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似物与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探析
2017-11-14陈连清李雅清
陈连清++李雅清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核苷类似物与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慢性乙肝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在两组当中应用不同治疗方法,随后探究其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转阴率为86.6%,对照组为56.3%(P<0.05)结论 核苷类似物与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最佳,具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核苷类似物;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肝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3..02
慢性乙肝炎是通过乙肝病毒感染而引发的,其可通过母婴之间、血液之间以及性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染,至今为止,该病在我国流传范围较广,主要症状表行为恶心、腹胀和乏力等,乙肝病毒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对该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的研究,药物的治疗使患者病情能够有所好转,但是药物一旦停止使用,病情就会有很高的复发率。结合此类问题,本文研究选用了核苷类似物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进行治疗,具体治疗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6至2017年6月符合该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120例,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15~50岁,平均年龄(27.46±11.20)岁,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29.31±8.69)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干扰素类别主要有安芬达注射剂,平均每隔一天用一次,一次6MU;亦或PEG-IFNα-2a,平均一周一次,一次180 ug,治疗周期为52周。观察组患者则是在该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核苷类似物,30例的患者治疗加入10 mg阿德福韦酯,每天1次,另外30例患者治疗加入0.5 mg恩替卡韦,每天1次。全部患者的治疗都完成之后,进行24周的随访观察。
慢性乙肝的检测方法为: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观察时间为治疗前、治疗后的12周以及24周和治疗完成以及完成之后的2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全部达标为:HBV DNA检测结果<500拷贝/ml,HBeAg转阴,部分达标为:在HBV DNA、HBeAg中,检测结果项达标,全不达标:在HBV DNA、HBeAg中,检测结果达标。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所得数据应用SSP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两组情况对比当中,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HBV DNA以及HBeAg检测结果无太大差异,但是在经过一定的时间治疗之后,应用核苷类似物联合抗扰素治疗方法的观察组压制HBV DNA复制的速度比对照组更快,在治疗完成后24周,观察组患者恢复概率为95.0%,而对照组恢复概率为5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 论
至今为止,慢性乙肝炎的治疗在医学界当中一直备受关注,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一直在困扰各界人士,对于如何才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减少病毒的变异以及降低复发率等问题,专业人士一直在不断进行实践研究,如今,对于慢性乙肝炎治疗公认的药物有免疫调剂、干扰素以及核苷类似物等。
在本次数据研究当中,应用核苷类似物联合抗扰素治疗方法的观察组,其在治疗12周是,患者的HBV DNA以及HBeAg恢复概率为58.3%,单纯使用干扰素的对照组其恢复概率为25.0%,在治疗完成后的24周,观察组的HBV DNA以及HBeAg检测恢复概率为95.0%,对照组恢复概率为56.6,两组的数据对比当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由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具有抗病毒、抗菌以及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而核苷类似物主要是提高免疫以及恢复肝功能等特点,其耐受性以及安全性都较好,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刚好能够弥补各自的缺陷,使其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丽娜,何智敏,金 怡,等.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干扰素治疗早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5,(1):1-4.
[2] 李晓鹤,何 清,曾丽娇,等.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疗效欠佳序贯核苷类似物治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5,29(1):5-7.
[3] 丁艾昆,郭利伟,欧阳瑞春,等.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核苷(酸)類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3):272-276.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