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4.0对汽车职业教育的思考
2017-11-14李梦雪
李梦雪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40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汽车行业作为自动化水平很高的一个行业,智能机器人已经逐步替代了许多重复性的流水线工作。在新的时代,应从职业教育入手,以便在源头解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进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工业40 智能机器人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145-01
一、工业40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自蒸汽机发明以来,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也从10时代发展到现今的40时代。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蒸汽机的发明使人力逐渐被机器所取代,社会经济从以手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为主;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美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分工进行,开辟了流水线生产的新模式,流水线作业方法是一种生产效率非常高的生产方式,由于成本的大大下降,美国福特汽车的价格从每辆850美元降到了每辆370美元;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所出现的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生产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动化,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了人类作业。
在2012年初德国首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结合”,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德国工业40是工厂、生产资料、机器和人通过网络技术的高度统一,其内涵早已远远超越了机器自动化。工业40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而且使整个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将拓展人类的能力,使人类的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和网络有更好的合作,并且和新的向导装置紧密联系起来。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逐步普及,快速推动了实体经济和虚拟世界的融合,中国制造业也不能置身事外,工业40不仅为中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与“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兩化融合战略不谋而合。
二、工业40下的汽车制造企业
在全球工业40的浪潮下,汽车制造业作为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业机器人应用最早、最广泛的行业,智能工厂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工厂,由封闭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开放的规模化定制生产转变,汽车生产将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汽车的换代也会越来越快。
广泛采用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保持产品的一致性、提高生产效率,更能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如今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宝马莱比锡工厂建于2005年,整个工厂占地只有50公顷,但却是汽车工业40的先行者。为了考验机器人应对复杂工序的能力,在莱比锡工厂的小件焊接区,让四五台机器人进行协同合作:一个机器人从物料区抓取冲压件,将零件放到磨具上,对准相应的零件,然后交给下两个机器人让它们分别对不同焊接点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再由其他机器人完成自动更换枪头或磨具抓手的工作。在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车身在喷漆完成后,必须运输到总装车间进行进一步的组装,而在莱比锡工厂,这一传统的布局也不复存在,车身完成喷漆后不仅不用下线,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传送到后续的生产线上,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节约了厂房的空间。
宝马工厂中的机器人只是未来工厂的一个雏形,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人与机器共同创造出来的,而人作为生产决策和优化过程中的主体,将在一体化的生产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工业40对汽车职业教育的要求
随着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增加,一些原本由人从事的重复性工作将完全被机器人所取代。但工业40并不是软件取代人的时代,相反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在工业40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需要更多高端人才,同时企业还要思考如何让员工与智能机器人协作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产业升级的实质是劳动力水平的提升,这也就要求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知识的毕业生,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一)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应根据工业40时代的工业流程和工作方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把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工业40需要交叉性的人才,因为在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必须进行跨学科的合作,这也要求在课程上引入信息化、编程、软件开发、硬件工程等相关的知识,以使毕业生能够对生产设备模式、框架结构进行优化,逐步成长为企业的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
(二)实行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主动和企业进行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学校的系统教育和企业的先进理念相结合,培养出符合工业40背景下的新型人才。校企合作的关系一旦建立,首先应该确定与工业40相关的课程内容,并开发适当的教学和方法论,比如跨学科产品和过程的开发。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培养企业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促使企业认真思考员工在教育、经验上的差异,实现以人为本,从而增强个人与企业双方的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是国家的制造业的基石,在工业40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出高端的技术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责任编辑:于蕾