,将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编进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并为承担的科研项目收集现场资料。由于实践方案的制定由教师亲自参与,所以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贴合教师需求,教师在实践中必将认真对待,积极行动,这将大大提高实践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静,门秀丽.病理生理学教材内容更新之我见[J].基础医学教育,2017(07)
[2]王雯,张苏丽,刘慧荣.病理生理学网络教学的初步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 2016(02)
[3]肖献忠.加强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结合的初步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10)
作者简介:
李攀奇(1980.12~),汉族,硕士,现在新乡卫生学校从事临床护理专业学科教学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